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高分指南)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高分指南)(1)

策略8、氧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氧族元素包括了初中化学中氧气、水,高中化学中的臭氧、过氧化氢,硫及硫的化合物等。内容多,知识广,且有时还可能扩展到硒、碲、钋等元素。因此对其解题方法的掌握尤其重要。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由于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故在解题时,还必须注意,反应进行时浓度变化引起的反应变化。

例题1 :向50mL18mol/L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

A.小于0.45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mol和0.90mol D.大于0.90mol

方法:根据方程式,将参加反应的硫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氧化作用,一部分为酸性作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但又要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稀硫酸不能与铜片反应,以此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值。

捷径:浓H2SO4与足量的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 Cu CuSO4 SO2↑ 2H2O,从方程式看,被还原的H2SO4应为所给H2SO4 0.90 mol的一半,即0.45mol(中间值),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反应停止,故不可能等于0.45mol,一定小于0.45mol。故答案为A。

总结:该题存在着一个隐含信息,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自行停止。在解题时必须特别注意此类隐含信息。

策略9、卤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卤族方面试题的题型主要有:卤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分析、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应用性试题及新情境试题等。

在解题时,要充分运用守恒法、迁移类比法、方程式合并法、多步反应一步计算等。

例题1 :氯化碘(ICl)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

A.HI和HClO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方法:迁移类比法求解,但要考虑到ICl 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0。

捷径:ICl是拟卤素,很多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因为Cl比I的得电子能力强,所以在ICl中,I为 1价,Cl为—1价。而HCl中,Cl为—1价,HIO中I为 1价,在ICl与水反应后其产物的化合价均不发生改变。故反应为:ICl H2O = HCl HIO,以此答案为B。

总结: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ICl和Cl2性质的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ICl与H2O反应生成物究竟是HI与HClO,还是HCl与HIO,不少同学未能从化合价去分析、判断,因而误选A。通过本题不仅要认识ICl与H2O反应生成HCl与HIO,还要理解此反应为一非氧化还原反应。如果将此反应扩展至ICl与碱反应,也要知道生成物为NaCl与NaIO。

例题2 :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 其中的碘以碘酸钾(KI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 可和I- 发生反应:IO3 5I 6H = 3I2 3H2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 证明在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 B )

A.①③ B.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⑦

方法:这是一道无机信息题,利用给定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鉴别食盐中是否含有IO3。要充分理解消化题目给定的知识——IO3可在酸性条件下,将I氧化,产生I2

捷径:根据鉴别I2的方法得B。

总结:充分利用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这是我们常用的解题方法。本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范例。题中的信息是I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即需要酸,从题中可顺利选出食醋)生成了I2单质,检验碘单质需要淀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正确理解,充分消化信息的重要性。

策略10、金属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碱金属内容,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其中有关过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解题时,要在理清题中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反应合并、守恒法。对于信息类试题,如NaH、超氧化物等,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化合价的分析。

例题1 :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 B ).

A.干冰灭火剂  B.黄砂   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  D.泡沫灭火剂

方法: 根据性质分析获解。

捷径: 分析性质,因钠可与干冰灭火剂及干粉灭火剂产生的CO2发生反应,与泡沫灭火剂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故不行。而钠与黄砂不能发生反应,故可用黄砂扑灭金属钠着火。综合后得答案为B。

总结:将课本中镁与CO2的反应迁移到钠,是解答出此题的重要之点。

例题2 :在一定温度下, 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 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 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 )

A.等于1.06 g B.大于1.06 g而小于2.86

C.等于2.86 g D.大于2.86 g

方法:通过假想类比分析(不必计算)。

捷径: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加入1.06 g 无水碳酸钠,析出晶体(Na2CO3·10H2O)

Na2CO3 10H2O===Na2CO3·10H2O

106 286

1.06 2.86

由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使原溶液中水量减小,减少溶剂又有晶体析出,导致析出晶体大于2.86 g,所以选D。

总结:根据考试说明,对析出含有结晶水的晶体的计算不作要求,但并不排斥对结晶出来晶体的质量的范围作估计,或者对溶液质量变化或者溶液的浓度的计算或判断。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复习范围。

策略11、镁铝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镁,铝是重要轻金属,具有较强还原性。镁,铝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及生活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用途,特别是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在题目中的计算形式方法性和技巧性均较强,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代表题型有;天平平衡判断题,镁的强还原性,铝盐与强碱反应产物的讨论,含铝化合物沉淀图像题等。

