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

共情又叫“移情”,意思是一个人善于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立场和处境来考虑问题,故而很能体察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1)

粗略一点来讲,就是特别“善解人意”。

按理说,这分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在各种思想百花齐放、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的网络时代,这种共情能力更是有助于在多元割裂的时代氛围中消解冲突和分歧、起到很好的弥合作用。

甚至哪怕仅仅是在个体社交活动当中,共情能力都可谓是种肉眼可见的“长项”。譬如备受世人推崇的“高情商”,便通常是建立在共情能力的基础之上。

因而共情能力强的人似乎也像是一块“香饽饽”,属于到哪都受欢迎的类型。

然而事实上,共情能力太强,于人于己都未必是件好事。

首先,对于他人来说,共情能力太强的人非但不是一种帮助,反而很可能是一种“添乱”。

很多人难免想当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2)

然地认为,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将心比心地代入他人的情感,那么他们必然也是温暖的、值得信赖和依靠的。

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因为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善于“共情”、再怎么理解你的境况和心情,但他终究是个跟你不一样的、独立的个体。他可能会“懂”你,但却未必会作出跟你一样的、或是符合你期待的“反应”。事实上,他只会、也只能作出符合自身惯例的“反应”。

比如有一对关系很铁的闺蜜。其中A与同事发生了一点不愉快,心里又气又难过。闺蜜B知道了,也很生气,转身就去找A的同事理论。结果由于她的态度表现得太过蛮横嚣张,俩人竟几乎动起手来。最后因为关系弄得太僵,A也没办法再继续与那个同事一起正常共事,于是只好被迫离职。

俗话说:关心则乱,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一个人太能共情、在别人的事情上太有代入感,很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逾越”的举动,按照自己的行事做派去越俎代庖地处理别人的事情。

在他自己看来,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热心。但在他人看来,却未免有些热心过度、甚至有些太自以为是了。

其次,对于一个人自己而言,共情能力太强非但不一定有益,甚至更可能是有害的。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3)

1、共情能力太强的人往往容易情绪化。

能够精确洞察和感知他人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人无疑是细腻的,同时也无疑是敏感的。若非如此,他们也绝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共情”。

然而一个人的“触觉”一旦太过灵敏、太善于捕捉与获取到来自“外界”的信息,那么他被这些信息干扰的可能性也就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因而也更容易因此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和波动。

反之,一个对外界感知能力较弱的人,即使接收到干扰力或者破坏力十分强大的信息,情绪上往往也不太会受到过多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史湘云。众所周知,“林妹妹”向来机敏聪慧、多愁善感,而“呆湘云”则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正因为如此,这俩人即使同样无父无母、寄人篱下,心态和做派却是大相径庭。

正如史湘云亲口对“林妹妹”所说的那样:“我和你一样,可我就不像你那么心窄。”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4)

一个人心思细了、自我的天地就小了。于是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被误判为惊天动地。如此“声势浩大”,天长日久,岂有不心累之理?

2、共情能力太强的人容易被别人的负能量“带偏”。

共情能力太强的人,遇到积极阳光的人是一种幸运,因为可以尽可能地感知和分享他人的“正能量”。

然而生活中也总是不乏有一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倘若不小心与之“共情”,则很容易被诱离原来的心理航线,甚至“误入歧途”,被对方的心思、情绪所裹挟和辖制。

比如对方是一个暴躁武断、喜怒无常的人,此时就算是一个原本温文尔雅的人与之共情,也难免不被“同化”,很快也变得焦躁易怒起来。

因为共情能力太强,则极有可能丧失对于他人情感所应有的防御力及免疫力,因而也就不得不随时面临被他人情绪感染的危险,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者趁机伤害和利用。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5)

比如近几年被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PUA(全称为Pick-Up Artist,pick up,原意是“搭讪艺术家”,现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邪恶的情感操纵。)”,通常便是一些共情能力太强的人更容易“中招”。

“PUA专家”:“你太糟糕了!”

共情者:“是的,我太糟糕了!”

“PUA专家”:“你不配!”

共情者:“是的,我不配!”

“PUA专家”:“你得听我的!”

共情者:“好的,主人!”

太过善解人意的“共情者”们,往往就是这样一步步失去自我而不自知的。

3、共情能力太强,有时其实是一种“不智”的表现。

理性和感性,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感情过于丰富、过于细致、过于“泛滥”,理智则容易被湮没、被切割。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什么感觉(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一种)(6)

一个共情能力太强的人,其关注重心通常在于情感层面,其行为驱动力也通常在于情绪、情感,而非客观理智的分析判断。因此他们的情绪总是快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行动也总是快于他们的大脑,从而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表现得极其莽撞和冲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三国时期的刘皇叔刘备先生。说起这位刘皇叔,真可谓“成也是[情],败也是[情]”。

一开始,“桃园三结义”让他一举获得关羽、张飞两员猛将,从此走上“创业”之路。后来,他“三顾茅庐”、以情感化诸葛亮,更是如虎添翼,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就在其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因为关羽的意外被害,刘备顿时便丧失了原有的淡定。加上张飞的悲恸控诉,更是激得他干脆不顾一切地御驾亲征。

然而逞一时之气的结果就是,蜀军大败而归,从此锐气大挫,更为以后的消亡埋下了诸多隐患和伏笔。

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共情能力太强,便蒙蔽了理智的“视线”,使人难以洞察事物的实情,从而也远离了事物的真相,犯错失利必然也是在所难免。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 心理学百科拥有情商的核心能力情商的核心

聊一聊:你是一个善于“共情”的人吗?你对“共情”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