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

提起教育,一定会有讨论不完的问题,对中国的教育向来也都存在褒贬不一的说法,但今天我要来谈的是我从印度教育当中看到了什么?我虽然去过印度,但只是去做了一个简单的旅行,也只是去了印度的黄金三角旅游地带,但较好的是我在印度的邻国尼泊尔生活了多年,尼泊尔的教育与印度的教育极为相似。其实反应印度教育问题的电影有很多,其中在中国最出名的要数《三傻大闹宝莱坞》了。比起这部早已在中国已经流行很久的电影来说,《起跑线》算得上时一部新秀。

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1)

《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由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主演,于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国上映。其实概括起来,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主人公拉吉和他妻子米塔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皮娅进入德里最好的学校而展开。整部电影当中既充满了搞笑,也充满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更充满了反应社会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从其中到底看到了哪些方面呢?

(一)教育资源紧张,教育资源不公平;

在国外都存在Public Schoo 和Private School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且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要远远的高于公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收费较为昂贵,因为她要汇集最优秀的老师,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而公立学校的学费收费较为便宜,其整个运作体系的经费也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老师为了高薪都会往私立学校聚集,父母为了获得好的教学质量都会尽力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

我们曾经的一个雇员就曾抱怨过自己的父亲,因为她是女孩子,父亲没有把她送到私立学校,而是把他的哥哥送去了私立学校。他的哥哥在私立学校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顺利的考入了公务员。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她会有如此的抱怨,后面在和她的聊天中才知道,在公立学校学习的她,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接触过电脑,老师上课也都是使用当地语言教学。而自己的哥哥在初中开始就接触电脑,整个学校是使用英语教学的。

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2)

在南亚国家,英语的整体普及率其实要远远高于我们中国。但是她是付出过代价的,那就是好的学校都以用英语教学为荣,鼓励平时的课间交流也使用英语。所以我就见到很多英语说的很好的,但是她们在书写自己的母语的时候却经常出现错误,甚至用母语写文章时也会出现语法错误。

(二)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跨出父母的阶层,进入到更高的精英阶层。

电影中的主人公拉吉很有钱,他在月光市有自己的店。这个月光市我到印度的时候我曾去过,是位于贾玛清真寺和德里红堡间的一段必进之路,因此这里总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在电影当中也出现了贾玛清真寺的镜头。拉吉不爱讲英语,他喜欢将印地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很善于经商,总是能把顾客逗乐,找到顾客的痛点然后进行销售。整体上来说,他们一家还是比较富裕的。

但是拉吉的妻子米塔却觉得拉吉的很多行为是不入流的,她喜欢讲英语。比如有一个镜头是他们去看整个德里最好的五所学校时,米塔就曾用如何拼写“游泳池”这个英语单词来考验自己的丈夫,在镜头当中拉吉一直没有拼对,我觉得他并不是不会,而是觉得没有那个必要。

当他们的女儿搬到富人区时,那里的小孩子们疏远了皮娅,原因是皮娅讲印地语。当米塔去问原因是。那小男孩的母亲说道,你们只不过是月光市的商人,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将要进入印度的更高阶层,所以孩子必须说英语。

在印度存在种姓制度,但在这电影中我们看到人们面临跨越阶层时不仅仅只是制度,甚至还包括语言。这也的确,在很多咖啡厅,我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的是他们在用英语聊天。外出打扮穿着只要时髦一点的他们的聊天也一定是在使用英语。

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3)

(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已经成为了诸多父母的一个共识,胎教、兴趣班都是为了孩子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在电影当中,当拉吉和米塔选择了要准备报考这个学校时,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就是学区房,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家,对于米塔来说这似乎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拉吉来说,让他痛苦流泪,面对周围邻居的挽留,他即无奈又心酸。原本以为学区房就能解决女儿的上学问题,那简直太天真了,整个入学名额当中需要扣减出25%的名额给贫困家庭。整个居住在整个范围内的富人区要来争夺剩下的75%名额,那只能进行选拔。这点是不是跟我们国内的也很像。面对这种情况,拉吉夫妇不得不给女儿找培训班,但是培训老师告诉他们太晚了,只有一个月。来得早的早在胎儿时期就开始接受培训。这点是不是跟我们国内也很像。

