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

靖远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杨学杰

(根据董葆葳同志回忆整理)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1)

他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通讯器材外出布设通讯线路时,突遭敌人的“冷枪”袭击,死里逃生;他在驻地前沿执行任务时,不慎踩中地雷,侥幸生还;他在抗美援朝的6个寒秋,先后8次受到师部、团部的嘉奖。他就是现年90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老兵,我们最可爱的人——董葆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董老一起走进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2)

董葆葳,1933年2月出生于靖远县糜滩乡下滩村,1951年4月在靖远中学初中即将毕业之际,响应祖国召唤,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三军九师27团通迅连、政治处文书。1952年9月一军和三军合并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新编为七师21团,1952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53年1月经吉林辑安(现集安市)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2月任第一军七师21团炮兵营107迫击炮连三排排长,1958年10月26日随军回到国内,驻防河南信阳,历任21团炮兵营参谋、炮兵营三连连长。1966年4月转业回原籍工作,历任靖远县人民医院书记、县制药厂厂长、县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县卫生局局长等职。1983年8月退休。

赴朝参战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3)

1952年10月8日清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全军将士从兰州整装出发,经西安、太原、北京、沈阳抵达吉林通化,进行战前集训。1953年1月22日(1952年农历腊月初八)开赴朝鲜,集结于黄海北道临津江北岸的新坪、谷山、新溪、兔山地区。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4)

入朝当日夜幕降临时,21团3000余名官兵乘火车抵达朝鲜平安南道阳德车站,突然遭遇美军飞机轰炸,驻地炮兵奋力还击,我团炮兵营、高射机枪连立即投入战斗,火炮弹、机枪子弹密集射向俯冲下来的敌机,全力掩护部队从车站分散撤离。经过大约40分钟的激战,成功驱离敌机,团炮兵营、高射机枪连20余名战士不幸牺牲。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5)

面对美军的疯狂轰炸,目睹战友悲壮牺牲的惨烈情景,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义愤填膺,全团誓师不惜一切牺牲,支援朝鲜人民,保卫世界和平。

21团抵达驻地山阳里之后,就夜以继日的构筑战壕、坑道、防空防炮工事,在建构坚固的纵深防线工事的同时,结合朝鲜的地理作战环境,全面强化部队防空防炮作战训练;强化炮兵高射机枪部队的作战能力训练;强化步兵炮兵协同作战的训练,时刻准备发起夏季反击战。

为策应20兵团和24军发起的金城战役,我们七师从1953年6月25日至7月23日先后对南朝鲜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六处阵地发起攻击。6月25日,攻击桂湖洞东北198.6高地南朝鲜第一师一个连另一个排的阵地,全歼守敌。随后,连续六个昼夜阻击南朝鲜军第一师发起的多次反扑,予以重大杀伤,最终占领并巩固了该高地。6月28日攻击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南朝鲜军一个连另二个排的阵地,攻战高阳垈东山南朝鲜军一个排的阵地,全歼守敌。7月13日晚,攻战鱼积里西南高地南朝鲜军一个排的阵地,攻战高阳垈东无名高地南朝鲜军一个连的阵地,歼敌一部。我军战领阵地后,迅速修筑工事,调整部署,做好防御,共打退敌营团规模反扑180多次,巩固了阵地。这次战斗后,我军占领上述四处阵地,扩展阵地面积5.43平方公里,共击毙、俘虏敌军7000余名。

1953年7月23日,21团接到师部对美军王牌第七师一个连扼守的上浦坊东第二无名高地(又名老突山、老秃山,或15号阵地)发起攻击的命令,这个高地因敌我双方反复争夺,山上的树木都被炸秃了,故又称老突山或老秃山。该阵地位于临津江北岸,与高阳垈、桂湖洞、笛音里、鱼积里互为犄角,构成天然战略要冲。自然地形复杂,山峦层叠陡峭,战场环境相对险恶。敌方重点布防,满山都是地雷、坑道、铁丝网和混凝土地堡群。

借着夜幕笼罩,我团将士秘密抵进前沿地带,22时30分,12门“喀秋莎”炮车首先发起火力袭击,划亮了上浦坊东无名高地深沉、寂静、令人窒息的夜空。伴随着“喀秋莎”的轰鸣,20几门迫机炮将上千发炮弹倾向冷月寒星辉映的敌军阵地,各种炮弹的轰鸣撕裂天空山谷。不到30分钟,炮火转入纵深,敌军阵地已烧成一片火海,山坡上腾起的烟土都是红色。我团主攻部队跃出潜伏的前沿阵地,从正面发起冲锋,各种炮弹机枪的鸣啸,手榴弹、炸药包发出的闷哑爆炸,在山谷中回响不息。在炮兵协同支持下,黎明时分,我主攻部队攻上了阵地。

