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

藏在杜甫诗里的古镇群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1)

文/ 唐 樱

(唐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发表处女作《滴翠的连理枝》至今已发表出版三百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阿鹰》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长篇小说《男生跳跳》荣获首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等)

(一)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2)

“过乔口,入湘江咯!”艄公厚重的喊叫声,惊起觅食的水鸟。杜甫站在船头,袍襟在风中轻摆,他笑了,浓郁的湘音触碰到了他那被苦难深藏的笑点。他望着这个叫乔口的古镇。乔口古镇被洞庭湖、湘江、团头湖围着,三面环水,是湘江流域海拔最低的地方,是船运好码头。“长沙十万户,乔口八千家”,也是商贾云集的好地方。这时一条小渔船靠近过来:“老先生,买鱼吧!新鲜的,才从江里捞上来的。”那渔民说着提起鱼儿亮相。风大!杜甫听不清那渔民说什么。风告诉他,看!这鱼多美呀!杜甫没有看鱼,掉头去望着风去的方向,那是家乡的方向。船载着他面北的身体往南行驶着。他希望风一直就这么任性地刮着,把他的牵挂和想念,千里万里,挟着尘土、草屑,过长江,过黄河,刮到汴梁,刮到长安。河滩的小草舞动着整个黄昏,一头吃草的牛披一身金黄俯首咀嚼生命的香味,偶尔地仰天一哞,也是对自己的赞美!杜甫抬头仰望湘江的上空,想起了欧阳询。渔民告诉他,一代儒家欧阳询的故里就在离湘江不远处的书堂山。

杜甫对渔民说,后人只晓得他是一位历经三朝的大书法家,楷书的创始人。他设计创制的钱币“开元通宝”,开启了现代货币十进制的先河,改变了唐以前的币制体系,以重量为定制的“量名钱”体系,是货币史上的里程碑。他还是一位教育家,著有《用笔论》、《三十六法》等。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3)

渔民见此人如此敬重欧阳询很是感动,捉起两条鲜鱼跳上杜甫的船送给杜甫。渔民还自称自己的家离书圣人故里不远,于是给杜甫说起书圣人故里的事儿!这时,有一女子提着一壶酒,端着一碗弄好的小鱼仔,从小渔船里出来,把酒和菜递给正在兴致勃勃讲述书堂山的男子。那男子告诉杜甫,这女子是他堂客名叫阿好,是土生土长的乔口古镇人,她们家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做饭菜的手艺就在当地小有名气。阿好耳濡目染也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是烧鱼,更是一绝。当地的多种鱼,她样样会做。男子很得意很自豪地介绍说,还凑近杜甫耳边悄悄透露烧鱼的诀窍:鱼背煎到金黄时,焖点水,同时放入辣椒、姜等佐料,焖干,鱼出油就可出锅,味道好极了。男子要杜甫先尝尝,杜甫抿了一口酒,挟一条小鱼入口,果真香酥脆嫩妙不可言!

杜甫面对热情好客的渔民,他没有多余的散碎银子买他的鱼,吩咐家人取来笔墨纸砚,写下一首诗送给渔民,算是回赠!据渔民的后人说,因为诗稿在船上不便保存,就卖给了一年一度来民间采诗的采诗官,得了一笔超过鱼钱好多好多倍的钱!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4)

三月前杜甫接朋友的邀约到潭州(长沙),落魄的他回不了故乡,只好去他乡投奔朋友。一群水鸟轻轻掠过江面,并发出清脆的呼唤,谁能听懂,这是另一种倾诉。无力的文字在砚台里渐渐消瘦。天子的召唤,已如泥牛入海一般漂渺。杜甫不敢细数离都的日子,锈迹斑驳的风铃已摇不动过往的岁月。昔日长安的友人已不再追问归期,曾与他对盏的空樽,盛着满满的一轮瘦月,漂泊在异乡的江面上。他曾是友人醉眼中的大才子。可是,今夜友人梦中抱暖着他自己的如意。日子碎片了,又圆满了,圆满了,又散碎!

