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千古奇案(震惊嘉庆帝的淮安奇案)

嘉庆十三年,北京紫禁城,大雨如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嘉庆千古奇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嘉庆千古奇案(震惊嘉庆帝的淮安奇案)

嘉庆千古奇案

嘉庆十三年,北京紫禁城,大雨如注。

嘉庆帝端坐在金銮殿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忧心忡忡。

他非常清楚,只要一下大雨,百姓就会遭灾;只要百姓一遭灾,地方官就会向他伸手要钱。

虽然,嘉庆帝接班的时候,国家还是一幅繁荣富强的盛世景象,但这幅康乾盛世究竟有多大的水分,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现在的真实情况是国库空虚,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日常的花销,嘉庆帝实在不愿意看到国家再横生出一项额外的开支。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没过几天,嘉庆帝便收到了一份紧急报告:因连日大雨,河水暴涨,淮安府山阳县发生决堤,百姓受灾相当严重。

又要花钱了,嘉庆帝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向灾区拨放白银二十万两。

没过几天,嘉庆帝又收到山阳县的报告:二十万两银子不够用,再拨点!

嘉庆帝心里打起了嘀咕:山阳县到底下了多大的雨啊,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啊!

怀疑归怀疑,但救灾如救火,嘉庆帝只得再拨白银三十万两。

不过这一次,嘉庆帝多留了一个心眼,他在向灾区派送银子的同时,还向灾区派去了钦差大臣,代表自己监督赈灾事宜。

但是没过多久,嘉庆帝再次收到了报告:钦差大臣李毓昌,在自己的住所上吊自杀了。

阴谋,这里面肯定有阴谋,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嘉庆帝接到报告后火冒三丈:查,给我严查!

可是,经过县、府、省三级衙门的检查,得出的结论都是自杀。

嘉庆帝仍然不放心,又下旨让两江总督铁保和江苏巡抚汪日章进行复查。复查过后,他们两个拍着胸脯向嘉庆帝信誓旦旦地表示:李毓昌确实是上吊死的!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李毓昌是自杀,嘉庆帝也就信了,此事随后便不了了之。

再说李毓昌的家属,得到噩耗以后,犹如晴天霹雳,李毓昌的妻子林若兰更是哭得死去活来,整天捧着李毓昌的遗物以泪洗面。

哭着哭着,林若兰无意间发现李毓昌的衣服上有血迹,她心里不禁起了疑:不对呀,丈夫明明是上吊自杀,怎么会流血呢?

接着在李毓昌的口袋里,林若兰又有了惊人的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块残存的纸片,上面写着“山阳知县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林若兰深感蹊跷,莫非丈夫的死另有原因?于是林若兰便叫来了李毓昌的叔父李泰清,把自己的怀疑说了一遍。

李泰清一听,如梦初醒。原来接到李毓昌的死讯以后,是李泰清带人长途跋涉到山阳县迎丧。来到以后,他提出想见李毓昌最后一面,山阳县令回答:“天气炎热,尸身不能久放,李大人已经收殓,装入棺材板钉死了。”李泰清又提出想见一见负责李毓昌饮食起居的仆人,山阳县令回答:“那些人已经辞职不干,不知到哪里去了!”李泰清一行人在山阳县逗留期间,山阳县令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伺候他们比伺候自己的亲爹还要亲。并且在李泰清一行人带着灵柩返乡的时候,山阳县令不但毫无保留地归还了李毓昌所有的遗物,还大大方方地塞给李泰清一百五十两银子。要知道,当时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两千两银子。

当时李泰清也没想那么多,还以为是山阳县令慷慨好客。现在仔细想想,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说明他做贼心虚,想用钱堵住李毓昌家属的口。

当然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怀疑,并没有有力的证据。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真凭实据呢?李泰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开棺验尸。

古代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所以李泰清的这个决定遭到族人的强烈反对。但李泰清不想让侄子就这么含冤而死,他不相信他这个聪明好学、阳光向上的侄子会自杀,坚持开棺验尸。

棺材终于打开,在众多父老乡亲的见证下,仵作开始验尸,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盖受毒未至死,乃以缢死也。”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李毓昌确实被人下了毒,但毒药并没有马上要了他的命,他是中毒后被人活活勒死的。

