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能有一个好角色有多重要 好演员无法速成

演员能有一个好角色有多重要 好演员无法速成(1)

《实战表演》是中国知名表演指导刘天池老师的新书,本书侧重表演实践,立意谆谆,有理论的脉络,更多是实践来的真知和干货。读完本书,除了加深了对表演创作的认知,对表演这门艺术、演员这个职业增加了更多的理解和敬意。

演员的工作

有句话说,“演员找对了,戏就成了一半”;这句话很大部分反映了演员对于一部戏来说的重要性。但作为对表演只有朦胧认知的观众,之前简单地认为影片选角就是选与角色形似的演员,然后穿上戏服、拿着道具,根据剧本的规定来说台词、做动作,根据导演的指导来进行表演,演员只是一个“看起来像那个人”的执行者。

但读完此书,才明白表演这门创作是基于哪些逻辑,去感受、分析,理出脉络,再把一场戏拆分成一个个有层次的具体的动作,与“对手”演员一起完成表演的拼图;更深刻了解了一名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另外的一个感受是,一部戏是众创的结果。好的演员肯定懂剧本,好的编剧也懂给表演者留足够的提示和尺寸,把故事、人物写得扎实、合理、丰满、好看的同时,给演员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

理论的沿革

本书梳理了从表现派、感受派的派系之争,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融合,再到当前很有“市场“的方法派,以及“南黄北焦 “两位先生推进的本土化民族派。从表演体系历史脉络看,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进步;另一方面是时代、区域和媒介的变革反射到表演上产生的变化。

市井、剧场和荧幕对于表演的要求和标准不一样;程式化还是自然、下意识,都只是一种方式,关键是选择符合剧情、人物、所传播媒介喜好的表演方式。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隐喻”,目前流媒体、短视频媒体兴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接受信息(表演)的方式和心理。斯坦尼说,表演的体系要与时俱进。看着表演方式、风格和媒介、社会与时偕行,也是一桩美事。

演员的修养

书中提及克里斯蒂安·贝尔接受出演《金陵十三钗》的角色后,第一时间让剧组把戏服寄到了美国,他先把戏中的服装穿成了自己日常的衣服,这无论从外观还是演员内心,都增加了真实的质感。然后开拍前只身一人,没带助理来到了中国;因为剧中他饰演的人物就是在不懂中文,只身一人的情况下来到中国的,作为演员他需要找那种心境。

当时媒体对此事也有报道,大多以“国际巨星“行事低调为标题;但不管国内外,真正的演员以演好角色为第一要务,流量、排场、“是否破坏形象”都是末节。真正的演员都如此,不是走马观花的看和摆样子,而是为了角色去调研、采风、训练、学习、搜集素材、改变体重和形象……只是为了从内在、形体、动作、质感、技能更接近戏中的人物,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书中还提到了北京人艺剧场里的“穿魂镜”,这面大镜子摆放在后台,演员上场下场都会照一照。演员上台前照一照,摆脱现实的身份,迅速进入剧中的人物;演员下台后,照照镜子,也要放下戏中的情绪和感受,回归到真实生活中。

一个演员真正进入到另一个人物,要抛开本我、自我,从心理、生理、生活习惯、知识储备、三观重塑等等众多方面准备数月甚至数年;从这个角度去想一想,做一个合格的演员,从“穿魂镜“里的这一入一出,要把自己撕碎成什么程度,要付出何等的心力。


本书提及,想做一名好演员,需要做侦探、老中医、杂家,去研究“人”,去生活中提纯,提高审美,真听真看真感受。书中大量的实用方法对于表演专业者来说是很好的抓手;但对于一个非表演专业的“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谁不想更真诚、有自觉的去生活?去更仔细观察周遭的世界,去看到以前没看到有趣的细节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在何种场景演出,过程都不是坦途,但都要想方设法去努力,演好我们自己的剧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