解题关键是:(1)熟悉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2)将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与过量计算相结合。(3)结合图像综合分析。(4)充分利用守恒关系。

例题1 :(1996年上海高考)0.1 mol 镁粉分别在足量的O2、CO2、N2中燃烧, 生成固体的质量依次为W1、W2、W3。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

A.W2>W1>W3 B.W1=W2>W3 C.W1=W2=W3 D.W3>W2>W1

方法: 将方程式比较后分析。

捷径:反应式依次为2Mg O2 2MgO,2Mg 2CO2 2MgO C,3Mg N2

Mg3N2,根据计算式可求出答案为A。

总结: W2中还有碳生成,是固体。如果疏忽这一点就误选B。

例题2 :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Clm·yH2O],式中m等于 ( )

A.3-n  B.6-n   C.6 n     D.3 n

方法:电荷守恒(化合价代数和为0)。

捷径:根据化合价的代数等于0得,2×3=n m,所以m=6—n。答案为B。

总结:此题为一易题,如不能运用电荷守恒,也很难获解。

策略12、铁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铁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变价元素。在高考中有关铁方面的试题主要类型有:性质分析、实验原理与操作分析、有关铁方面的计算等。

1.性质分析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铁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方面去分析试题内容。特别是铁的变价问题。

2.实验原理与操作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注意点等方面对实验内容作较为详实的分析。主要有铁的性质实验、铁的制取实验、Fe(OH)2制取实验等。

3.有关铁方面的计算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可采用方程式分析或将方程式合并后统一分析求解。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守恒法求解。

例题1 :a、b、c、d、e分别是Cu、Ag、Fe、Al、Mg5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1)a、c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2)b与d的硝酸盐反应, 置换出单质d;(3)c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4)c、e在冷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由此可判断a、b、c、d、e依次为 ( )

A.Fe Cu Al Ag Mg B.Al Cu Mg Ag Fe

C.Mg Cu Al Ag Fe D.Mg Ag Al Cu Fe

方法: 寻找突破囗,并从突破囗推出其它金属。

捷径: 以c、e金属钝化为突破口,由(1)(3)(4)知c为Al,再由(4)知e为Fe。有上述结果和(1)知a为Mg,最后由(2)知b为Cu、d为Ag。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c,然后很容易判断出e、a。得答案为C。

总结:判断出c为Al,e为Fe,就可舍去选项A、B,由(2)确定b和d的活泼性。这样判断可简捷些。

例题2 :(1995年上海高考)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方法:从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捷径:当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生成氧化铜,造成铜片质量增加。当该铜片插入硝酸中,表面的氧化铜及未被氧化的铜均能被硝酸溶解。插入无水乙醇中发生反应CH3CH2OH CuO CH3CHO Cu H2O,铜片又恢复到原来的质量。若插入盐酸中,表面的CuO溶于盐酸中,质量减少。只有插入石灰水中,铜片不发生反应,表面的氧化铜仍附着在铜片上,质量增加。以此得答案为C。

总结:在插入溶液之前,Cu片质量就己增加。部分考生未能理解这一点而造成错选。

策略 13、方程式的巧析巧写技巧

金点子:

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与书写,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有关分析题主要有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分析、反应用量分析、反应过程分析等。其方法在于抓住反应的实质,比较反应前后的关系。

有关方程式的书写主要是信息类方程式。在书写时要在充分理清题示信息,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对生成物的判断,切不可依据熟题效应而得出结论,要知道,即使是同一反应物,条件不同,其产物也有可能不同。

例题1 :R、X、Y和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 2价,且X2 与单质R不反应;X2   Z = X Z2 ; Y Z2 = Y2 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 )

A.R2 >X2 >Z2 >Y2 B.X2 >R2 >Y2 >Z2

C.Y2 >Z2 >R2 >X2 D.Z2 >X2 >R2 >Y2

方法:利用“强氧化剂 强还原剂 → 弱氧化剂 弱还原剂”的反应原理对题中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析。

捷径:根据反应X2   Z = X Z2 知:氧化性X2  > Z2 ;根据反应Y Z2 = Y2 Z 知:氧化性Z2 > Y2 。又X2 与单质R不反应,得氧化性R2 >X2 。以此得结果R2 >X2 >Z2 >Y2 。选A。