太残暴了,必须给李毓昌讨回公道。李泰清决定绕过县、府、省三级政府机构,直接进京告御状。

嘉庆帝接到诉状以后,龙颜大怒:我早就感到李毓昌之死有猫腻,如今果不其然。来人那,把所有的人犯都押解进京,我要亲自监督审问。

眼看皇帝紧盯着此案不放,大清公检法的官员们再也不敢消极怠工了,他们一个个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运转起来。

随着审判工作的深入进行,一桩骇人听闻的凶杀案逐渐浮出了水面:

原来,山阳县令名叫王伸汉。此人从小不学无术,品行恶劣。他之所以能够走向仕途,全仗家里面有钱,他这个县令就是花钱买来的。

既然花大价钱买了个县令,自然要连本带利赚回来。从此以后,只要山阳县一有水旱灾害,他就夸大其词伸手要钱。朝廷的赈灾款项拨下来以后,他送给灾民一部分,再给各级官吏打点一部分,剩下的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有钱大家赚,你好我也好。王伸汉的这个敛财手段屡试不爽,后来竟然形成了惯例。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李毓昌,才发现这个办法不灵了。

李毓昌,山东即墨人,从小品学兼优。乾隆五十九年,他考中举人。嘉庆十三年,他又考中进士。这次山阳县赈灾,他被嘉庆帝亲笔钦点为钦差大臣。

听说钦差大臣到来,王伸汉不敢怠慢,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宴和上等的客房。但他万万没想到,李毓昌居然不按常理出牌:他一不住县城的招待所,二不接受地方官的宴请。他带领三个仆人住到郊外的一个寺庙里,自己生火做饭。

王伸汉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大红包,亲自过去拜访李毓昌。没想到,李毓昌不仅没有收受他的贿赂,还义正辞严地训斥了他一顿。

回到县衙,王伸汉郁闷坏了:这李毓昌是嫌红包太小,故意装腔作势吓唬我?还是此人真的是油盐不进,甘心情愿做一名清官?

对王伸汉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摸清楚李毓昌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这个李毓昌好像水泼不透,针插不进,怎样才能够找到切入点呢?

就在王伸汉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的心腹仆人包祥献计:“大人,前几天我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老乡,他的名字叫李祥,就在李毓昌手下做仆人。他对我发牢骚说,在李大人手下做事,除了吃苦受罪,半点好处都捞不到。我看此人贪财好利,只要把他收买过来,何愁打听不到那姓李的底细?”

王伸汉一听,高兴坏了:“那还愣着干嘛,赶快行动啊!”

包祥把李祥叫到一个小酒馆,两杯酒下肚,这厮便竹筒倒豆子般说出了实情:李大人自从来到山阳县,不顾鞍马劳顿,每天起早贪黑下基层调查。他逢村必进,逢户必访,对救灾款项发放清单上所罗列的被救济人姓名、住址、身份等信息逐一核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已经写好了奏章,准备把山阳县令虚报受灾人数、冒名领取银两之事上报朝廷。

王伸汉听了包祥的汇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好你个李毓昌,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我岂能饶你?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

一天,王伸汉亲自接待李祥,塞给他一大包银子,然后在他耳边耳语了几句。李祥一听,吓得面如土色,连连摇头。

王伸汉郑重向李祥承诺,事成之后还有重赏,并可帮助他在山阳县谋个一官半职。

李祥经过一番不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沦陷了,他点头答应了王伸汉的请求。

对,你猜的没错,王伸汉狗急跳墙,要对李毓昌下死手了。

这一天,李毓昌很晚才回到庙里。一进门,他就大声喊:“渴死我了,来人那,快上茶!”

