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常识资料(第五十一讲关于词的知识)

第五十一讲 关于词的知识谢龙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词的常识资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词的常识资料(第五十一讲关于词的知识)

词的常识资料

第五十一讲 关于词的知识

谢龙飞

词是诗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所谓“律化”,是依照近体诗的格律,讲平仄、对仗。所谓“长短句”,是句子字数不同、长短不齐。所谓“固定字数”,是全篇有规定的字数限制。

标准“词”都具有律化、长短句和固定字数三个特点。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它本叫“曲子词”,后来简称“词”或“曲子”。还有“诗”、“长短句”等异名。

词与音乐密切,故有曲子之称,早期的词都配合音乐,可唱。词的音乐部分称为曲,文字部分称为词。词的音乐部分与文字部分必须相适应,所以称为“填词”。

词后来脱曲,用吟代唱。故只称“词”。

词分类繁多,按文字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小令是58字以内(最少16字)的词。

中调是59字至90字的词。

长词是91字以上(最多不超过260字)的词。

词有分段与不分段二种。

不分段的词叫单调。如:小令。分两段的词叫双调。如:《沁园春》等。分三段的叫三选,分四段的叫四选。单调常见、双调最常见,三选、四选少见。

词的段叫作阕。阕是曲终的意思。一阕表示一曲到此完毕。下面再一阕,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阕又叫遍。

双调有上、下阕之分,三选、四选仍然叫段,单调就无段之分。

所以双调两段字数大都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一样。

词又有“换头”与“不换头”之分。

词的前后段开头几句句法不相同,而其余几句相同的叫做“换头”,或叫做“过片”、“过变”。“过”就是过渡。如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词的前后段开头几句句法相同的,叫做“不换头”。如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岗山》。

词还有令、引、近、慢等名称,也与字数相关。“令”几乎成了词调通称,很多词都可加上一个“令”字。如“浪淘沙”又“浪淘沙令”;“念奴娇”又“念奴娇令”。。。。。。

“引”和“近”前人解释为“引申”或“扩充”,都是就原词增加字数。

如:“千秋岁”七十二字,“千秋岁引”八十二字,增加十字;“诉衷情”四十五字,“诉衷情近”七十五字,增加30字。“慢”就是“快慢”的慢。由于曲调长,唱起来奏节较慢,所以叫做“慢”。凡词牌中有“慢”字者,字数较多。如:“浣溪沙慢”93字;“江城子慢”109字;“浪淘沙慢”133字。。。。。。

有人说:令、引、近、慢的区别在于音乐上节奏不同(小令每段四拍,引和近每段六拍,慢曲每段八拍)。这是对的。

词有“音谱”、“词谱”、“词牌”之论。

音谱──是宫调的曲谱,相当于现代音乐家的乐谱,此谱至元代失传。

词谱──继之音谱,是文字的声韵谱,主要讲平仄和叶韵,也讲字数、句法、分段、体式;此外,还旁及词牌的名称来源等等,由于不讲宫调,与音谱不同。

词牌──即词的牌头。

一、沁园春(双调114字)

《沁园春》,又名《东仙》、《寿星明》。

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事见《后汉书·窦宪传》)。《沁园春》这一词牌,相传即由此得名。

这个词牌是长调,有上、下两段。《词谱》卷三十六:《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前段第一句也可以押韵,毛泽东同志的《长沙》即如此。毛泽东同志的《雪》词,第一句未押韵。

二、菩萨蛮(双调44字)

《菩萨蛮》异名很多,有《子夜歌》、《巫山一片云》、《重选金》等等。

唐宣宗大中初年(公元八五0年左右),有蛮国入贡,其人皆危髻金冠,以璎珞披体,号称“菩萨蛮队”。娼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往往效其词,宣宗也爱唱此调。

《菩萨蛮》是小令,但也有两段。《词谱》卷五:“《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只有五言句和七言句两种,句法很整齐,与七言诗的形式相近,说明这个词牌产生较早。