总结:对离子氧化性与还原性判断的方法较多,其它如根据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等。

策略 14、无机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金点子:

无机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其主要方法与技巧包括:

1.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判断技巧

对于ABn型分子,如果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即A原子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如NH3、PCl3、H2S等。其计算式为:

┃A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8 。

2.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技巧

对于ABn型分子,如果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即为非极性分子。如CO2、BF3、PCl5等。其计算式为:┃A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3.分子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无机分子结构有直线形分子(如CO2)、平面三角形分子(如BF3)、弯曲形分子(如H2O)、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在解题时,要能将常见的分子构形根据电子排布的相似点,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4.晶体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晶体有离子晶体(NaCl型和CsCl型)、分子晶体(如干冰)、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晶体及过渡型晶体(如石墨)。在解题时,既要能分析其晶体结构,又要能将常见的晶体结构根据题中叙述,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例题1 :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PCl3   C.PCl5 D.N2

方法:利用ABn型分子中价电子排布规律分析求解。

捷径: 根据金点子中的技法概述1知,属ABn型分子的有BeCl2、PCl3、PCl5,只有PCl3分子中的┃P的化合价 3┃ 最外层电子数 = 8 。故PCl3分子中P原子的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又Cl原子为-1价,也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B符合题设要求。又因N2的电子式是 , 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以此得正确答案为BD。

总结: BeCl2中Be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它不论形成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最外层电子数都不可能是8。

例题2 :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方法:从中学范围内四种类型的晶体综合分析。

捷径:在金属晶体中,存在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故B选项错误;晶体硅的熔点1410℃,要比金属钨的熔点(3419℃)低,而金属汞的熔点(常温下是液态)又比蔗糖、磷等(常温下是固态)低。以此说法正确的只有A。

总结:部分考生由于对金属晶体理解不深,错误认为: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而出现误选B的现象较多。

策略15、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的分析技巧

金点子:

此类试题包括:仪器的使用、仪器的选用、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等的分析。

1.仪器的使用分析

仪器的使用分析,要从仪器要求和使用范围上去整体把握,采用的方法是迁移应用。

2.仪器的选用分析

仪器的选用要从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去确定采用何种仪器。

3.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的分析

装置依赖于目的、原理和注意点。以此分析装置需从实验要求出发,采用仪器原理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实验结果。

例题 1 :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可选用的仪器是 (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 D.50 mL碱式滴定管

方法:从所给仪器的精确度分析。

捷径: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

总结:此题为一常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仪器精确度的理解。

例题 2 :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克

E.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方法: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捷径: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g,精确度为0.1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 D。

总结: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游码质量。

例题3 :下列叙述仪器“0”刻度位置正确的是 ( )

A.在量筒的上端 B.在滴定管上端

C.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正中 D.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右边

方法:从具体仪器去分析。

捷径:量筒无“0”刻度,其刻度数下端最小。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温度计的“0”刻度因种类不同而不能确定。选B。

总结:量筒的最下端无刻度,也即无“0”刻度,是有关“0”刻度方面的重要之点。

例题4 :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 mL 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 )

A.自来水 B.0.5 mol· L-1 盐酸

C.0.5 mol· L-1 HAc 溶液 D.0.5 mol· L-1 KCl 溶液

方法:导电性强弱决定于什么?是解答出此类试题的关键。一般说来,金属的导电性决定于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电解质的导电性决定于单位体积内自由移动的离子数,也即自由离子的浓度。

捷径: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也即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变化最小。选项A、C均有弱电解质变成强电解质,离子浓度增大。选项D由于加入NaOH 固体,增大了离子浓度。B中NaOH 与含等物质的量HCl 的盐酸反应后,溶质由HCl 变成NaCl ,离子浓度不变,导电性几乎不变。故选B。强弱要分清、浓度是关键。若不注意强弱电解质问题,此题极易误选答案C。

总结:导电性问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其导电性不仅有溶液中的导电,还有金属与非金属(如石墨)的导电。此类试题一要注意自由电荷的浓度;二要注意两类导电物质本质不同,金属的导电为物理过程,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际上是一电解过程。

例题4 :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NaHSO4,电离显酸性,pH < 7;③NaCl 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 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 ④ > ① ,以此得答案A。

总结: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2 ,其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