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

01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将0-6岁的时期称为“魔法岁月”。因为在这段岁月里,孩子有独有的认知方式,是有特别多的幻想成分。现实世界对孩子们来说,很多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习惯用各种奇思妙想,来结构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

这就是越来越多父母,重视绘本阅读的原因。用绘本阅读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学会如何与自我、他人相处,是他们必修的功课。

如何用温柔的笔触,像孩子了解这个世界?

我推荐《艾特熊和赛娜鼠》

这套绘本,是比利时著名画家嘉贝丽·文生享有国际盛誉的经典之作。也曾经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嘉贝丽·文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绘本作家,无论她的画,还是文字,都有一种穿越时光的乐观,和无所不在的幽默感。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1)


绘本的内容,围绕着艾特熊爸爸和赛娜鼠女儿发生的点滴生活趣事展开。温柔善良的艾特,是一只看起来“蠢萌”的大熊,独自一人生活。但是在一次清扫街道时,“捡”到了一只古灵精怪的老鼠女儿赛娜。

从此,两人相依为命,而且总能在“眼前的苟且”里,发现乐趣,渡过难关。

“艾特熊和赛娜鼠”两人碰见的倒霉事,真的不要太多。

要么为了迎接财大气粗的约瑟芬阿姨而“捡垃圾”装饰房间,要么为了赚钱修屋顶而去街头卖艺,要么女儿要照顾生病的爸爸学着做饭......

说真的,如果一般人遇上这么多倒霉事,不自怨自艾就不错了,更谈不上能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但是艾特熊爸爸和赛娜鼠就可以!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2)


02

我最爱的《街头音乐家》,就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艾特和赛娜生活拮据,甚至可以说是清贫。他们阁楼里漏雨了,必须要赶在冬天来临之前修好,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呢?

艾特一筹莫展,人小鬼大的赛娜却想出了主意,让熊爸爸去街头表演小提琴。

夜已深,但是犹豫的艾特在女儿赛娜的鼓励下,一首首地练习,也收获了信心与力量。

第二天一早,赛娜还帮爸爸打扮了一番,帅气的帽子,合体的大衣,还为了一条黄色的围巾!装饰一新的两人,就兴冲冲来到街上,开始了演奏。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3)


忐忑的熊爸爸,紧张极了,一边拉琴一边观察路人的反应,女儿就不停地给他打气。

“我浑身发抖,赛娜。”

“艾特,闭上眼睛就好了......”

“我看起来好像不行,艾特,人家一元钱都不给我们。”

“我们还是回家吧。”


回到家中的艾特沮丧极了,但是赛娜并没有放弃:

“不如你拉小提琴,我唱歌,你看怎么样?”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4)


画面里的艾特,换上家居服,略显沮丧地瘫坐在地上,手里还握着烟斗,显然对这个方法没什么信心。而画面右侧的赛娜,显然正在急切地说着什么,小小的身体微微前倾,迫切之情跃然纸上。

熊爸爸最终被说服了,尤其在听了女儿的天籁的嗓音之后,重获信心。

崭新的一天,夫女俩又来到了熟悉的街头,这下换成女儿赛娜紧张了。

但在爸爸的鼓励和配合下,两人完成了表演,并用赚到的钱,买了好多东西。

“我打赌这里面是条围巾!”

“我嘛,我猜这是双拖鞋!”

可是赚来的钱,全被爷俩挥霍一空,那漏雨的屋顶怎么办呢?

“啊?......只好下次再说啦!”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5)


是啊,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此时此刻的的好心情,却是无价之宝呢。

03

我觉得《艾特熊和赛娜鼠》所描绘的主题虽小,却都是在讲我们穷极一生都在追寻的“底层逻辑”。关于爱,关于分享,关于付出与给与,关于脆弱的生命如何学习,掌控人生无常的努力。

《艾特熊和赛娜鼠》的主角是一对有着“奇怪关系”的动物父女——艾特和赛娜。他们是父女,更像朋友。

赛娜虽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但就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乐观、开朗、像个小太阳一样无时无刻都在发光,更会用奇思妙想点燃平淡无奇的生活。

艾特则是个温柔,甚至有点胆小的单身爸爸,面对女儿常常有点手足无措,但在女儿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给与尊重、爱和陪伴。

就像我前文说的,艾特是个“倒霉熊”,有的时候,甚至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无所不能”的爸爸。他总是缺钱、笨拙,还会跌掉、会生病,但是,在女儿赛娜的鼓励下,两个人总是能从绝望中寻找到失望,把乐观转化成勇气。

比如在圣诞节来临时,父女俩穷得连一棵圣诞树都买不起,可他们还是发挥想象力,用贴心的小礼物,来让所有的朋友都感到惊喜。

在嘉贝丽·文生的笔下,这对父女的日常小事,毫无阴霾笼罩,反而充满了新鲜与诗意。

《艾特熊和赛娜鼠》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嘉贝丽·文生并没有回避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般来说,给孩子看的绘本,总是充满了光明与美好,冰箱里取之不竭的冰激淋,花园里常开不败的玫瑰。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仅仅拥有童话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通过绘本这个微缩世界,去了解真正的现实世界。

有的父母担心,是不是要这样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恰恰相反,父母的过度保护,甚至溺爱,只会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面前,无所适从。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打造一个“虚假的世界”。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世界不会像童话中这样美好。好的绘本,会点燃孩子的内心,也会让学习如何应对困难。

比如“街头音乐家”中的赛娜,在艾特失去信心时,是她毫不气馁,一次次地鼓励他,才有了最后的圆满。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6)


04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亲子共读的意义,尤其在6岁以前,每天抽出10-15分钟与孩子共读,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有很多研究发现,爱读书的孩子有更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很多父母,包括我,给孩子读绘本的目的,都特别“功利”。不爱刷牙?读绘本吧,看得了龋齿多可怕!不爱吃饭?读绘本吧,看挑食的孩子拉不出粑粑。

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也要接受另外一种观念,有的绘本,不是为了所谓有用而存在的,更多的是引起你我的共鸣,抒发我们的感受,甚至是抚慰父母的心灵。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7)


就像《艾特熊和赛娜鼠》这套绘本,就可以在阅读中,帮每个人找到那个“小小的自己”。

小小的自己是什么?没有答案。也许是一次童年的遗憾,也许是一个早已遗忘的名字,也许是深藏心底的一段回忆。就算长大成人,父母也可以承认自己远非超人,与自己展开一段通往心灵的对话。

所以说,这本书既是给孩子读的,也适合给成人得到慰藉。就像“小豆豆之父”,日本绘本画家岩崎知弘所说的:“我希望当看到我绘本的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仍将这些温柔的画面保留在心灵的某一处。在他们面对悲伤或绝望的时候,他们可以被绘本中哪怕微乎其微的温柔世界所抚慰。”

或者用《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亚当·戈普尼克论断更为精准:

“在儿童文学中,成年人想要一个关于童年的抚慰图像,或者一个熟悉的名字或者故事;孩子则想要一艘船,一个出口,一种彼岸生活的案例。孩子想出去,他们的父母则想回归。成年人渴望通过奇境、纳尼亚、乌有乡回到童年的愉快光景,而孩子们想把这些地方当作超越孩子气的跳板。成年人被乡愁驱动,孩子们则想把它们作为漫游真实世界的地图。”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艾特熊和赛娜鼠》中得到慰藉,照见”自己。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幕(艾特熊和赛娜鼠)(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