特点是两句一组,一组中两句字数相同;每组用一韵,每句都要押韵。前后段的结句,唐五代词用拗律。

三、西江月(双调50字)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江月令》。

明杨慎《词品》以为此词系由唐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之句得名。

这个词牌也是小令。《词谱》卷七:“《西江月》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叶韵──即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亦作协韵、押韵)。”这里所谓“叶韵”是说前后段的结句都押仄声韵,但它的韵部须与前两句平声韵脚的韵部相应。这就是所谓“同部平仄通押”,在词调中比较少见。

《西江月》是最流行的曲调之一。本调平仄互押,前后段的起首两句,一般用对仗。

四、清平乐(双调46字)

《清平乐》,小令。又名《清平乐令》、《忆梦月》、《醉东风》。

清乐、平乐,本是汉代乐府的乐调名,但这个词牌只是借用其名,却不是合二调以制声。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知此词在唐代已

盛行,但与大诗人李白所做的《清平调》无涉。

《词谱》卷五:《清平乐》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前段四句,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句法参差;后段四句,全是六字句,又极整齐。这是此词的特点。

五、采桑子(双调44字)

《采桑子》,小令。唐教坊曲有《采桑》,又有《杨下采桑》,调名源此。南唐李后主词有《丑奴儿令》,冯延已词有《罗敷媚歌》,宋贺铸词《丑奴儿》,陈师道词《罗敷媚》,都是此调的异名。

《词谱》卷五:“《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此词前后段的第二、三两句可以用迭句,也可以不用。

六、如梦令:(单调33字)

《如梦令》,名称中即有“令”字,表明它是小令。这个曲调,本后唐庄宗所制,名《忆仙姿》,宋苏轼嫌其名不雅,因取庄宗词中:《如梦如梦》之词,改为如梦令。此外,还有《宴桃源》、《比梅》等异名。

《词谱》卷二:“《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迭韵。”这里所谓“迭韵”,是说第五、六两句例用迭句,且须押韵。如上引庄宗词“如梦,如梦”即是。迭句也有迭上一句未二字的,《词律》卷二引赵长卿词“目断行云凝佇,凝佇、凝佇”,并说:“虽亦有此格,然不多,不宜从也。”

七、减字木兰花:(双调44字)

《减字木兰花》,小令。唐教坊曲有《木兰花》,五代韦庄又有《木兰花令》。《花间集》所载《木兰花令》有五十五字的,有五十四字的,有五十三字的,都用仄韵,都不是“减字”。自南唐冯延已制《偷声木兰花》,五十字,前后起两句仍作仄韵七言,结处偷平声(“偷平声”就是改用平韵),作四字一句,七字一句,于是始有两仄两平四换韵体。此词也是四换韵,又就偷声词两起句各减三字。这样,就自成一体了。

《词谱》卷五:“《减字木兰花》,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八、蝶恋花:(中调60字)

《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始改今名。此外,又有《黄金缕》、《风栖格》、《明月生南浦》等名。

《词谱》卷十三:“《蝶恋花》、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此词前后段字数、平仄、韵脚完全相同,宋曾造《乐府雅词》,有《转调蝶恋花》,前段第四句和后段起句,平仄与此相同。

九、涣家傲:(中调62字)

《涣家傲》。有人以为此调始于晏殊。考究此调在北宋时流行于士大夫间,故晏殊有“神仙一曲涣家傲”之句,不一定是晏殊创制的。

《词谱》卷十四:“《涣家傲》,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句,五仄韵。”此词句句押韵,是用韵最密的词调之一。前段的两个三字句,有用迭韵的,又有两段各用两平韵三叶韵的,都是变体,填者较少。

十、忆秦娥(双调46字)

《忆秦娥》,小令。又名《秦楼月》,又有《双荷叶》、《碧深》等异名。今存最早的一首,宋人认为是唐李白所作。明胡应则疑为晚唐人依托。考冯延已《阳春集》中也有一首,虽句法与词不同,但至少可以说明已有此调了。李白词有“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词牌即由此得名。

