胶东方言是什么(为啥胶东方言如此与众不同)

很多人都问过我明月清风一个问题,为啥胶东方言和周围的方言都不一样?甚至和山东方言都不一样!那胶东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胶东人为啥这么特殊?他们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是很多族谱上说的“小云南”吗?“小云南”又到底是哪里?胶东人的口音为啥和南方话相似,抑扬顿挫,说话和唱歌一样?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我们的历史,从宋朝往后,很多年代都是断片的,原住民被杀干净,后搬来的居民对此处过往的历史完全不知道了。再往后,搬来的居民又被杀干净,再搬来的居民就更不知道了。慢慢的,历史的传承就只剩下了只言片语的传说,胶东人只知道老祖宗告诉自己说来自“小云南”,但是对中间的过程全都不了解了。

好在明月清风君通过自己的家谱,以及接触到的一些胶东人的家谱,逐渐推演出了胶东人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当然这里面一些细节没有经过推敲和论证,不很严谨,但是大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

胶东方言是什么(为啥胶东方言如此与众不同)(1)

胶东作为山东的最东端,海拔最低,所以我们追溯源头,就从那次大洪水说起。

大家都知道,在7000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洪水,这次大洪水毁灭了当时95%的文明。这次洪水在东方和西方文明中都留下了记载。在西方叫诺亚方舟大洪水。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个考古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能够证明曾发生大洪水的古代海岸线。通过对这个处在海底400英 尺(约合121米)的海岸线发现的贝壳进行碳年代测定,可以认定诺亚方舟大洪水发生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

诺亚方舟大洪水,基本毁灭了整个欧洲白人的文明,但是却没有毁灭东方中国的文明。那次洪水在中国文明中的描述是这样的: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高地。天不停地下雨,到处波浪滔天,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大批溺死饿死,残存下来的人们逃到高山上嗷嗷待哺,百姓非常忧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场大洪水记载得相当简略:“当帝尧之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甚忧。” 《孟子•滕文公》记载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又记载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穴。” 西汉刘秀在给汉帝的《上<山海经>表》中则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 当时洪水肆虐,人们在波涛中挣扎。

按理说这次大洪水高度在2000米,中国黄河流域无论是内蒙古、河南、山东、宁夏都在洪水线以下,应该无一幸免。但是其实当时中国文明的核心不在黄河流域。大洪水时,中华种族和文化的中心是在喜马拉雅、昆仑山那一带,而不是现在的黄河流域,在古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郡帝是因此为台,在昆仑之北。”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台二台,台四方,在昆仑北。” 台是古代作为祭祀或观测天象的建筑,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历代帝王于昆仑山之北筑台,可见当时中华文明主要在昆仑山、喜马拉雅那一带,后来才逐渐迁移到黄河流域,再后来迁徒到长江流域等地的。

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想当然的认为尧帝之前上古帝王们的活动范围只局限在中原地区,其实是错的。当时中国的文明中心是在哈萨克斯坦那儿,中华民族最繁盛的时期也是在这一带。因为这一带靠近昆仑山,周围地势比较高,当年那场大洪水高达两千多米,淹了整个地球,但是有很多中国人在大洪水爆发的时候跑到了昆仑山上,幸免于难,活了下来。

所以中国文明没有被毁,传承的东西还都在,这就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个原因。中国人随便一拿,就是《易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就是“中医十三科”,……。西方文明传承的文化精髓的东西都被毁了,所以西方文明很苍白,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哈哈,这有点扯远了。

接着说胶东。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000年,胶东地区还没有人类生活,甚至山东都没有人类生活。大洪水后,人类慢慢走下昆仑山,开始到中原地区活动。山东慢慢有了人烟。但此时胶东半岛仍然是蛮夷之地,没有人类文明。

一直到了公元前1000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被封在了山东,成为齐国的第一任国君,都城临淄。姜子牙的第34世祖是伯夷,就是历史上辅佐大禹治洪水的那位大祭司,被封在了吕国,所以姜子牙也姓吕,叫吕尚。

齐国建立,此时山东临淄开始有人类正式的文明记载的生活,胶东仍然没有人类文明,是荒无人烟的地带。

胶东方言是什么(为啥胶东方言如此与众不同)(2)

