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违的五大心理因素(揭秘三违久治不愈的五大心理和管理漏洞)

多少年来,“三违”一直困扰着安全人,大家都知道“三违”可怕、可恨,一直在“治”它,却从未消失,而且屡屡制造祸事“三违”是什么?为什么“久治不愈”?到底该怎么治?小编搜集了一些基本常识,并对基层安全员治“三违”的一些建议进行整理,供大家参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违的五大心理因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违的五大心理因素(揭秘三违久治不愈的五大心理和管理漏洞)

三违的五大心理因素

多少年来,“三违”一直困扰着安全人,大家都知道“三违”可怕、可恨,一直在“治”它,却从未消失,而且屡屡制造祸事。“三违”是什么?为什么“久治不愈”?到底该怎么治?小编搜集了一些基本常识,并对基层安全员治“三违”的一些建议进行整理,供大家参考。

“三违”是什么?“ “三违”是“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

1违章指挥 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制度和有关规定指挥生产的行为。违章指挥具体包括: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变更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者使用未经安全培训的劳动者或无专门资质认证的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或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现违章不制止等。2违章作业 主要是指工人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交接制度等)的作业行为。违章作业具体包括:不正确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不遵守工作场所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不执行安全生产指令。3违反劳动纪律 主要是指工人违反生产经营单位的劳动纪律的行为。违反劳动纪律具体包括:不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承担的责任,不遵守考勤与休假纪律、生产与工作纪律、奖惩制度及其他纪律等。

引发“三违”的五大心理因素1侥幸心理 有一部分人在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后,慢慢滋生了侥幸心理,混淆了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

2省能心理 人们嫌麻烦,图省事,降成本,总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甚至压缩到极限,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生产任务紧迫和眼前即得利益的诱因下,急易产生。

3自我表现心理 或者叫逞能。有的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常满不在乎,虽说能预见到有危险,但是轻信能避免,用冒险蛮干当作表现自己的技能。有的新人技术差,经验少,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表现自己,以自己或他人的痛苦验证安全制度的重要作用,用鲜血和生命证实安全规程的科学性。

4从众心理 别人做了没事,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肯定更没事。尤其是一个安全秩序不好,管理混乱的场所,这种心理向瘟疫一样,严重威胁企业的生产安全。

5逆反心理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时候,人们常常产生这种心理。把同事的善意提醒不当回事,把领导的严格要求口是心非,气大于理,火烧掉情,置安全规章于不顾,以致酿成事故。

引发“三违”的五大管理漏洞1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上开绿灯 在生产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由于双方面压力因素的产生很容易使安全与生产的天平不自觉的偏向生产,而忽视安全,认为出现一些“三违”不会产生大的问题,或暂时不会现出问题,对“三违”现象抓得不紧,有时亲自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班组长等是安全生产的最直接指挥官,他们在生产现场时间最长,对现场安全隐患及“三违”现象接触最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麻痹,对“三违”现象熟视无睹,工人违章视而不见,不批评,不制止,甚至自己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更有甚者,认为在现场不违章就不能生产,从思想上给“三违”现象开了绿灯,为“三违”现象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滋生环境。

2自保、互保、联保意识不强 事故的发生,除极少数是因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基本上都能找到“三违”的影子,且受害者首先是违章者本人。促使职工违章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自保、互保、联保意识差。由于繁重的工作,再加上职工本身素质不高,对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认识不足,看不到自身所处的不安全环境,自我保护意识下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习以为常,不能做到不安全不生产,自己违章作业还认识不到,或认为不很严重,造成“三违”现象重复发生。

3奖惩起不到教育警示作用 不少单位对“三违”者的处罚方式单一,经济罚款的从工资中扣除,送学习班学习的方式、方法单调,“三违”帮教有时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而且,多数单位,除安监员、领导抓“三违”外,其他职能科室、单位内部几乎没有抓“三违”的,没有达到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三违”处罚存在平均摊派现象,落实不到具体责任人,起不到治理“三违”的最终目的,从而纵容了“三违”者的“三违”行为。

4落实措施、标准有差距

在实际工作中,生产型干部居多,还没有实现生产型向安全型的转变,安全方面的工作落实的仍然不够到位,执行力还在打折扣。施工中不严格按照规程措施的要求操作,凭经验干活的仍然普遍,出现了“口头上讲安全,行动上忘安全”的不良现象。有时受条件或时间限制,不具备生产条件,强行提前生产;没有完善安全设施,冒险生产;没有措施提前施工,都造成了“三违”现象的出现。

5安全培训重形式、轻实效 安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你对它忠心,它使你放心。“三违”现象的发生与员工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基层单位不能为应付检查而闭门造车,要针对员工的工作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才能符合员工吸收的口味。多数单位的培训“一锅烩”,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为应付检查,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作者:安徽淮南国投新集二矿采煤公司 刘杰

