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人生道理(人生不可流于世故)

菜根谭的人生道理(人生不可流于世故)(1)

一、

人生不可流于世俗,但也不可偏离世俗,流于世俗者易成为媚俗之人,而背离世俗者多不通人情世故。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在复杂的社会规则之下,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是是非非,也可以说社会本身就是是非存在的载体,所以行事要深浅有度,如果完全妥协于是非规则,甚至在关键时刻不能坚守自身底线,那自身必然就是世俗卑劣的纵容者。

反正,如果过分标新立异,孤傲清高,看似摆脱了世俗规则的束缚,但是实际上,也错失了在世俗之中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容易招致他人的非议和排挤。

古人说这样一句话: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是梦境。

意思就是说:做事不合人情世故,只要开始做就会面对重重困难;做事不体察世道人情,一生都会成为虚无缥缈的梦境。

人不能流于世俗,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遵守世俗的规则,如果一个人性情过于耿直,做事情也总是偏激自大,这样的人很难在生活中建功立业,就是因为不通人情世故的方式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就好像在生活中,生活多有羁绊的,通常是性格偏激耿直之人,而生活中那些人生畅快通达者,许多都有着平易随和的特质,就是因为他的随和特性,伴随的是一种谦让妥协的姿态。

菜根谭的人生道理(人生不可流于世故)(2)

我们所提倡的不是与世俗苟同,但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刻以上善若水的姿态随遇而安。

曾国藩曾经引用过管子的一句话,叫: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就是用来形容自己在人生中圆润谦虚的哲学智慧。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锋芒毕露,铁血无情的处世错误,导致自己落落寡和,甚至在创办湘军的过程中多有羁绊。

他当时并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自己明明是一心为朝廷,而且做事的时候公私分明,奉公守法,为什么事情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呢?

后来曾国藩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找到了人生的“拐点”,那就是他的父亲病逝,当他回到老家为父亲守丧三年时,遇到的一个事情。

当时他回到老家之后,受到一个朋友的点化,再次熟读老庄之法,从此开始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以圆润通达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最后在这种有效的改善下,不仅在无形之中化解了许多生活的隔阂和障碍,还在关键时刻以功成身退的正确做法,为自己避免了盛极必衰的祸患。

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吾往年在外,与官场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棘。后来改弦易辙,稍觉相安。”

这一句话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日趋成熟与通融事故的智慧状态。

菜根谭的人生道理(人生不可流于世故)(3)

二、

有这样一个颇为粗俗但非常恰当的比喻,就是:我们要把世俗想象成一条狗,你要是惹怒了这条狗,它就会追着你咬,但是你也不能一味地向它妥协,更不能夸张地去给这条狗下跪,因为那样就丢掉了做人的尊严,而最恰当的方式就是顺着它,适当的丢给它一块骨头,让它为你所用。

所以说,一个人光有品格与能力还不够,更要有通达世俗规则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很多人常提到的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以相对宽容谦达的姿态,去容纳世俗之间应该遵守的规则。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胜过一个时代,只有遵守时代的规则,才能在这个时代有所建树,这就是对于世俗最恰当的态度。

《菜根谭》有一句话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羚羊触藩,如何安乐?

意思就是说: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好像在灰尘里面抖衣服,在泥水里面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为人处事如果不退一步着想,就像飞蛾投入烛火之中,公羊用角去抵篱笆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

人生要有出世的坦荡,更要有入世的通达,如果单纯对于一件事情或者在一个方向上,那么只需要保持单一片面的态度就可以,比如说可以执着于自己的立场,也可以坚守自己的偏见,甚至当你带着一种稍显偏激的态度,反而会将一件事情做得更好。

菜根谭的人生道理(人生不可流于世故)(4)

但是人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单一的方向,它是一个复杂的交织网,在这个“网”中,既要有为有守,也要能够放下自己偏执,以此通达世俗规则。

这样才能够在妥协的同时有所收获,在提升片面能力的同时,让自己能够兼顾更多方向的发展,最后在给自己提供更大成长空间的同时,为自己避免那些没有预想到的阻碍和祸患。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