但随着天亮,美军十多架飞机赶到增援,对我军实施猛烈的轰炸,我团几十门高炮布成严密的防空火网,掩护着进攻部队,凭借战争间隙抢修的防御工事,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师团首长亲临一线指挥,机关战士全部进入前沿参加战斗,迫击炮、无后座力炮进入一线,掩护主攻部队发起冲锋,战士们呐喊着扑向弹痕、鲜血遍地的敌军阵地,挥舞着寒光闪闪的刺刀与美军展开血腥的白刃格斗,以优势兵力歼敌300余名,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上浦坊东无名高地的主峰。

当时我任团司令部文书,承担团里战情汇总呈报,执行通讯任务,随时进入前线作战。通讯连靖远籍战士张义、王建华、石生华三同志参加了这次进攻作战。我和通讯连其他几名战士背着好多通信设备、电线,密切盯着团部与各营连的通信联络情况。随着进攻战斗的推进,我们通迅连抵进前沿阵地,冒着炮火检查维修通讯设备,延伸通讯线路,执行应急任务。战斗结束时,参与汇总、报告战情,清理战场,布设通信线路。

张义同志背着无线报话机,随主攻部队抵进前沿阵地,在美军飞机、炮弹轰炸飞起的弹片砸向报话机的紧急时刻,奋不顾身的扑向报话机,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通讯设备,但他自己却背部被弹片击伤。他不顾伤痛,及时排除故障,确保了通讯畅通。战斗结束后,首长让我整理呈报张义同志舍身保护无线报话机、保证通讯畅通的优秀事迹材料。师部下达嘉奖令,张义同志荣立“三等功”。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6)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个战士每时每刻都经历着生死考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在外出执行巡逻、通讯任务时,也会遭遇袭击。一次,我和通讯连连长背着几十公斤的器材、行李,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到前沿阵地察看、延升通讯线路,突遭敌人的“冷枪”机枪射击,封死了退路,幸被我方火力及时掩护返回阵地。还有一次,我在驻地前沿执行任务时,在不慎踩上地雷的刹那间,我凭借着平时训练的基本常识和防范技能,随机转身扑倒在身旁数米远的一个弹坑里,仅被地雷爆炸飞起的石块、泥土擦伤,侥幸脱离险境。当我忍着伤痛返回驻地后,同志们无不惊叹!

1953年10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祖国人民慰问志愿军代表团赴朝慰问结束后,主动申请来我军体验生活。经过几个月的生活体验,与广大指战员深入交谈了解情况,创作了《无名高地有了名》的作品,生动描述了坚守老秃山战士的战斗生活,一批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热情讴歌了我军指战员不怕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7)

战后重建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8)

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定。但是,美军仍陈兵三八线,威胁朝鲜的安全。志愿军第一军驻朝鲜临津江一线,21团驻防山阳里,执行停战协定任务,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加强国防建设。根据朝方和志愿军总部的总体部署,把国防建设放在首位,布设军事防线,构筑永久性防御工事。

至1958年10月撤离朝鲜时,我团根据防线布局,顶着严寒酷暑,在坚硬的荒山峻岭、森林、岩石地段,开挖了无数“无敌坑道”、作战堑壕、防空防炮横洞。仅团部机关先后5次承担修建坑道、堑壕任务,开挖坑道数公里,一些地段还是岩石峭壁。每完成一段工事就会磨掉几十把钢钎、洋镐。好多战士由于长期使用铁锤、钢钎凿击岩石,导致手部关节变形。摊开任何一名战士的手掌,都布满层层坚硬的血茧。

据有关资料记载:志愿军战士凭借双手在朝修建“四防坑道”1250公里,开挖各种堑壕6240公里,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火力网点和掩体。建成从三八线一直延伸到东西海岸,一个以坑道、地道和钢筋水泥工事为骨干,纵深30公里,总长1100公里的弧形防御体系。这是无数志愿军将士付出健康和生命,用鲜血凝结的地下长城,是人类战争防御史上空前的奇观。

除完成军事任务外,部队还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朝鲜历经抗日、抗美多次战争创伤,已是满目疮痍,特别是21团驻防的山阳里,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屡遭重创的地区,公路、桥梁、村庄、学校、医院、住房几乎都成一片废墟。停战之后,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当地群众陆续返回家乡,重建家园迫在眉睫。遵照志愿军总部关于帮助朝鲜人民恢复与重建的命令,全团官兵以十万火急的战时状态帮助朝鲜人民战后重建。自停战至封冻,奋战一百天,兴建、维修住房120幢,使驻地人民在寒冬来临前住上了新房。

1954年春,我团抽调连队70%的人员,机关30%人员,组成水利设施队伍,协助当地人民开展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苦战一百天,修筑堤坝2条,水渠4条,贮水池塘2座,使大片荒地得以灌溉,变成良田。至1956年,三年时间里,我团帮助驻地人民新建小学1所,医疗门诊1所,村民住宅320幢,修建永久灌溉水渠13条全长20公里,修筑贮水堤坝3条,水库2座,修建农村公路3条全长28公里。

