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指患者的心室内连续出现3次以上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而且,采用压迫颈动脉窦或眼球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不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每分钟心率可达160~220次、心律规则或轻度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如果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的时间过长,可使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临床研究表明,90%~95%的室性心动过速都并发于严重的心脏病,特别是多并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和心肌病等疾病。此外,洋地黄、奎尼丁等中毒、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也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1)

室性心动过速是来源于心室的异位心律,频率超过100 bpm最常见于冠心病,特别是伴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常反复发作,其频率、持续时间、QRS波形可有较变化,发作时病人常表现心悸、气短、晕厥及心脏骤停。少数症状或完全无症状,在心性猝死原因的调查中发现:猝死的直接原因中快速心律失常占82%,其中室速恶化为室颤者占76%,原发性室颤仅占5%。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2)

室速的心电图特点

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表现是室性心动过速诊断的重要基础,尽管临床表现及心脏电生理检查也有一定意义。因此,尽快获得一份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别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室速心电图主要有以下特点。

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0.12 s,60%以上病例≥0.14 s。2/3病例QRS波形呈右束支阻滞型(即V1导联呈rsR′、Rsr′、qR、Rs或单相的R波);1/3病例QRS波形呈左束支阻滞(V1导联的QRS以负向性波为主,而V6导联呈rsR′、Rsr′、qR、Rs或单相的R波)。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3)

房室分离是室速的重要诊断特点,即在快速宽大QRS波群中混有与之无关的缓慢性P波。记录食管导联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有助于确定P波存在及其频率。大约有1/3病例,每心室波均能递传并夺获心房,在频率较快的室速,由于易发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导致室房阻滞。室房递传可以是1∶1、2∶1传导、文氏型传导等形式。

室速的发作与终止是突然的。室速自行终止的几秒钟或几个搏动,频率可逐渐变慢及发生形态改变。室速恶化为室颤时常先有频率的逐渐加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Gallavard于1922年首先报道的,它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经检查是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和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或精神紧张抑郁等常为诱发因素。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较少发生晕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的发生机制为折返激动和触发激动。本型室速通常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可由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房、心室短阵快速起搏刺激诱发。经典的起源部位为右室流出道和左室间隔部,分别称之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和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ILVT)。少数起源于心室的其他部位。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电轴左偏,呈窄QRS波群(≤120ms)。维拉帕米(异搏定)能有效控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并预防复发,而利多卡因、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无效。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5)

室速的预防和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较为严重,常易使其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若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了多源性、双向波型或室率较快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波形,则更易发展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这样就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对室性心动过速应以预防为主,要努力为患者寻找和治疗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使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的可逆性病变,如心肌缺血、低血压、低血钾和心力衰竭等。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6)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广泛应用,其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技术日臻成熟。射频消融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对组织产生热损伤,引起细胞脱水、干涸、坏死,达到消除折返激动或触发激动的形成。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根治该类型室速,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复发率<5%。因此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积极采用射频消融,以达根治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什么病鉴别(防治室性心动过速)(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