到公元前391年,田齐篡位,废了齐康公。齐康公是姜子牙第19代孙,也就是齐国的第20代国君。姜子牙的后人和支持者纷纷逃出临淄,向东逃难,一直逃到烟台牟平养马岛,躲进胶东的大山里。这是胶东的第一支原住民。

随着姜子牙的后代在胶东的繁衍,加上不断有流民、逃犯流亡到胶东,胶东人烟开始一点点兴盛起来。当然我这里指的胶东,主要指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牟平、海阳,其实严格说起来,栖霞和蓬莱等地也都是胶东,但不在我这个论述范围之内。

到汉代,公元2年,胶东仍然人口不多,大概只有不到1万户,基本都是姜子牙的后代。直到现在,胶东姓姜的,仍然很多,大部分都是姜子牙的后代。

到了隋朝,公元568年,在这个区域开始设置了文登和牟平两县,那时候的牟平管辖现在的牟平到蓬莱这一片区域。这片区域的人口还是大概1-2万户。

到了宋代,胶东人烟渐多。但是,很快,迎来了辽金的入侵中原,宋和金常年在山东拉锯,胶东的汉人奋起反抗,大部分被屠戮而死,少部分投降依附于金,胶东十室九空,残存的百姓成为了金国的顺民。胶东成为金的统辖范围,百姓做官都做金国的官。

到了元代,胶东又是元的统治范围,胶东百姓忠于元朝蒙古统治者,因为不忠于元朝的百姓都已经被杀死了。

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要推翻元朝,他派大将常遇春进攻元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

据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的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

山东徐、鲍两姓族谱里,有这样的记载:“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将军率花马军平山东道,平而复起者再三,于是赫然斯怒,所过州县无论盗贼良贱,概行诛戮,虽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广人稀……。”

民间也有朱元璋屠山东的传说,传说大意是: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某一天回首峥嵘岁月,忽然想起自己当和尚时,曾到山东沂县化缘,结果无人施舍,还被羞辱,几乎饿死。他越想越生气,恶狠狠地说了句:“山东沂县不留!”。手下执行时以为是“山东一县不留!”,遂山东遭大将常遇春率兵屠戮。

为啥朱元璋攻打元朝,会屠杀山东胶东人呢?因为此时胶东人是长期被元朝金朝统治,支持元朝统治者,因此与朱元璋的军队展开厮杀,朱元璋也把胶东人当成外敌,破城后一概进行屠戮。最终,胶东人口所剩无几,又恢复了十室九空的状态,了无人烟。原来的上万户人口只剩下了几百户。

1368年,明朝建立后,攻打山东胶东的朱元璋的军队,部分驻军留在了胶东,这些人成为新的胶东人,原来的胶东人被屠杀所剩无几。这些军民都是跟随朱元璋从安徽、江苏等吴越之地来的南方人,为胶东带来了新的口音。比如,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安徽定远人吴祯出镇登州(今山东蓬莱),统率数万水军,督理海运,为辽东运送粮饷。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十年后,此时中原已经统一,但是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

12月23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

历经浴血奋战,终于傅友德用了百余日平定了贵州、云南。平定后傅友德的30万大军,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

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这些戍边者的第二代也已长大成人,这些人生于乌撒卫,长于乌撒卫,却是安徽吴越口音。

这些明军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但是我前面说过,征调的还是当年跟随朱元璋赶跑元朝统治者的那些兵丁,他们主要是来自安徽、江苏等吴越之地的南方人,因为当时元朝的统治的依靠地区已经包括了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山西等传统意义上的汉民地区,所以朱元璋的部队里自然不能有这些人。

这些军民在云南,在乌撒卫,驻扎,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口音大部分是安徽、江苏等吴越之地口音,与此时北方河南、山东等蒙古人统治地区的口音截然不同,他们的口音应该是更接近古代汉人的口音,而山东、河南、北京等地的口音,已经被蒙古人同化了。

云贵之战结束后,随着边境的逐渐安定,加之胶东半岛由于人烟稀少,倭寇渐渐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于是朱元璋开始将乌撒卫的军屯大军逐步分批向山东半岛胶东一带转移,原来从山东调防到云贵的部队继续回到山东驻扎,原来不是从山东调防的部队,也大量携带家眷,移民到胶东一带屯垦戍边。

据《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

比如,安徽定远人吴良、吴祯率旧部以及其后裔(军籍),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战役结束后,在乌撒卫被遣散。原籍青州府的军户大批调防回山东,吴良率部来到青州,最终病故于青州,故成为青州府寿邑吴氏始祖。安徽人成了胶东人的始祖。