仆人李祥端着茶壶和茶碗,鬼鬼祟祟地过来给李毓昌倒了满满一碗下了砒霜的茶水。李毓昌不知有诈,端起来一饮而尽,丝毫未曾察觉到身边的危险。

没过多久,毒性发作。但是,不知道是李毓昌身体素质太好,还是李祥放的砒霜剂量不够。总之,李毓昌并没有马上死去,而是倒在地上拼命地挣扎。他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呼喊,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很远。

李祥吓坏了,连忙喊来另外两个仆人顾祥和马连升。三个人一合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解下腰带将李毓昌勒死。然后三人又合力动手把他吊到房梁上,伪造了自杀现场。

紧接着,三人在房中翻箱倒柜,搜出李毓昌准备上报的奏折,当场销毁。但是在那个月黑风高之夜,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三人当时高度紧张,他们遗漏了李毓昌口袋里的那张纸片,另外也没有把李毓昌衣服上的血迹擦拭干净。

李祥杀害李毓昌,是因为他收了王伸汉的银子,那另外两个仆人为什么也愿意助纣为虐呢?不用猜,他俩肯定也收了王伸汉的贿赂。

做完这一切以后,三人跪在地上放声痛哭,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庙里的和尚听到哭声,跑过来一看:“干嘛呢,三个大老爷们半夜三更不睡觉,跪在这里哭天抹泪?”

三人齐声说:“你们不知道,我家老爷上吊自杀了!”

和尚们这才发现屋梁上吊着一个人,赶紧把李毓昌放下来进行抢救,哪里还救得过来。人命关天,啥都别说,报官吧!

很快,山阳县令王伸汉便带人过来,仵作验完尸体,得出一个结论:李大人属于自杀!

按照大清律例,地方上的案件审理一般采用“四级四审制”,即州县第一审,府道第二审,按察使司第三审,总督巡抚终审。

也就是说,山阳县令得出李毓昌自杀的结论,并不属于盖棺定论,只要其他三道程序略微用一点心,就能把王伸汉的阴谋揭穿。

没想到,淮安知府王毂带人过来检查了一番以后,居然得出了与王伸汉相同的结论:李毓昌确系自缢身亡!

王毂为什么要包庇王伸汉?当然也被收买了,他也收了王伸汉的好处费。

县府两道防线都失守了,没关系,省里还要派人过来检查呢!

没想到,江苏按察使司认为,既然前面县、府两次检查都认定是自杀,那应该真的就是自杀了。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我就不去检查了,省了好多麻烦。

县、府、省三道防线都失守了,没关系,还有两江总督衙门的核验呢!

没想到,两江总督铁保和江苏巡抚汪日章一个昏庸,一个平庸。这俩货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他俩不但不愿意深入调查,还人云亦云,附和着下面的人说李毓昌属于自杀。

就这样,州县蒙道府,道府蒙督抚,督抚蒙皇帝。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金銮殿。大清朝貌似严密的规章制度,居然一层层全部失守。

得知真相的嘉庆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对于与此案有关的坏人,他一个都没有放过:两江总督铁保被革职流放,江苏巡抚汪日章被勒令退休,江苏按察使胡克家被革职,山阳知县王伸汉被判斩立决,淮安知府王彀被判绞立决,王伸汉的仆人包祥被处斩。出卖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全部被凌迟处死,其中首犯李祥被押解到李毓昌的墓前,先上夹刑,然后处死,并摘心祭奠李毓昌。

与此同时,对于与此案有关的好人,嘉庆帝也一个都没有放过:追封李毓昌为知府,按四品官的礼遇安葬;为李毓昌伸冤的李泰清告状有功,嘉庆帝特赐他武举身份,令其光宗耀祖;由于李毓昌没有儿子,嘉庆帝特命李毓昌的侄子李希佐为其后嗣,继承香火,并加恩赏为举人;嘉庆帝要求当地府衙出资一千两,赏赐给李毓昌的夫人林若兰。

此外,嘉庆帝还亲赐《悯忠诗》五排三十韵,刻石立于李毓昌墓前。

至此,这桩震惊朝野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百姓奔走相告,官员山呼万岁。主持平反工作的嘉庆帝,形象更是高大无比。

虽然案子破了,嘉庆帝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不但不高兴,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一个小小的山阳县令,居然敢杀害钦差大臣,还把那么多的同僚拉下水。现在整个大清国,究竟还有多少像王伸汉这样的官员,不敢想象啊!

这时候已经是初夏,天气炎热,但嘉庆帝的心却像掉进了冰窟窿,拔凉拔凉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