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三句真正内涵(论语开篇有学问)

论语开篇三句真正内涵(论语开篇有学问)(1)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里的智慧

《论语》是最广为人知的国学经典,其中的开篇之章更是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经典之章。

这段开篇之章既富有哲理,又非常生动。我们看一下其中的三个动词“说、乐、愠”。

先看看“说”字。“说”同“悦”,喜悦,愉悦,是发自内心而又不形于色的那种满意。“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悦?悦得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悦的是学到了知识、学的知识有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所学得到了验证,那一定会满怀喜悦的。由学而用,由有用而深学,由深学而活用;用的效果越好,学的兴趣也就越浓,这就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进行,人就会一直有收获、有进步,就会不断产生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但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又不能得意忘形,所以这一个“悦”字,非常贴切,极为传神。试想我们做了一件得意之事,为人所称道,内心的那种得意,不正是这种“悦”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得意写在脸上,见人就哈哈大笑,自吹自擂,难免会让人感到浅薄。

再看看“乐”字。“乐”,快乐,高兴,通常会面带笑容。“朋”是志同道合的人。有朋自远方来,说明自己学有所成,学问已经广泛传播,思想已经影响到了远方,有人从远方而来与自己大道同行,或者是来追随自己。“吾道不孤”,自然会很高兴。而且要见来人,当然脸上得有笑容,所以用这个“乐”字。如果此处还用那个“悦”字,把高兴藏在心里,脸上没有笑容,那来人会怎么想?人家心里可能会想:“我这么大老远来到你这里,你好像不太欢迎啊?得,我走吧。”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了。该有的笑容就一定得有,这个“乐”字用得好吧?

论语开篇三句真正内涵(论语开篇有学问)(2)

最后再看看这个“愠”字。“愠”,怨恨,恼怒。这一句里的“人不知”,可能是“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这种可能性比较小,都“有朋自远方来”了,“人”真不知的可能性不大),也可能是“人”没有接受(甚至是反对而没有形于色)自己的学说而称“不知”。遇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面对自己的不支持者或者反对者,一般人能做到不怒形于色就不错了。而孔子的“不愠”,是指内心平静,没有“怨恨、恼怒”这种情绪,这是一种对自己学问是不是还有不完善之处的检视反思,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表现。别人不理解、不支持自己就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而更努力学习提高,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就可以称得上“君子”了。

有人把这一章当做是三句独立的互不相关的话,我以为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理由如下:一方面,从《论语》全书结构来看,同一章都是在说一件事或者相互关联的道理,不可能在一开篇第一章就说了三件互不关联的事,这不像是孔子弟子们编撰老师言论时那种应有的精心。另一方面,三句分开理解意思有点牵强。我们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般理解为:一边学习,一边温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一边学习,一边温习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但除了少数学霸之外,有多少人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到愉悦?现在一些家长给孩子辅导学习,经常出现“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情况,说明那并不完全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不亦说乎”就显得有些勉强。硬要这样理解,我们只能把这当成孔夫子对于学生好学乐学的期望。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远道而来,当然值得高兴。可在那个交通不便、治安不靖的时代,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活动范围都极其有限,有几个人会有远方的朋友呢?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恼怒,那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恼怒,那简直太不可理喻了,怎么可能让孔子认为这样就够得上“君子”的标准?就算把“人不知”理解为“教别人而别人没有学会”,“不愠”也不过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不足以达到“君子”的标准。要知道,在《论语》全书中多次提到“君子”,标准相当之高,特别是对道德修养方面更是如此,显然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恼怒”这么简单的。所以,把三句作为一个整体理解更有道理一些。

我们也可以把孔子的这三句话看成人一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年少求学,关键在于好学、乐学的态度,积累知识本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有成,关键在于有用武的地方,有能理解支持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了名望,关键在于能够保持虚怀若谷、宠辱不惊的心态,不要说别人“相见不相识”,就算当面诘责,也能坦然面对、不起波澜。

学而时习之,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不断探寻大道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享受进步、享受收获,同时将所学用于实践,学有所用,这是学习的初心;学有所成,用而有效,远方都有志同道合者来追随,这是学习的愿景,这样的愿景一定会激励自己提高学习动力;既然还有“人不知”,就需要反求诸己,说明自己的学问、实践的成效还有不足,这是努力学习的方向和提高空间。开篇之章,开宗明义,阐述学习的方法、目的、动力等方面的道理,解决的是关于学习的最根本的问题。

论语开篇三句真正内涵(论语开篇有学问)(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