据胡忠奎考证,“明朝建立后,开始向胶东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的出处就湮灭成谜。

因为军民从山南海北来到云南,他们又和云南本地人不是一回事,因此他们将自己的驻防地(乌撒卫周边)亲切地俚称为“小云南”。“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前“小云南”主要指四川永宁(今叙永及宜宾南),明军在此集结部队。平定云贵后,明朝在云南镇雄、贵州威宁一带始设乌撒卫(曾经归属四川管辖)和“小云南”连成一片,“小云南”地域范围扩大,除四川永宁,还包括今云南昭通镇雄、贵州威宁等地。部分傅友德军队即在乌撒卫展开军屯,军人来源于多个省,他们驻守至永乐初年,期间分批次迁徙至多地,其中很多军户迁徙至山东登州府宁海州(胶东半岛牟平)戍边,极大地补充了当地人口。

元末明初,山东沿海倭寇活动猖獗。连年的征战,造成了胶东沿海地区,十室九空,倭寇趁机肆虐。明朝对此事相当重视,在山东设置都指挥使司统一负责抗倭,下设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3大营、11卫、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共有兵员8万余人,加上巡检司维持地方治安的军队,共计9万人。

由于明朝驻军实行的是军人及其眷属“皆隶籍,职位世袭,长子嗣职,庶子从军”政策,所以这9万多驻军,加上其家属,以及子孙后代,总人数达到了三四十万人。以威海卫为例,威海卫驻军官兵是8000人,但是加上家属和后代,军户世代繁衍,人数越来越庞大,而当时威海卫的原住民的人数很少,和这么庞大的军户相比,是极少数。

军户间交流多用军民原来的语言,原住民只能慢慢模仿、学习当地驻军的口音,也就是模仿“军话”,因为只有军话可以在胶东地区各个卫、所之间通用,慢慢的就形成了以“军话”为通用语言的情况。

此时胶东通用语言慢慢演化形成,即以南方吴越安徽古汉人语言为基础,以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也就是后来的北方官话)为补充,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南方与北方相融合的这么一种奇特的语言。

综合来说,“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两个朝代历时近百年,由国内安徽江苏等吴越之地向北讨伐,后汇聚到云贵,在云贵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了自我融合,并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若干年,再行迁至山东胶东,又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相对纯净的环境,受到了山东胶东原住民的北方语言的影响,逐渐汇集而成的这么一个大杂烩的语言体系。胶东方言和所有语言都不一样,但是和所有语言都有一点联系。从胶东方言里,你既能听到中古四声,又能感受到部分云贵少数民族的腔调,还有北方官话的特点。

这也可以解释,同样是胶东方言,近在咫尺的荣成话和文登话就不一样,文登话和乳山话又不一样,就是因为驻军带来的原话本来就有一些差异,驻军的原话也不是一个语种,而是多语种融合过。如果乳山的驻军来自安徽东部,文登的驻军来自安徽西部,那自然将来的乳山话和文登话就有明显差异啦!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清政府又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在山东各卫所的明军后裔,又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加上山东胶东历史上的闯关东,很多胶东人到东北谋生,又把这种语言带到了东北。东北话和胶东话相似度极高,因为本来就是同宗。

曹雪芹后代家谱里记载“吾曹氏原籍四川小云南人氏后”,“明初从四川小云南迁至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今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下初镇河南村),在康熙五十余年间又迁至辽东岫岩城南岔沟房身沟”。这段家谱可以说是这一路线最直接的证据。

说到这,就明白为啥胶东方言和如皋方言等南方方言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和山东方言完全不同的原因了吧!因为这几十万军户和山东中西部其他地市没有任何关系,直接从云南来到了胶东。

关于胶东方言与《红楼梦》里吴越方言的相似处,可以参见我下面写的这篇文章。我认为红楼梦里的很多方言是胶东方言,正是因为写红楼梦的人用的是安徽苏州吴越之地的语言,所以我们胶东人读起来很熟悉觉得是胶东方言。当然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写红楼梦的人从东北进入北京,用的是东北方言,我说过,东北方言和胶东方言极为相似,于是我们胶东人读起来很熟悉。

链接(点击下面蓝色字体):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方言到底是否是胶东方言的40道测试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