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


文/一者

从行书的笔画及书写性质看,最讲究笔势,书写的势带来的结果就是笔画之间的连贯萦带,字与字之间的萦带,就如行云流水,笔笔之间粘得住,脱得开,笔笔生发。

作字结构变化较难,过于甜熟就不自然,过于注重技巧巧就不生动,要变化出奇但还符合情理,古人每于“结构”二字,总是惨淡经营,既欲不落古人窠臼,又欲合乎古人情理。古人都存在结构变化问题,何况我们呢。所以最好是意存笔先,预想字形,俟胸有成竹,然后下笔,能达到这种功夫非学百家之长,烂熟于胸不可。

穿插变化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

王羲之三个“想”字

穿插的典型字例:王羲之三个“想”字,《蔡家帖》《二谢帖》《金刚经》

在汉字结体结构变化有一类叫穿插。穿插变化楷书、行书都有,楷书的穿插主要是点画的穿插。行书中的穿插,既有点画的穿插,也有萦带穿插。这是由行书的书写性质决定的。行书由于呼应和萦带,以及各部首的比例变化,使得部首间的穿插揖让变得非常容易和普遍。

穿插指的是左右或上下互相揖让,打破并列状态,使双方相处更加和谐,浑然一体,字体结构的变化也增加了章法的变化因素。


1.左右穿插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2)

《集王圣教序》中“提、诸、阴”等字


在左右穿插中,点画的穿插主要通过点画的伸缩来实现,笔画相互交错或搭接,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想牵制而又互相揖让。如“提、诸、阴”等字。这类穿插也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阴”字长撇,舒展奔放,与左偏旁直接搭接。兰亭序中的“阴”字,直接插入了左边的“阝”旁。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3)

《集王圣教序》中“源、能、故”等字


形成了“勾搭连环”的形态。有一类穿插特例,如“源、能、故”等字。左右两部分距离比较远,并没有点画的直接穿插,左右两部分的过度萦带,直接成了连笔书写。所以,书写行书时连笔书写,成了草书笔画和结体,就有了行草书。

2.上下穿插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4)

《集王圣教序》中“想、昏、黎”等字


上下穿插一般是以上连下,上边笔画伸长连接下边,形成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结构。王字行书上下穿插非常多。《集王圣教序》中的字例,如“想、昏、黎”等字。上下穿插还可以变动部首的位置来实现,一个字有三个偏旁部首的字比较典型。如“坠、哲”等字,这种穿插一方面可以使某个部首更夸张,一方面使整个字形更加紧凑和谐。


笔顺变化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说:

小大字体有从中及傍者,如“兴”“水”字之类;有从傍及中者如“中”、“国”之类。从中须宁念全体,然后下笔;从傍则转移其念,凡作左宁念在右,凡作右宁念在左,凡作点缀收锋,又宁念全体,此上乘也。

这是关于笔顺的一段论述。写字有笔顺,这里与中国太极阴阳律动相和,故作意在左当先用意在右;作意于下,当先用意于上;作意于傍,当先用意于中,令意在笔先,则笔势畅达也。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5)

部首笔顺变化如“木(相)、禾(利)、方(於)”等字


为了追求书写的艺术性,书写时改变笔顺,是正常的,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行书中由于笔画呼应和顺势连写,经常需要改变一个字的笔顺,不仅可以提高书写速度,还直接影响字的结构形态,是提高行书行起来的重要因素。改变笔顺可以有偏旁部首改变笔顺,也可以整个字改变笔顺。改变笔顺书写不但使字的整体感觉更加富有新意,而且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6)

字体笔顺变化如“羲、求、分”等字

部首笔顺变化如“木(相)、禾(利)、方(於)”等字;字体笔顺变化如“羲、求、分”等字。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酒落处见意境。右军书转左侧右,变化迷离,所谓“状若断而复连,势如斜而反正”者,妙于离合故也。”

书法结体往往出现两种结症,一种是散,一种是结。散则松懈,字不茂密;结则拘紧,字不洒脱。究其原因就是笔势不贯注,点画太单薄,则结字松散;体势不舒展,点画太臃肿,则结构拘紧。无论是笔画的穿插,还是改变书写笔顺,都是追求书体结构变化的表现。牵一发而动全军,书法的变化从笔画开始,到字体结构,乃是章法布局,这些变化都是为整体变化而服务,作品才丰富更有艺术性。


王羲之 圣教序(学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7)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墨皇本


变化是书法的根,神韵是书法的魂。蔡邕在《九势》中说:

“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

求变,才能形神兼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