《词谱》卷五:“《忆秦娥》,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迭韵。”此词不但用仄声韵,且多用入声韵,《词律》,卷四也收了一首平声韵的,但后来填者较少。词中除前二句前后段不同外,后三句字数平仄全同。前后段的第三句都是三字句,都与第二句的未三字相同。《词谱》所谓“迭韵”,即指此。

十一、十六字令:(单调16字)

《十六字令》,小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絳州春》。词有以全调字数取名的,《十六字令》就是其中之一。

《词谱》卷一:“《归字谣》,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此词的句法是一、七、三、五(第三句不押韵)。有人以为第一句三个字,第二句五个字,那是不对的。

十二、念奴娇:(长调100字)

《念奴娇》,长调。此词恰一百字,故名《百字令》、《百字谣》,此外,又有《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慢》、《千秋岁》等异名。念奴,据元稹《连肎(肯)宫词》所注,知是唐天宝(玄宗年号,公元七四二——七五五)年间名娼,有色善歌。《念奴娇》曲,相传即

天宝时所制,但王灼以为疑,因为长调是唐中叶(中期)以后才渐渐出现的。

《词谱》卷二十八:“《念奴娇》,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又:“此调有平韵、仄韵二体。”自北宋以来,填此词者较多,但句读、韵脚多有出入,甚至字数亦有异同。平韵、仄韵二体中,后者较流行,又多用入声韵。

苏轼《大江东去》一首,是《念奴娇》之最有名者,《词谱》、《词律》等书均收入。但苏词实系变体,与《念奴娇》正体名法有别。毛泽东《念奴娇》词除第二句用三六句法,与《大江东去》一首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相同外,其余都依正体。

十三、浣溪沙(双调42字)

《浣溪沙》,小令。又名《小庭花》、《满院春》。此外,异名尚多。沙,一作纱。有人认为此牌即由西施浣沙的故事得名。

《词谱》卷四:“浣溪沙,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平韵是此词正体。《词谱》、《词律》又收李后主一首,全押仄韵,是变体。又,后段前两句,一般多用对仗。

十四、浪淘沙(双调54字)

《浪淘沙》一作《浪淘沙令》,小令。又有《卖花声》、《过龙门》等异名。唐崔令钦《教坊记》有此曲,五代人所辑《尊前集》中亦有刘禹锡、白居易作《浪淘沙》若干首,知此调唐代已流行。

然刘、白所作,是七言绝句体,内容即咏浪淘沙,犹用本意。至唐

李后主始制两段的令词,虽然每段仍存七言诗两句,但其实是因旧曲创新声,已与唐人不同了。

《词谱》卷十:“浪淘沙,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此词前后段,句法完全相同,都是五、四、七、七、四式,平声韵是正体;另有仄声韵变体,填者较少。

十五、水调歌头(长调95字)

《水调歌头》,长调。有《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相传隋焬帝开凿汴河时自制《水调歌》、其歌甚多、“歌头”即指全曲的首章。又,白居易《听水调》诗:“五言一遍最殷勤”。《脞脱》云:“水调第五遍、五言、调声最愁苦”。王灼据此,疑唐代已将水调发展为“大曲”,因为大曲都有许多遍,而“歌头”大概就是截取这许多遍的开头部分。但今日所见的《水调歌头》乃宋人所制新声,已非隋唐之旧了。

《词谱》卷二十三:“《水调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此词的字数平仄相当灵活,一般都用平韵。但也有夹用仄韵的。前段第三句,后段第四句是一个十一字句,中间稍有停顿、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

十六、卜算子(双调44字)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等,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仄韵。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仄韵。

十七、满江红(双调93字)

《满江红》词牌名。双调,九十三字,仄韵,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始有平韵体。一般地说,此调以用入声韵为常见。

十八、词的押韵

1、一首一韵:即一首词中所用的韵脚在同一韵部。

2、一首多韵:即一首词中所用的韵脚属于两个以上的韵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