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血与泪的战争体会到了什么(血性的救赎从九一八)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郑文达

血性的救赎:从“九一八”到“我的战争”

■中国军网记者 郑文达

一场血与泪的战争体会到了什么(血性的救赎从九一八)(1)

九月十八日,北京一雨成秋。

85年前“九一八事变”留下的惨痛历史记忆依旧清晰,天作泪,人悲戚。此前一天,北京市防空警报试鸣声萦绕耳畔,更是刺痛国人心头。

比缅怀更痛是所谓“公知”对民族血性的抹杀。

三天前,就在“天宫二号”揽星月、撼天阙的中秋之夜,一部讲述抗美援朝、反映民族血性的电影《我的战争》,在一些网民的口水中上映了,莫名地遭遇了许多“差评”。

历史是最好的现实。85年前,30万东北军在蒋介石一纸“不抵抗”的命令下默然离开故土,留下无尽的悔恨悲愤、国恸民伤。

“中日实力悬殊太大”“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抵抗就会亡国”……当年那些甚嚣尘上、世故精明的叫嚷,与今日网络上喧嚣着的“抗美援朝和事实、价值完全违背”“冷战思维的影片必须下线”等“高论”何其相似。

从先古圣贤的“虽千万人吾独往矣”到西汉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赵登禹大刀队的“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到川军死字旗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从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以诗明志到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凛然质问,朗朗乾坤,华夏汉子们的气魄光昭日月。

犹记得,《后汉书·耿弇列传》中,数万匈奴铁骑围困金蒲孤城数年,也未能将区区几百汉军击败。最后耿弇率军返回玉门关仅存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今人动容。

犹记得,金一南先生在《苦难辉煌》中写到,80年前长征路上的那群衣衫褴褛的少年,他们以自己幼稚但不乏热血的气节去探知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

青春年少,热血气概,后世惊叹。

犹记得,过去,西方国家阻止我们加入国际空间探索计划,今天,我们造出了“天宫”;过去,西方随时掐断我们的GPS,今天,我们搞出了北斗导航;过去,西方对我们封锁高铁技术,今天,我们成了地球上高铁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时代歌者,不畏艰辛,寰球瞩目。

一个个风华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蝇蝇苟苟的凄怨灵魂。“九一八事变”之时,东北军“三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血火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倏忽二十载之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那场战争切切实实就是“我的战争”。国家存亡之际,激昂在每一个志愿军战士胸膛里的民族血性,就像天际的光照,以一己之心力,使整个华夏走向光明!

如今,对抗历史虚无主义逆潮变成了另一场兴亡攸关的战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多一点血性,多一丝情怀,多一念担当,又怎会让张目的歪理挑战良知的底线,让历史的沉渣泛起滔天的浊浪?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

面对精神沉沦,唯独血性,方可救赎。

苍山似海,残阳如血。当敌人越来越近,孙北川带着最后的老兵大喊着跳出战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