同时,根据当地春耕生产需要,帮助朝鲜人民,特别是老人、妇女、儿童春播、灌溉和其它农事劳动。省吃俭用,经常抽出粮食、被褥、衣服接济缺吃少衣的老人、孩子和困难家庭。

根据有关资料,志愿军在朝鲜八年,主要是战后五年里,共帮助朝鲜人民兴建朝鲜内阁办公大楼、金策工业大学、平壤市综合医院等大型公共设施881座,民房45412幢;恢复修建大小桥梁4263座;较大堤坝6096条,全长430公里;修复冶梅上川、南川江河道7条,大小水渠2295条,全长1218公里;支援粮食1000多万公斤,衣物58万余件,帮助朝鲜人民度过了战后最困难时期。

留守的志愿军部队一边建设,一边积极备战,还要和极度严寒的天气作斗争。1953年寒冬时节,临津江流域,我团驻防的山阳里地区最低气温零下40度左右,北风雪花,天寒地冻,在如此酷寒环境下,作战训练时,迫机炮打出的炮弹三分之一成了哑弹。一到晚上战士们就结成小组,挤在一起,裹上棉被,互相抱着取暖,以抵御夜晚的寒冷。待到早上点名时,队伍又短了一截,许多战士不是遭遇炮火牺牲,而是被鬼魅一样的酷寒夺走了生命。

我在朝鲜的五个寒冬,经常连续几天几夜站岗执勤,排查敌特,构筑工事…….时常冻的一身冰甲,手脚布满冻疮。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我自始至终牢记志愿军誓词,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先后8次受到师部、团部的嘉奖。1955年2月,经团司令部通信连指导员闫永祥、通讯员王林同志介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晋升团司令部一级文书。1956年1月,晋升少尉军衔,任炮兵营排长。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9)

离别情深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10)

1958年9月下旬,中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批移交防务,撤离朝鲜。我们一军7师21团作为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部队,随志愿军总部、后勤部、后勤保障部队、炮兵指挥所,1军1师、2师、7师共7万余人,从9月25日开始移交防务,至10月26日到达辽宁安东(今丹东市),回到祖国怀抱。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11)

(烈士墓前向在朝牺牲的战友告别)

在移交防务时,我团遵照命令,将全团仓库、设备、物资,各种军训、通讯器材,各种医疗设备、器械、药品,全部无偿移交朝鲜人民军接防部队。后勤部门还将单位饲养的猪、羊、鸡、鸭,自己开垦生产的粮食蔬菜全部赠送给接防部队和当地人民。

临走之前,驻地官兵整洁营地,刷新营房,带着衣服、食物慰问困难群众,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友谊、联欢活动,与接防部队、当地群众依依话别。离开驻地一路上,朝鲜党、政、军、民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欢送告别,向战士赠送锦旗、宝剑、鸡蛋、苹果……一位朝鲜姑娘送给战士一枚精致玲珑的绣花荷包,一位大娘送给女兵一枚珍藏半生的古老戒指……好多大叔大娘步行几个小时依依送别我们。

时光过去60多年了,一位朝鲜大叔在联欢告别会上悠扬深情的歌声,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白头山呀白头山,白头山再高也没有中朝人民的友谊高;鸭绿江呀鸭绿江,鸭绿江再深也没有中朝人民的友谊深!……”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12)

凯旋回国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13)

1958年10月26日,当部队到达祖国的安东时,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情欢迎,当地群众载歌载舞,为我们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使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战斗数年的战士们倍感亲切,无比感动。

这场战争不仅使朝鲜几十万年青军人付出健康和生命,几百万家庭陷入战火之中,同时更使我国36万军人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百万志愿军将士的家庭陷入极度困境之中。我从1953年1月赴朝至1958年10月回国,我的父母亲始终处于极度忧思之中,我在朝参战、建设的6年,是我的父母极度思念的6年。两位老人白天起早贪黑的劳苦,晚上思念、担忧彻夜难眠,父亲在院子里一圈一圈的行走,母亲在窗前默默的祈盼……当我战后回家探亲时,父亲老早在村口等候,母亲激动的流着热泪拉着我的手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兄弟姐妹们围着问这问那,多年的亲人分离使我们更觉团聚的幸福、和平的不易。

抗美援朝经典红色故事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14)

正如毛主席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是有无数志愿军战士和他们家庭的无私付出,才赢得了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时间,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强盛,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无数志愿军战士通过艰苦拼搏赢得的!

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忘记过去这段历史,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在新时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告慰为守护祖国安宁而奉献青春、流血牺牲献出生命的革命英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