隔着时空隧道,我不知道自己了解杜甫有多少。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杜甫绝对不知道相隔千年时空隧道里有一个我的存在,他的铁杆粉丝。我从乔口追随他一路沿湘江南下。我看得见他,他是无法瞧见我的。时空的设计,人可以回望历史但无法望远和感知未来。命运的驱使让杜老先生来到这天边之南的潭州,然而又被人们称作为“屈贾之乡”,它是屈原、贾谊一生当中最纠结的地方。此地除冬天彻骨的寒冷外还荡漾一抹悲壮、忧郁的色彩,以及读书人骨子里那种浓浓的参政,修身、格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也许就是湖湘文化的底子吧。杜甫早已感受到了,湖湘大地弥漫着一股他熟悉亲切的气息!他仿佛感觉自己的灵魂有了归宿之地。每一个人心中都驻着一条河流,冥冥之中湘江就是杜甫心中驻着的那条河吧!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5)

你是谁?杜甫仿佛看到了我。

我是一个寻梦者。

我告诉杜老先生。那一年,我寻到了屈原,那个披着江离和辟芷,把秋兰连结成串挂在脖子上作装饰的人,用心灵的语言赞颂唐尧虞舜、夏禹先贤;从骨子里鄙视桀纣恶行,痛斥党人、奸佞,绝不与之同流合污。常常深夜一个人在月色下的河边仰望天空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梦想:求绳墨与规矩之正道,宁死也不苟合求容。也常常悲叹自己生不逢时……他愤懑的情绪感染了天地万物,百姓为他的遭遇而伤悲,马儿也为他的怀才不遇伤心而驻足仰头长啸!河边那柔软清香的蕙草也无法揩抹掉他悲伤的泪水,伤心的泪珠透过蕙草依然滚滚落下打湿了他的衣襟。他仿佛感觉人生的信仰无法附着于生命,却被无望的现实猛然抛入虚无缥缈的深渊,然而深渊的彼岸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他已找寻不到从前的自己,渔父告诉屈原你还有诗歌呀!在屈原心里虽然有诗歌在,也无法存放飘忽的灵魂!人们常说的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悲伤、痛苦、离乱成就了诗歌,悲愤出诗人。诗,成了许多文人灵魂的栖息地。诗人们常常在诗歌里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平天下的浪漫主义思想。其实,屈原也不例外,他留下的艺术成就极高的就是气势恢宏的长诗《离骚》,他虽投了汨罗江。后人从他的诗歌里寻找补给心灵的营养,却从未从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上作文章和思考。但有位外国学者,他说,人生命结束的方式有很多种,能自己决定自己生命终结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担当有气魄的人。杜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杜老虽然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穷愁潦倒,但他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正是诗人无能为力的伤心纠结之处。他已经是一个落魄垂暮之人,瘦硕、病痛缠身,已经不是人们所熟知的那个豪情万丈的诗人了,而是一个无法稳稳从船上走到岸上能把握自己的老人了。他喝着小酒感叹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打渔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只感觉这老头是一个斯文人,跟文化人喝上酒还能搭上几句腔是他的福气。杜甫作揖表达感谢渔民的酒和鱼说耽误了他打渔的时光!渔民说,不然!何事太忙歇脚去,为时尚早谈谈心来。没想到在这片天地里,渔民说话很有意。这时从远处传来争吵声,渔民告诉说,这是渔霸在收保护费。杜甫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阳世人间伤天害理皆由你,阴司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渔民有些愁怅地点点头,愁眉地端起酒杯一口喝下,感叹说,跟大自然讨生活虽然艰辛但还快乐自由!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6)

杜甫点点头,看着岸边的乔口古镇,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杜甫吟唱完,抬头望望天边。渔民听完吟唱很激动,说,这首诗可否写下送与他。杜甫吩咐家人摆好笔墨纸,挥毫泼墨,一首《入乔口》产生了!渔民看着笔墨未干的墨宝,从自家的船上搬来大米和酒菜放到杜甫的船上,算是礼尚往来了!杜甫还记得在长江里遇大风不能行船的时候,上岸借宿在一个员外家里三个月,留给员外一首诗作为报答,当时员外激动不已,又赠送好些食物和银两给杜甫,杜甫一家靠着这些才到达乔口。

杜甫捧起酒杯咕咚喝了一大口,然后孩子般得意地看着年轻的渔夫。

渔夫惊愕的表情已经使他满足。他垂下眼,忽然叹了口气,说:“人这辈子真不容易啊!”