其实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紧张再加上父母的期盼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所以最终导致了电影里所出现的画面,但这也就是当前社会的真实情况。

(四)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

电影当中的贫民区代表希亚姆,虽然他们生活很艰辛,但是他们的孩子生活的却很幸福,在这里他们没有那些高档的电子产品玩具,但却有着孩子本该有的天性。他们将生变的生产工具当作乐器,开始组建自己的乐队。包括米塔也一样,当那个小男孩拒绝和自己的女儿玩后,还遭到了小男孩母亲的轻慢。但是她说自己的女儿将来也一定会与众不同。

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4)

无论别人在怎么贬低自己的子女,但是在父母的心目当中自己的子女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们有着其他人不具备的特质,拥有着其他人没有的潜力。或许从这点上来说,天下父母都有次共性。

(五)少即是多,富人真不炫富。

当米塔和拉吉报了培训班后,他们以前的打扮装束在培训老师眼里却与上层社会的成功人士穿着格格不入,为此希望他们能精心准备一番。但是米塔和拉吉却是将各种名牌集于一身。这时来到学校后,培训老师直接被惊呆,他便说了这句话“少即是多,富人真不炫富”。

对于这个道理我挺赞同的,在中国都有这么一个说法:“你越是炫耀什么,越说明你缺少什么。”可见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对于这个道理都是挺赞同的,可谓三观一致。

(六)印度的富人区与贫民区简直就如同天堂与地狱。

电影的主人公拉吉一直都生活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家里有保姆,出门有宝马。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住在一个社区的高低楼里,但这里环境还是好的。后来为了买到学区房,他们正式搬进了富人区,这里豪车众多,每一家都是独立小别墅,有自己的后花园。但当他们女儿未能通过学校的招生考试时,他们不得不作假,假扮成穷人去争那25%的名额。为此他们搬到了贫民区,米塔刚下人力车便踩到了大便上,他们住的房间也很狭小,里面还有老鼠。卫生间也没有自动冲水,整个环境特别糟糕。

我至今还记得当我从斋普尔坐火车到德里时,在铁路两旁就是贫民区,因为在贫民区很多人基本是以捡垃圾和废弃垃圾再加工谋生,因此在这些贫民区的地方你会看到堆得很高的垃圾,房前屋后都是。那里的小孩子也是看上去脏脏的。这与大都市里你看到的完全是截然相反的方向。

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5)

(七)贫穷这门课不是那么容易教会的。

在贫民区的米塔和拉吉生活很不容易,米塔再去接水时很有礼貌的派对,却被一个人给抢了,这时希亚姆的妻子才告诉她,在贫民区如果你想要那只能自己去争取,于是她从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瞬间变成了泼妇,也有在这个时候她才能接满了水。在配给站,因为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好,米塔和其发生了争吵,但是希亚姆的妻子却说需要向那个政府人员道歉,米塔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那个工作人员直接关门不再分送物资。

这里也表现出了底层贫穷人民生活的艰辛,你既要学会强势对于同一个阶层的人,又要学会敬畏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当然这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不相符的,但是正如电影中的这句台词:“贫穷这门课不是那么容易教会的。”

(八)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定就会成功吗?

通过欺骗手段,拉吉和米塔的女儿顺利的进入了德里这所最好的学校,但是当拉吉发现了更多的真相后,他依然揭穿了这个学校的谎言。可是我们看到再找个时候没有一人为拉吉鼓掌,尽管大家非常认可拉吉说的,但是他们不能这样做。就如同那个校长说的:整个德里的政府官员子女、有影响力的媒体记者的子女以及那些在社会上有较高地位的成功人士的子女都在这个学校。

由此可见,你虽然看似是站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与你一同在的还有很多,他们的资源或许比你更加出色。最终拉吉放弃了这个学校,选择了自己资助过的公里学校,他相信自己的女儿在这样一所学校也会学的很出色。

讲印度生活现状的电影(以自己在南亚的生活经历来看印度电影起跑线)(6)

整部影片既有很紧张的部分,也有轻松欢乐的部分,这也就如同主人公所面对的真实人生经历一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将会面对的人生经历一样。当然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教育问题,也只有每个人都去关注才不会出现电影中结局的那种画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