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人生真相(为什么我们的认知是受限的)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打开认知:

二、我们的主观是受限的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幻境里。

是,也不是。

我们生活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映现,这个映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扭曲,变形,称它为幻境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幻境会始终存在客观世界的影子,脱离不了客观世界。天上的神仙虽然会飞,也脱离不了人的样子,天宫再仙气飘飘,也只是地上宫殿的豪华版。画家画得再与众不同,也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影子。

道德经讲人生真相(为什么我们的认知是受限的)(1)

完全脱离客观的主观,比如幻视、幻听、幻嗅等等,是要进医院的,一般情况下是第四人民医院。

人的身体受物理的限制,大脑却可以不受限制。

主观世界虽然不能脱离客观世界,但是人有架构情境的能力,这就是人独有的想象力。我们坐在家中,我们看电影、电视,读书,其实已经来到了别人的世界。在主观世界的想象中我们可以到达美国西部的某个地方,可以架起天梯走上月球,可以乘坐宇宙飞船,也可以时空穿梭回到过去,来到未来。现实生活悲惨无比,主观世界可以架构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的情境。

既然我们人的大脑有那么丰富的情境架构能力,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奔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而只是在科幻小说中实现呢?

道德经讲人生真相(为什么我们的认知是受限的)(2)

其实,一方面,虽然我们从一出生大脑就存在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却受限于这个客观世界。限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限制,一个是受限于客观的主观限制。我们人的主观不仅受限于客观,也会自我设限。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方面是扩大我们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准确地认知客观世界,认识到自己受限,才能打开主观限制,进入更广阔的时空。

我们的思维受限在两个方面,感官和语言。

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的感官相连接的。

人的感官有视、听、味、触、嗅五大感官。如果没有这些感官,我们是无法感知客观世界的存在。但是我们的感官又是受限的,受限就受限在,我们并不能完全感知到客观世界的全部。

人的视觉只能感知到波长为770到390纳米之间的光波,超过770纳米的,称为红外光波,低于390纳米的,称为紫外光波。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眼睛观察不到。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到红外光波和紫外光波,也是借助科学仪器,转码成为我们人眼可以接受的范围。

听觉也是一样,我们只能听到20000到20赫兹频率的震动,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我们都感受不到。这就注定了人类的主观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就像《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所认知的客观世界只是相对的真实,而不是绝对的真实。

相对于客观而言,就是主观了。主观是我们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映现,这个映现需要描述出来,我们人是怎么办的?使用语言符号。

我们是用语言符号来呈现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当我们使用语言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时,也会受到来自于两个方面的限制。

一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受限的,所以我们使用语言对人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进行描述时也必然是受限的;

二是我们在使用语言时,会受到过去对客观认知的限制。

比如说今天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绕太阳转。而在此之前,我们中国人的认知是天圆地方。我们脚踩的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东升西落。尽管地球在转动,人却感知不到,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道德经讲人生真相(为什么我们的认知是受限的)(3)

假如有个人能穿越到古代,跟那些天文学家说地球是圆的,它是围着太阳转的,大概不太有人会相信你说的话,认为你是在胡说八道。

想当初布鲁诺宣扬日心说,坚持他所认为的真理,教会认为这是异端邪说,将布鲁诺视为邪恶的魔鬼并烧死。可是放在今天,布鲁诺所坚持的太阳中心说也不是真理,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个小细胞。而宇宙的中心到底在哪里,现在的宇宙知识也没有办法解答,我们人类还没有这样的认知。

因此《道德经》的第二句便是“名,可名,非常名”。人类的确是可以用语言符号来给我们所认知的客观世界下定义,但是这样的定义也只是代表了当前的认知,随着认知的发展,“名”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此外,我们人还受情绪、情感等等各种限制,这些也是非常影响我们认知的。

三、如何解决认知受限的问题

既然客观世界有我们认知的一部分发,也有认知不到的一部分,人的主观受限,用现代通俗的话讲,叫偏,叫价值不中立。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太偏了,偏意味着考虑问题不全面。我们中国古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除了多学习,拓展自己的认知,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以客观规律为准绳,《道德经》后面很多章节都在解决这个问题。

(二)我们中国人说话,做事,写文章、写诗,隐含着对偏的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把阴阳两部分包含在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在做人、做事方面,观察就要包括三个维度,阴、阳和阴阳的互动:

