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收益预测(一年之内到账153亿美元)

又是一年毕业季,新一批年轻人带着大包小裹的行李和怀里的文凭,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上,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选择走出校门,跨入职场。

而在哥伦比亚大学(下文简称“哥大”),有的人还在校园中,就已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世界,这正是哥大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次元的大门。

来自泰国的2023届学生Jern Kunpittaya刚入校门时,就渴望成为一名研究加密货币的工程师。不料,哥伦比亚工程创业团队“推”了他一把,使Jern笔记本里的代码作业变成了产品:“这远超我的想象,我来之前只是一个低头看书的高中生啊!”

人工智能收益预测(一年之内到账153亿美元)(1)

哥大校园地标Alma Mater女神雕像

2022年,创始人Jern Kunpittaya在哥伦比亚大学孵化的初创公司Edge Protocol获得种子轮融资175万美元,正式起航。

这样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在哥大校园的地标——Alma Mater女神雕像前不断地涌现着——仅过去一年内,哥伦比亚大学初创团队共获投资153亿美元。

#01创业神话也曾挨骂,领头羊曾是差生

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在梅肯研究院发布的《商业的概念:最佳技术转移大学》中商业化指数得分第二。而仅仅在十年前,时任纽约市市长的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在公共场合数次指责哥伦比亚大学没有善用自身优势资源,在创新创业方面僵化不前。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纽约市经济受到重创。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发起一系列鼓励创业的实践措施,围绕纽约市传统优势行业,如金融、媒体、生命科学等领域发起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地处纽约市中心,背靠世界金融中心,当时本应搭车顺势而起,何以赶车不及,错失良机?

在此之前,哥大的科研结果尚未走出实验室:哥大科学研究部门与外界的合作网络关系并未广泛建立,如与商学院交叉合作比较有限;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技术转移办公人员的交流网络并未建立;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等。

这些都成为了哥大发展创业的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研发的高投入并没有显著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二是促进知识商业化的举措不尽理想。

以纽约市最具竞争力的领域——生命科学为例,纽约市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投入的第二大城市,每年获经费高达十多亿美元,然而纽约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数量却不如波士顿、圣地亚哥等城市:2008年上半年只有11家生物科技公司获得风投,相较于硅谷的47家,波士顿的38家逊色许多。

此间,哥伦比亚大学拥有全美排名第八的研究性医学院,虽有专注于环境技术的研究中心,然而科技类企业却屈指可数,也并未获得风投公司青睐。

另外,哥大虽然在校内预留了专门的常态化概念证明资金,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麻省理工学院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冯·李比希创业中心相差甚远。

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区域经济发展专家大卫·霍克曼(David Hochman)认为,原因在于麻省与圣地亚哥的项目超出了大学围墙,与外部创业者建立了联系,而哥大只是在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概念证明,没有与纽约市的资源建立联系。

当先进的科技仍处在实验室的孤岛,就需要人们牵起一座座使它与现实相连的桥。

#02差生的逆袭之路:内修创业素养,外化科创氛围

虽然受到各界批评,但哥大也无法反驳,因为冷冰冰的数据都摆在了那里。所有人都在质疑:为什么这样一所全球顶尖高校,在创新与转化上竟如此“捉襟见肘”?

认清事实的哥大并没有就此而“摆烂”,而是很快就在创新与转化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具体是如何改革的呢?

第一步,创业教育:未来CEO的启蒙课

《美国创业2017》中这样写道:无论种族,相对于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的成年人,那些接受过教育的同龄人将更有可能创业。

为激发潜在创业主体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并提高创业能力,哥大通过创业课程、活动交流、项目实践、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实施创业教育。

在包括商学院在内的不同学院协作支持下,哥大开设了上百门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了校内院际联动。侧重理论的创业课程主要供全校学生进行选择,其课程师资由校内专家教授与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来源广泛;侧重实践的创业课程则主要面向全校师生,也对校友开放。

除涉及创业各环节的百余种创业理论课程外,哥大的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拿“精益创业课程”(Lean Launch Pad)来看:首先,团队成员不是撰写复杂的商业计划,而是利用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总结一系列未经检验的假设。

其次,使用“走出大楼”的方法,团队成员向潜在的用户、购买者和合作伙伴征求对商业模型的反馈,包括产品特性、定价、分销渠道和客户获取策略等;最后,利用收集的客户信息修改假设,重新设计产品。课程核心立足于创业者需求,不可谓不接地气。

第二步,创业激励广泛触达

哥大每年为初创企业颁发奖金合计640万美元,触及领域以及项目十分广泛。哥大的创业竞赛包含两大类:面向全校学生和校友的哥伦比亚创业挑战赛、技术创业挑战赛、公共政策创业挑战赛和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本科生创业挑战赛。

种类多样、广泛触达的大赛奖金作为孵化资金来源之一,是哥大师生重要的创业启动资金,为他们创业活动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2016届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Nthabiseng Mosia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供电问题一直十分关切,她和同学埃里克·西尔弗曼(Eric Silverman)和亚历山大·图雷(Alexandre Tourre)将针对非洲供电问题的能源供应商业计划提交给2016年SIPA院长(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政策挑战赛,这是哥伦比亚风险投资竞赛的一部分。结果是,他们赢了,并因此获得了2.5万美元的奖金。

Nthabiseng拿着奖金,把创业梦想从一张纸上的概念变成了2015年12月在塞拉利昂进行的实地调查。

人工智能收益预测(一年之内到账153亿美元)(2)

第三步,创业孵化综合辅助

哥大在实施创业支持的行动过程中,与当地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等外界广泛组织合作,为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提供多重孵化保障。

开放于2014年6月的哥伦比亚初创企业实验室(CSL),与纽约市最大的联合办公空间供给者WeWorks所共享,是哥伦比亚大学长期创新,协作和创业精神的标志。

哥伦比亚初创企业实验室(CSL)旨在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低廉而质优的创业空间,从而帮助创业者们克服物理空间有限、办公空间昂贵的困境。目前,CSL已进驻59家由来自校友企业家创立的公司。

人工智能收益预测(一年之内到账153亿美元)(3)

图源哥伦比亚大学官网

针对不熟悉创业始发阶段业务的“菜鸟”企业家们,哥大从两方面提供了创业咨询与辅导服务:一方面以工作室项目为依托,为学校的初创企业提供咨询辅导。

哥大初创企业法律服务工作室项目由美国博钦法律事务所(Perkins Coie)与哥大法学院合作提供,法学院学生协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为全校师生和校友的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哥大与外部不同领域的专家以驻校企业家项目的形式确定合作关系。与外部专家的联通实在是双赢举措,不仅有利于辅助新手企业家迅速“上路”,这些专家在服务纽约市创业企业的过程中也能获取信息、人脉等资源,进而为更好服务哥大提供可能。

文章开头提到的Jern曾表示,“创业已经成为课程的辅助,这意味着我们的理论知识与职场是相联的,或者说实验室中发生的事,的确会转化入现实生活。”

踌躇满志的明日之子们学有所用,即将熠熠生辉。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借汝之光,得见光明”(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很难说,高校、科研师生、当地创业生态乃至社会整体,究竟谁借了谁的光?但科创新纪元来临,在哥大的一隅,我们已看到了产学研资相互辉映的一堂光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