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

少年人叛逆,是青春的愤怒。中年人“叛逆”,是不甘的倔强。

2011年上映电影《钢的琴》,讲述的就是一个倔强中年人的故事。

故事地点设置在东北某工业城市,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钢铁厂倒闭,原本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钢铁工人,沦为了下岗工人,电影主角陈桂林就是其中一员。

陈桂林的妻子小菊,跟了一个卖假药的大款,于是回来向他提出离婚,并要带走女儿小元。

陈桂林为了保住抚养权,证明自己能给女儿带来好的教育和幸福生活,他必须弄到一架钢琴。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

一、明暗线交织的叙事结构,共同构建了电影主题

陈桂林如何为女儿弄到钢琴,是贯穿电影始终的明线,经历了买琴、偷琴、造琴的三个阶段。

他向朋友借钱买琴,可身边的朋友与他处境相当,同是下岗工人,同样日子窘困,借钱这条路行不通。

他召集一帮朋友帮忙去小学校偷琴,结果被人抓住,险些承担法律后果。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2)

像密闭空间中的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自动寻找出口。经过两次失败的陈桂林,有了更加异想天开的主意——造琴。

他拉来铸造车间的工友,按照老工程师照本宣科设计的图纸,燃起炉火,开动机床,造起“钢的琴”。

过程中,陈桂林和工友们不断回味过去,又重新发现自我。在火热的钢铁铸造车间,找回了遗失已久,属于产业工人的尊严。

陈桂林完成了与前一个时代告别,与情人关系破裂又复合,最终还与老父亲诀别。但当影片结束前女儿弹响“钢的琴”时,所有艰难和波折都消解在和谐的音符中。主人公陈桂林完成了个人与前妻的和解,与生活的和解,与时代的和解。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3)

影片的一条暗线,是陈桂林的工友们从被动帮忙,到热火朝天地主动造琴,把“钢的琴”作为个人目标的转变。

国营工厂倒闭,下岗工人散落在城市角落各自谋生,他们当中有杀猪屠夫、全职混混、退役小偷、江湖大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一不失去了曾经作为产业工人的荣光。造琴给了他们重温集体劳动,施展个人技艺,缅怀旧日荣耀的机会。

一个荒诞的构想,当成为不得不去实现的目标,便有了一种壮烈感。作为旧时代的遗民,陈桂林们从拥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变为社会的无用之人,是对他们前半生价值的否定。他们要将“钢的琴”,作为有能力对抗滚滚而来时代的证明。

时代发展速度,超越了一代人老去的速度。当变革来临时,陈桂林们不再拥有年轻人学习掌握新事物的时间和空间。但作为中年人,他们还有生活之路要走。需要在新的时代里,靠双手、靠意志,赢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4)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5)

二、丰富的镜头语言,烘托情绪和渲染主题

萧条、陈旧、渺小与颓败。导演没用一句台词表达这些含义,但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对老东北工业城市、下岗工人群体产生这样的印象,这是镜头语言的作用。

影片一开始,陈桂林和小菊面对镜头并排而立,在他们身后,是寓意感丰富的双翼型厂棚。一侧顶棚残破不堪,另一侧完好无损,隐喻了离婚双方的矛盾地位,贫困与富裕,窘迫与偃意,伤感与决绝。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6)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表现老工业时代落幕。摄像机仰角拍摄陈桂林父子站在巨大厂房下,巨型建筑带有重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斑驳墙体昭示了文明衰落,而仅占据画面一角的陈桂林父子,则更加渺小可悲。当工厂走向末路,依傍它庇佑的人们将无处立身。

远景镜头还用于拍摄空寂无人的厂区,破烂废弃的厂房,生锈的钢铁机器,这些共同映衬出东北重工业城镇的落败与衰退。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7)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8)

影片大量运用跟随镜头,拍摄陈桂林开着小摩托,在一片工业废墟的城市中驰骋。跟随镜头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表现出陈桂林为制造钢琴的忙碌状态,和不甘于妥协的内心情感。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9)

虽然城市、工厂破败了,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内心还有冉冉不绝的希望。电影整体采用灰暗的色调,配合环境氛围呈现出萧条景象。但在色彩的运用上,并未吝惜使用红色、粉色等鲜亮色彩。使观影者犹如在一片荒漠中,瞥见一抹生机勃勃的颜色。

影片结尾部分,淑娴身穿红色长裙,跳起弗拉明戈舞,将这种明艳色彩的运用推向最高峰。此时“钢的琴”正在全力以赴铸造,火热的生命力,从炼钢炉中迸发出来,燃点了人们的情绪,照亮了内心。

《钢的琴》导演张猛说,生活已经很疲惫了,我只是想让人们回到那个时代,看一看那个失落的阶层。在那个时代当中他们还有一点点的力量,一点点希望。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0)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1)

三、影片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使影片有多层次意指,运用象征能够启发观众看到比表面上更多的内容。

电影里两根烟囱的命运,在人物之外独立撑起了一条故事线。用老工程师汪工的话说,它们是“成长的记忆”、“回家的坐标”、“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它的存在象征着曾经的繁荣与兴盛,负载了人们的集体意识,是两代钢铁工人的精神图腾。

为了挽留两根烟囱,已经退休的汪工召集职工行动起来,甚至超越自身年代地提出,将烟囱改造成长颈鹿、火箭、蹦极塔的建议。然而社会发展不容驻足和迟疑,在寂静的山岗上,两代人目送了共同记忆轰然化为平地,旧的工业文明随之远去。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2)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3)

陈桂林雪中弹琴这个桥段,运用浪漫化的表现手法,一束追光打在身上,雪花飘然而下,营造出戏剧化的舞台效果。

他原本在偷琴,被发现后却放弃逃跑,回身弹奏起钢琴。为挽留女儿,沦落到做贼的地步,竟然还不能成功。他的举动,象征了内心巨大的压抑感需要得到释放。弹奏曲目《献给爱丽丝》,更是用雅致的艺术与尴尬现实形成对照。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4)

影片接近尾声部分,陈桂林拉起手风琴,演奏西班牙斗牛曲,淑娴伴随舞曲跳起弗拉明戈舞,这是陈桂林们在造琴过程中,重新点燃的内心激情,是众人压抑情绪的集体宣泄,在废弃厂房、钢铁残骸之间,内心力量化作节奏明快、动作有力的伊比利亚之舞。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5)

此外,本片名字《钢的琴》,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好的钢琴用料考究、结构复杂、价格不菲,是有闲阶级把玩的高雅文化,与陈桂林们的身份、境况不符。钢铁厂下岗工人,用粗糙双手打造了“钢的琴”,是对似乎已经注定命运的否定。

影片最后一幕,小元用“钢的琴”弹出的第一个音符,带有尖锐刺激的金属感。但当音符组合成一首流畅的曲子,音乐却达到了新的和谐。陈桂林们终于把琴造出来了,电影像一则成人童话,充满了预言性。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6)

四、结语

1997年,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流行于大街小巷。旧体制推翻,新体制引领国家走向富裕。2001年,中国加入WTO。2013年,世界三大经济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市场化程度、开放性水平。今天,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进一步转型。

这其中,下岗工人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不应只是宏大命题下的注脚,更是时代的贡献者,他们将工匠精神带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绽放出新的活力。

就像《钢的琴》这部电影,如果关注点仅仅放在下岗工人如何艰辛,如何被社会边缘化,未免片面理解了电影,也片面理解了下岗工人。“钢的琴”最终还是造成了,它代表的是悲伤,也是一场隆重的告别。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才是影片隐藏的深意

钢的琴经典语录(钢的琴每个中年人)(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