一线安全员的“治违”建议1重点是“防违章” “反违章”的重点应放在“防违章”上,在加强“事后查处”的同时更应注重“事前防范”,从而做到未雨而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素质,让他们真正做到“习惯性不违章”,自觉远离违章;要建立健全防违章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到位化规定,各级安全负责人要不定期参加基层的安全分析会、现场的开工会,与基层单位一起研究、布置安全措施,使可能出现的违章行为提前被“过滤”;安全管理部门在查处违章行为之后,不是简单的扣分就算了,而是分析其内在根源,帮助被查处人员制订防范措施,并对这种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提醒。只有这样,违章现象才会越来越少,企业的安全根基才会越来越牢。

作者:李青

2要敢于动真 在安全管理中,有些管理者往往面对违章碍于情面,或出于私心,对违章轻微处罚不疼不痒,导致违章者依然故我,还会重犯同样错误,不但害了违章者,一旦追究起管理责任,管理者就难辞其咎。

好人主义,怕得罪人不敢问责,都是不负责的表现,对安全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面对违章,管理者必须该罚的罚,该处理的处理。动真问责,才能使违章者悬崖勒马,实现本质安全。

动真问责必须触及灵魂。正是因为有些管理者对发生的问题追究责任不到位,或者仅仅止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才使后来者心存侥幸、有恃无恐。处罚到位了,警示违章本人的同时,也警示了其他人,使之不犯同样的错误,问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王守华

3需“对症下药” 治理员工习惯性违章行为,可以参照中医辩证施治的治疗原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见到效果。剖析近年来一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时发现,根据员工年龄、工龄、文化、观念、心理、技能、经验、素质、工种、岗位和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也会造成员工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安全意识不强,处处在被动的“要我安全”的心态支配下进行工作,没有真正确立“我要安全”的主观意识。比如,有些人习惯性违章受年龄的影响,有些受作业环境的影响,有些受工种岗位的影响,有些受身份变化的影响,甚至还有些受违章次数的影响,成为了屡教屡犯的“违章专业户”。对这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同样需要辩证施治,有针对性地治理。

作者:杨涛

4要“准狠韧” 杜绝违章,矛盾弱点要找“准”。“杜绝习惯性违章”活动和“习惯性违章”行为长期“拉锯”,原因之一是“弱点”没找准。这种“弱点”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只出现在员工身上,也经常出现在领导干部身上。必须先肃清干部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弱点表现在制度上不够严密,“人情、关系”牵扯其中,给杜绝习惯性违章增添了阻力。

整改力量要够“狠”。小范围、周期短的整改活动如同“隔靴搔痒”,没有触及“习惯性违章”者的灵魂和根本利益,无法真正起到实效,反而会产生一些“闯关”、“过关”的心态。所以,整改力量一定要狠,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整治,做到自身清、身边清,以上带下、上下联动,强化整治效果。

解决问题要有“韧性”。杜绝习惯性违章非朝夕之功,各级各部门要用系统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根据习惯性违章的不同情况,制定整改措施,把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杜绝习惯性违章的“韧性”。

作者:郑鹏

5要“刚柔并济” 对于安全生产的红线,必须“刚”。煤矿井下的防爆防突、防水防冒,危化品企业的防毒防爆防污染、建筑企业的防滑防垮防坠落、发电企业的防误防非防爆等等,这类容易导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违章行为,就是安全生产的红线,是必须严格杜绝的。对这样的违章行为,必须严管重罚,让人时刻绷紧安全之弦,绝不敢擅踩红线。

对于一般的违章行为,虽对安全生产有害,但导致事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如上班迟到早退违反劳动纪律、不拘小节影响质量标准化等等,则可因人因事区别对待,加强教育培训,采用“柔”的手段促进其改进完善,逐步规范。

作者:重庆能源集团 张友全

6忌“点到为止”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个别安全检查人员在纠正某些违章时,往往喜欢“点到为止”,好像只要“点”到了,工作也就完成了。这种“点到为止”的做法,说明一些同志仍然存在着好人主义思想,怕得罪人,怕伤了同志的感情。殊不知,这种“点到为止”的观念和行为虽然给人家留了面子,却也给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这不是在爱人,而是在害人,于公于私都无益。因为点到为止式的批评,不仅削弱了安全检查的权威性,也使一些安全隐患日积月累,最终酿成大祸。

安全检查人员切忌“点到为止”,使反违章流于形式。应该从“点”开始,一查到底,一举歼灭,不消除隐患决不收兵。

作者:大庆钻探钻二生产服务分公司 李洪伟

反三违,从我做起,同意请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