(二)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7)

杜甫以诗讨生活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

这个诗中的圣哲做梦也没想到后人会把诗圣的桂冠郑重地戴在了他的头上。正如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海外的汉学家说:“杜甫完全能够以他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傲视万邦”,可惜这一切都是杜甫不知道的。当时杜甫感觉的是:生活一天比一天艰苦,自己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弱,亲朋好友的接济一天比一天减少。艰苦的生活状态和病弱的身体受尽幕府中官僚的无尽的嘲讽和冷漠。杜甫总是抱着一丝希望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前去,狗眼看人低的仆人不肯传达和通报。如果租一顶轿子,情况又不一样了,哪来的钱去租一顶轿子雇几个轿夫呢。杜甫在《秋日荆南述怀》里写了他当时穷困聊倒的生活:“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苍茫步兵(阮籍)哭,展转仲宣(王粲)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杜甫感觉无路可走了,湘江的潭州是他最后的一丝希望。他在江陵南浦登船时,写诗寄给郑审说:“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这是诗人最最潦倒的自画像,诗里已经没有了昔日高亢的声音,有的只是日暮穷途的哀声叹气!杜诗圣就是杜诗圣,自己的处境已经这样艰难了,他依然没有放弃诗人的最后底线:责任!入湘江经过洞庭湖,当他看到湖边渔村的艰难生活情景,无限感慨哀嚎地写下《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间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诗人作诗反映居江湖之远人民的真实生活,希望这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能到居庙堂之高的手上。诗人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诗圣的地位是在人民心中自然形成的。他关心人民关注民生甚于对他自己和家人。记得那年,诗人自己的住房在自然灾难中被毁灭了,但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这真是一个诗人“下痛民穷”的高尚情操和“上悯国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8)

这时一个渔民的船靠过来告诉说,这两天江面会起风浪会有大暴雨,船最好到铜官附近避一避。杜甫望望天,然后看滔滔北去的江水,现在的他只能顺其自然,再也经不起半点摔打了。渔夫告诉他,趁天还没起夜色,赶紧到铜官避一避。杜甫感觉很温暖。站在远处的我却非常清楚地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神情萧索、瘦骨嶙峋的诗人站在船头迎着风的样子。自古以来,诗人对国家的兴衰总是特别敏感,诗人们总怀着一颗“恋阙”的赤子之心对待自己祖国的荣辱兴衰!杜甫不知道他离世140年后,杜姓家里又生出一个叫杜牧的大诗人,他有一句话很形象很生动概括从古到今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史:“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诗人的这种觉悟,为诗人心灵深处的痛!虽然兴亡乃人间常态,美好永远在路上。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都有历史的愁容和诗人心灵深处的痛!

杜甫的船靠近铜官港口已是深夜不见五指了!第二天,险情没被解除,家里人上岸买点东西看古镇的热闹去了。每年开春,铜官古镇都会举行“请窑神”的活动。锣鼓迎神,舞龙护送,上香叩拜……一系列的仪式庄重而热闹,寄托着大家的信仰和期盼。

杜甫站在船上想起昨晚上的情景又看着眼前的铜官镇,忍不住笔墨挥洒书写《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因为风雨的缘故,杜甫没有下船看看铜官窑这“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铜官陶瓷就远销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陶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大贡献者之一。也是当时唐朝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9)

