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的一瞬间(跟腱断裂就在你我身边)

跟腱断裂的一瞬间(跟腱断裂就在你我身边)(1)

跟腱断裂是怎么发生的?患病后应该怎么做?平时该怎样预防?

01

案例回顾

案例一

患者丁某,67岁,男,患者4天前走路时突感左足跟后方疼痛,伴提踵活动受限,行走困难,无肢体麻木不适,未在意,未行特殊治疗,为明确诊断行MRI检查,示左跟腱断裂,行跟腱修复术治疗后好转出院。

案例二

患者王某,16岁,男。于约1月余前体育运动时不慎扭伤左踝关节,伤后即感左踝关节后侧疼痛较重,其后周围皮肤出现肿胀,行走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当时未在意未予诊治。

其后行走时疼痛不著,但踝关节内翻活动时仍疼痛不适,周围皮肤肿胀未见明显消退,行核磁共振检查示:外侧软组织损伤,左侧踝关节后侧跟腱断裂可能大,超声检查示:左踝关节后侧跟腱断裂、左踝关节外后方皮下血肿,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以“左足跟腱断裂”收入我科。行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

02

知识链接

跟腱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长约 15 cm,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的肌腱融合形成。在此过程中,跟腱的腱纤维有 90°的扭转。

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跖屈踝关节,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的最主要的解剖结构。如果单侧跟腱断裂,就会出现跛行,如果双侧跟腱均断裂,则不能行走。

跟腱断裂

是跟腱组织的断裂。临床上常见的跟腱自发性断裂一般发生在单侧肢体。这种断裂可以在跟腱-跟骨连接部,也可以在跟腱-肌腹连接处或是跟腱组织本身。

70%以上的自发性断裂在运动时发生,由于伤后的肿胀掩盖了跟腱断裂导致的凹陷,跖肌腱和足母长屈肌腱的存在使踝关节跖屈肌力部分得以代偿从而还可以行走,X 射线片检查也没有骨折。据统计,有高达 25%的跟腱断裂可以在初次就诊时被漏诊。

跟腱为何会断裂?

年龄老化、跟腱劳损是导致跟腱退化的主要因素,跟腱在突然性用力起跳的运动中也容易发生断裂。

跟腱断裂分类

分为闭合性跟腱断裂和开放性跟腱断裂。

导致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原因中,70%是体育运动,如打篮球,打羽毛球,走路扭伤等。而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造成闭合性的跟腱断裂的原因可能为跟腱存在基础病变、曾行封闭治疗、未做热身活动及技术动作不合理等。

部分药物的使用也可能成为跟腱断裂的原因。氟喹诺酮类、类固醇等药物作用于跟腱可能会打乱跟腱细胞正常代谢,影响细胞增殖,造成跟腱炎、腱鞘炎等,使跟腱处于脆弱状态。

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将增加运动中跟腱断裂的概率。可的松虽然能缓解跟腱出现损伤时的不适感,但接受可的松注射可能使跟腱在无意识情况下出现过度拉伸,导致跟腱断裂。

开放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主要损伤原因为日常生活中和工地上利器割伤。开放性跟腱断裂职业构成主要为农民,其次为学生。目前,部分农民在工作时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且接触各种利器的机会多,易被利器割伤或割断跟腱组织。学生特别是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也容易被一些利器割伤。

跟腱断裂的临床表现

1.疼痛

患者后跟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不敢活动。

2.肿胀

后跟部肿胀较为明显,皮肤上有青紫色的瘀斑。

3.活动受限

患者无法提起脚后跟,行走无力。

4.开放性跟腱断裂

患者后跟部皮肤裂开、鲜血直流,有时伤口内可见白色的跟腱组织残端。

01

平日里该如何预防?

1. 闭合性跟腱断裂的预防

主要是预防运动性跟腱断裂。如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在疲乏或者劳累的情况下运动,同时避免在运动中过多地在伸膝负重下做突然跳跃运动。

体育运动爱好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在剧烈的、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中,要给自己正确定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对长期服用氟喹诺酮类、类固醇等药物的人群做好健康教育,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踝部的负重和过度拉伸。

2.开放性跟腱断裂的预防

开放性跟腱断裂的预防主要在于加强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防护措施和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应加强人们日常工作环境的防护措施,妥善管理易致伤的利器,在易受伤的身体部位加强保护。

其次,人们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与危险物品接触时需注意安全。

最后,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看护,使其远离各种易致伤的利器及设施。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巫宗德.细化康复训练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后应用50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6, 24(9): 59-60.

[2]张强,彭亮,巫宗德,等.急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 37(3): 267-272.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陈茜茜 张华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