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微生态小鱼瓶(小口尖底瓶一款被)

古法微生态小鱼瓶(小口尖底瓶一款被)(1)

2008年,仰韶彩陶坊酒上市。十余年时间,勾勒出仰韶酒业的大单品崛起之路,仰韶酒业自创的中华陶融香型重新定义了豫酒的品质营销、品类营销。

2018年,不忘初心的仰韶人产品创新,从艺术中问道。致敬仰韶文明,将7000年前仰韶文化的传世经典小口尖底瓶,与仰韶酒业的匠人匠心深度结合,精选稀奢中华陶融香,隆重推出“小口尖底瓶”彩陶坊天时酒。

2020年春,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立足彩陶坊天时酒独特的外形设计,仰韶酒业发起的“立瓶子”活动火爆朋友圈,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参与!小口、尖底、复古、优雅…如此精致的瓶子, 究竟是何方神圣?

古法微生态小鱼瓶(小口尖底瓶一款被)(2)

小口尖底瓶

七千年的“网红产品”——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作为远古国宝,现收藏于中国博物馆中。事实上,考古界和文化界对小口尖底瓶的关注和研究从未停止。小口尖底瓶,尖底,长腹,双耳,小口。作为仰韶文化最典型的陶器,在各处仰韶文化遗址中,皆大量出土。是7000年前,仰韶人的普遍用具,“网红产品”。

过去学者们认为,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汲水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

汲水器的这种看法,甚至一度写入了中学历史教材中。然而近些年,一些学者对小口尖底瓶进行汲水实验时发现,小口尖底瓶因为“满而覆”的特点,并不能自动汲水。而且仰韶文化的许多遗址,位于平坦的河床旁,仰韶人在平坦的河床上,更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因此,用小口尖底瓶去汲水,并不实用。

那么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陶器做成小口、尖底的形状呢?近些年,学者们在探秘小口尖底瓶时,越来越倾向于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不乏尖底结构的器物,如暖壶胆、高脚杯、酒罐等,方便澄净容器内的液体,而颗粒则下沉至尖底。小口尖底瓶的尖底功能,应该与之相似,而小口,则容易形成密封环境,易于容器内发酵。

无独有偶,在西方相似的文明中,记载了与小口尖底瓶相关的壁画。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口尖底瓶用来盛酒,是一种酒器。而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中,同样有着小口尖底瓶的痕迹,对文字的演变研究发现,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态,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

许多痕迹都在指向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说,只是一直缺乏直接证据。有幸,随着近期对仰韶文化的再考古,酒器之说的直接证据浮出水面——考古学者在小口尖底瓶的内部残留物上,终于发现了谷芽酒的遗留!而谷芽酒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间接佐证了,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酒器!

随着仰韶文化的繁荣发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态上,又不断的演变和细分,形成了酿酒器、储酒器、饮酒器等。同时,因为小口尖底瓶奇特的造型,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中国人又为它增添了许多动人的文化故事。

古法微生态小鱼瓶(小口尖底瓶一款被)(3)

中国文化智慧的载体——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与座右铭: 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一个字,形状像两手捧着一个尖底瓶,瓶呈倾斜之状。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释义该文字为宥坐之器,名“欹”。即古人所记载的欹器。在这里还有个孔子观欹器的轶事: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见一欹器即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问守庙人。答是宥坐之器。宥,也写作侑,或右:义为劝诫。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侧以示劝诫的器物。孔子说:“听说这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果真如此吗?”遂让弟子们取水来试验,果然如是。孔子感慨地说:“正如古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呀”。宥坐,即右坐,也就是后世警戒发省的“座右铭”。

小口尖底瓶与尊敬:有一些学者认为,有一部分小口尖底瓶除了承载酒器的功能之外,还与礼仪有关。俗话说,“无酒不成礼”,酒与礼仪从来便是相伴相随。尤其是仰韶文化中,特别是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大部分小口尖底瓶是无耳的,这就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双手捧起,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一般与庄重的礼仪有关。“尊”字的字源演化中,甲骨文的“尊”字就是双手捧着盛酒的小口尖底瓶的形态,因此,小口尖底瓶还有着尊崇、尊重和尊敬的美好寓意。

古法微生态小鱼瓶(小口尖底瓶一款被)(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