风雨兼程困难太大,船行二宿至新康江口,北风来了!沿湘江逆水而上北风为顺。杜甫喜泣而作《北风·新康江口信宿方行》:“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罏。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执热沉沉在,凌寒往往须。且知宽病肺,不敢恨危途。再宿烦舟子,衰容问仆夫。今晨非盛怒,便道却长驱。隐几看帆席,云山涌坐隅。”杜甫在新康并没有上岸看看新康古镇,是因为船到新康江口,吹起了北风,逆水行舟顺风最难得,杜甫喜泣而作诗纪念,哪有闲心看风光。这由我来告诉他错过的古镇的大概模样!新康是湘江流域的一个繁华古镇。据史料记载,“新康”这个有着现代元素的名字,早在太康元年(280)确立为新康县。这一名称便被历朝历代所沿袭至今。人们将沩水进入长沙县界流向湘江的这一段水道,称为新康河(《大清一统志》云:“沩江在宁乡县一百五十里,源出大沩水,东北流入长沙县界,又叫新康河,又东北入湘。),其河口称新康口(后称老虎口),而河洲上的这一集市,亦遂称新康。”由于地处水陆要冲,又扼守着沩水前出湘水的门户,因此新康这个地方,历朝历代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远远望去,新康古镇似一仙女坐在湘江水边上的巨大葫芦上。这葫芦洲长达六十华里,远近闻名、历史悠久、风光旖旎。仿佛这一切对杜甫来说都不重要了,他遇到了新的问题。他所投奔的韦之晋改任潭州刺史。韦之晋到潭州上任没多久,突发疾病死了!杜甫听到这个噩耗,天都塌下来了。一首长长的《哭韦大夫之晋》是血和泪、悲伤和痛苦的交响曲,把湘江都弄呜咽了,把人心都揉碎了……

(三)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10)

韦之晋的离世,无疑使杜甫的生活雪上加霜,此时,杜甫到处碰壁,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住所,之后的日子全家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这时的杜甫身体一日不如一日,除变卖家当外,就在渔市上摆设药摊来维持生活。大历四年的冬天,潭州大雪。杜甫老病缠身,衣食无着。他凝视着滚滚北去的江水,心里想的不是家里没米下锅以及被饿得满脸苍白的儿子,而是为渔民交渔税的事在纠结。他心里在纳闷,当今的皇帝怎么不下来体察民情,于是脱口说出,“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唉!滔滔的湘江水是不会干的,鱼儿也不会灭绝,下令减税的可能性如泥牛入海般渺茫。想想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疾苦,时代的艰难以及山川的壮美。而现在的自己面对莽莽乾坤,却漂泊无依如随水漂浮的绿萍……想着想着不由老泪纵横……。

十六岁的儿子宗武从渔市卖药收摊回来了,手里提了比平时还多的食物回来,后面跟着一个中年男子。这个男子名叫苏涣,专程来拜访杜甫的。杜甫望着这位中等身材、矫健精悍、双眼炯炯有神的男子。感觉这时节还有人来拜访而有些受宠若惊。来人苏涣对杜甫一脸的恭敬!他自我介绍说,他是山南巴州人,姓苏名涣,现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苏涣这个名字,杜甫有耳闻,这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是一个百发百中、技术精湛的弩手。在巴山道上常常抢劫达官显贵的财物,绰号人称“弩跖”。在官府人的眼里是一个出没无常、神出鬼没的强盗;在老百姓的心中他是一个杀富济贫的侠士。后来得高僧指点,放弃旧业,不久考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今日这个传奇人物出现在杜甫的面前,令杜甫惊讶无比。

长沙杜甫江阁有多厉害(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沙湘江古镇群)(11)

苏涣对杜甫却一见如故,说:“在巴州故乡时就非常仰慕先生您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几卷传抄的您的诗,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非常喜欢,这是陶潜死后三百年来难读到的,我庆幸能与您生逢同时!今天能拜见您真是三生有幸呀!最近潭州居民都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杜甫,所以特来拜见!”杜甫听后甚是感动!苏涣从怀里取出一卷手稿说:“平时也喜欢诗,有感而发!请先生您指点”说完,摊开手稿,大声念了起来:“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苏涣从失败中得了教训。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艺术要求来衡量,这首诗是相当粗糙的。但对此时的杜甫来讲,他发现了这首诗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风格也有所创新!苏涣听了杜甫对他的赞许,又念了几首自己写自己的诗,”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等等!苏涣所念的诗,在杜甫听来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俩人相谈甚欢。杜甫情不自禁,提笔写道:“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间涌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杜甫和苏涣很快成了忘年之交。一天,苏涣来到杜甫的船上,他对杜甫说,听崔大人说从京城来了一个名角在靖港唱歌名叫李龟年。杜甫一听“李龟年”三个字异常激动,生怕听错了!要苏涣再说一遍!确信无疑才放心!说马上开船去靖港。苏涣告诉说,过十天半月他会来潭州。杜甫知道自己的身体就像风里燃烧的蜡烛,分分秒秒都有熄灭的可能性!苏涣看着杜甫迫切的心情,答应陪同前往。