1.要观察事物本身发展的状态。事物本身的状态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一部分。看到阳就需要知道阴的部分。

比如,23456789,打一个成语。没有说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是解谜的关键,没有说出的数字是1和10,那么当我们想到这两个数时,就很容易想到这个成语是缺一少十。同样,当一个人总是说我的领导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马上理解到,他是在描述他做为一个下属的处境。

2.观察事物本体所处的情境。也就是除了本体之外的其他人、事、物。一个人的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等等。

3.观察事物本体和情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动关系。这个人和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和同学朋友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互动的。

观察到这三个维度,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比较全面了。

在写文章、写诗的时候,诗句讲究对仗,对偶,从表面看,是为了朗朗上口,语言音韵和谐,表现形式上高度完美,其实,内里隐含着我们中国人整体的思维方式。

任选一句话,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德经》的章节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阳的句子比比皆是,从第一章开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认知上升到更高的维度

个人价值再中立,认知也是不全面的,既然认知到我们的主观有偏差,那么,我们就需要集思广益,集众人的智慧,因为个人的思维是受限的,集体的思维是开放的。个人能力再强,维度最多是三维,这就需要把自己放在集体中去思考,当你能站到情境之外去思考问题,维度自然上升到四维,甚至五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开会的时候,不搞一言堂,不能我说了算,我说的都是对的,多问别人的想法,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如果是你组织的话,你会怎么样去安排?

其实《道德经》过去是写给君王,写给管理者看一本书,现在也是值得所有管理者借鉴的。其中讲到的修身部分,也是脱离不了社会的修身。

可能有些人对道德经这三个字不太理解,那么,《道德经》是什么意思呢?道,是客观世界,德,是我们人类参考客观事物运行的规律,经是人类参考客观世界运行规律而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类参考客观事物运行规律而形成的人类行为的规范,就叫道德经。

我们理解《道德经》,一定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否则有可能会抠字眼,会陷入用这句论证那句,用其他文献论证《道德经》,用《道德经》论证其他文献的正确性,在文字上陷入循环论证,落不到实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道德经》是拿来用的,论证《道德经》的正确,也只能是以符合不符合实践检验为标准。所以,在接下来的每篇文章中,都会有实践的部分,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小白的知行合一之路:

很多事情,你看别人在主观状态的时候可能很清楚,到自己的时候,就陷入到状态而不自知。有些道理,自己没有悟到的时候,只是文字,是概念,悟到的时候,就变成了生活。

小白过去经常被大师放在火上烤。烤什么?考验。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需要刻在大脑里。

大师经常貌似漫不经心地跟小白说一些话,小白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几天后,或者几十天,甚至一、两年、几年后。大师的很多话,虽然已经进了小白的大脑,但是,在没有触发点的时候,只能在大脑里存着。只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触发了,才能真正悟到。

有次小白回过神来稍微快一些,那也是晚上写东西的时候。大师白天问小白一句,那个某某你还联系吗?一提到某某,小白有些火气,您不是不知道这个人过去是怎么对我的,后来还把我拉黑,不好联系!然后,小白还抱怨了几句。

大师不再说话。这事好像过去了。

晚上小白的大脑突然灵光一闪,思考大师为什么要跟他讲那句话,然后,跟大师发微信,大师,其实要联系某某还是可以的,电话号码我还有,如果电话打不通,我还有他朋友的联系方式。

大师回复,嗯!

这里面大师一直在考验小白一个东西,就是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整体思维有没有刻在小白的大脑里。

当小白第一反应有疙瘩的时候,说明已经陷入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了,只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忽略了客观。小白的主观认为,别人把我拉黑,够丢我面子的了,我凭什么还要跟他联系?这老人家哪壶不开提哪壶!小白这样思考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限制自己的思维。

即使真的不想联系,也可以跟大师说,大师,到目前为止,我对把我拉黑的人,我还做不到继续跟他联系,可能过一段时间,我价值更加中立的时候,我想是可以的。

只要小白第一反应主观一天,就说明他没有足够的包容心去容纳万物。一个人没有博大的胸怀,是难以成事的。即使大师谈笑风生,小白也经常保持警惕,这老人家是不是又在考验我。

如果哪天小白没有这个警惕心,而且很轻松和大师交谈的时候,说明所有的知识已经存到从动系统里。至此,小白的认知又会得以提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