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列传的知识点(伯夷列传最后一段文字的标点与)

史记伯夷列传的知识点(伯夷列传最后一段文字的标点与)(1)

采薇图

《伯夷列传》被选入语文教科书,编者对下面一段话是这样标点的:“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巷闾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若此类”三字连读,为一顿,并注为“像这样子”。

“若”有“如;象”等义,“此”可训为“这”或“这样”,但“类”绝无“样子” “子”等近于词缀的训释。张大可先生《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将“若此”连上读为“趣舍有时若此”,“类”字属下读。

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当属下读而误属上》:“旧读以‘若此类’连读。黄侃云:‘类字当属下读。’树达按:黄说是也。《史记·酷吏传》云:‘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汉书·贾谊传》云:‘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类’字用法并同。”

史记伯夷列传的知识点(伯夷列传最后一段文字的标点与)(2)

“类”字属下读为“类名堙灭而不称”,作何解呢?《辞海》“类”字条下:“⑥大抵;都。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辞源》“类”字条下:“㈤大抵,大都。”即引《史记·伯夷列传》此句为书证。《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解释“类”字都有“率,皆;大抵”一义项,也都引《伯夷列传》此句为书证。

《汉书·尹翁归传》:“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缓于小弱,急于豪强。”颜师古注:“类,犹率也。”

《后汉书·郅寿传》:“宾客放纵,类不检节。”李贤注:“类,犹皆也。”

贾谊《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韩愈《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小人言不可信,类如此,亦在大贤斟酌而断之。”句中“类”字都是“大抵”的意思。

史记伯夷列传的知识点(伯夷列传最后一段文字的标点与)(3)

钱钟书《管锥编》说:“此篇记夷、齐行事甚少,感慨议论居其泰半,反论赞之宾,为传记之主。马迁牢愁孤愤,如喉鲠之快于一吐,有欲罢而不能者。”

司马迁的《伯夷列传》对天道提出了质问 ,进而指斥世道不公。伯夷、叔齐“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颜渊“好学”“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可“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叔齐由于孔子的称颂而闻名后世,而许由、务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若无孔子,伯夷、叔齐、颜渊之事谁传?“岩穴之士(许由、务光等‘不可胜数’),趣舍有时(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若此(如夷、齐)”大都埋没无闻而名不见称于世,“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所以,司马迁要为“岩穴之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作传,使之得以垂名后世。

史记伯夷列传的知识点(伯夷列传最后一段文字的标点与)(4)

如前所述,《伯夷列传》这段话应该这样标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巷闾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类”当注为“大抵,大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