他乡遇故知,那种心情,别人不懂,也许苏涣懂!李龟年是谁呀!他是唐开元时期“特承顾遇”、“洞知律度”的歌唱家。在当时能听到李龟年唱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才能在他们的府邸欣赏到李龟年的歌!“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少年杜甫的才华令杜甫自己都惊讶,自己结交的不是同辈少年而是年龄苍老的前辈。当时的洛阳名土崔尚、魏启心比杜甫年长二十多岁,但他们很赏识这位才子少年,高度评价杜甫的文章如班固、扬雄一样富有才气!杜甫对自己的才学也是颇为自信的。“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好大的口气呀!因此,他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显赫人物为文艺家们相聚提供的场所,这对年轻而富有聪明才智的杜甫来说,无疑是极好的艺术熏陶,读书、习字,赏乐,结交艺术名流。

正是“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苏涣告诉杜甫快到靖港了!杜甫奇怪去潭州时没见过靖港?苏涣说,也许是船夜行,船夫没报告了。杜甫问,为何叫靖港?苏涣告诉说,沩水在这里入湘,叫沩港。唐武德四年,高祖李渊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战役,史称“唐平萧铣之战”。这场战役李渊采纳李靖的策略,任李靖为行军总管,进驻江南。李靖带兵追剿萧铣残部时,就安营扎寨在沩港。李靖带兵军纪严明,对当地百姓秋毫无犯。这与萧铣的兵对当地百姓的百般骚扰而成了强烈的对比!李靖回朝后,“沩港”的老百姓于是将“沩港”改称“靖港”……杜甫听后感慨万千,随即吟诗一首!杜甫跟苏涣交往的时间里应写了很多诗(因为各种原因丢失了许多)。他们的船靠近靖港古镇时,晚霞照亮了整个古镇。半边街上石埠牵系着大大小小一字排开的大船小船。船家的主妇们忙开了,炊烟迅速笼罩着河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菜香味,人们都早早吃完饭,准备去听京城来的歌唱家演唱。整个古镇各家各户都点亮自家的屋檐下那盏大灯,照亮街道也照亮行路人。苏涣搀扶着杜甫找到李龟年唱歌的那家茶馆时,已经座无虚席,苏涣跟老板要一张小凳给杜甫坐上。李龟年一亮嗓子,昔日的情怀令杜甫激动不已,泪流不止。

李龟年唱到“一从鼙鼓起渔阳,宫禁俄看蔓草荒。留得白头遗老在,谱将残恨说兴亡。”李龟年唱着突然又转调《贺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把天宝当年遗事弹……”杜甫要苏涣跟老板要来笔墨纸激情地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完长叹一声,要苏涣专门送给李龟年!李龟年读完诗,捧诗稿于台前,命梨园弟子略约词调,抚丝竹,激情高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唱完,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一位是著名的歌唱家,一位是有着“诗圣”称誉的诗人,被命运作弄的两位文化巨人颠沛流离,在湘江古镇靖港相逢。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

这个“闻”与“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两位巨人在靖港相逢就像沩水在靖港相逢湘江一样,成为历史的自然和必然,构成了当时的一张巨幅的文化画面,成为靖港历史文化画卷的压轴之作,是靖港古镇永远的骄傲!我们能在千年之后,阅读它,吟诵它,站在靖港古镇的某处,静静地倾听诗人的气息,是我们最最大的幸运所在。诗人远去了!唐朝远去了!诗依旧永远永远滋养并温暖着亲近它的人……

[责编:封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