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沉为骨玉为肌的心得(体真山人真诀语录之)

05.相依虚无径寸草木能于冬季归根,至次年复发,入冬又归根,故能长久世人动至死地者,以不能如草木之归根也我(注:汪祖)传你心息相依,即归根之法归根者,神炁归乎其根处,不出不入也,一如隆冬草木之叶落也能归根,一阳来复即能复命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水沉为骨玉为肌的心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水沉为骨玉为肌的心得(体真山人真诀语录之)

水沉为骨玉为肌的心得

05.相依虚无径寸

草木能于冬季归根,至次年复发,入冬又归根,故能长久。世人动至死地者,以不能如草木之归根也。我(注:汪祖)传你心息相依,即归根之法。归根者,神炁归乎其根处,不出不入也,一如隆冬草木之叶落也。能归根,一阳来复即能复命矣。

归根即是大定,定中身心俱寂,凡息已化,丹经称为“含元虚危”是也。以后“三日出庚”,即是复命消息。归根者,初步工夫也。复归于婴儿,乃第二步。复归于无极,乃第三步,即初步得定。次返成童体,不识不知。终则粉碎虚空见全身也。

你要虚心,工夫熟后,再相依。只虚心,就可不漏精。虚心工夫纯熟,然后在外相依,即晓得一点,随他出入,如何能生杂念?下功时,有杂念来不要紧。你要知道杂念如落叶,心息相依是一把铁扫帚,转落转扫,总有个扫得干干净净的一日。

心息相依,总要在外面(外面:实指虚无径寸之地),微微晓得一出一入。起先总要用些意,熟后自然不必用意矣。有意无意,谓之真意。真意在有意无意之间。心息相依,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大忌执而不化,着相起火。在外边即稍提紧亦何妨?不着色身,总不要紧。起先提紧,熟后他即自然会依了。我怕你不能离色身,一着色身,即危险矣。

你有息即在外边依,无息即在外边定。只此二言了耳。总要把神放在外边,糊糊涂涂地与他做一番死工夫,始能纯熟。心息相依做到纯熟,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要积日累月的工夫,要在勤字、恒字及果决之心,一诚到底也。

起初须微知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片刻之久,即可放下顺他去。若有杂念来,你再依,依片刻,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矣。苟或不化,不知放下,硬随他去,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就坏了。心息相依,先由随顺勉强,终期于自然,决定成就。

丹道要逐节做工夫是也。起初做去,微知其出入,务须放在外面虚空中,不可丝毫着于口鼻。能相依片刻,即自忘息,忘息你亦任他去。师曰:起初总要用些意,一二日后,就不要用意,自然会依。久后则成自然,不须用意。一静自然会依。再进一步,即入恍惚杳冥矣。

心息相依,讲出来亦是极平常之事,故人多以无味弃去。岂知无味之中有至味存焉。抛下丹书做工夫,不拘长短,依一刻有一刻的好处,依半点钟有半点钟的好处。多亦好,少亦好。

相依之工夫纯熟,必转入神气相忘,方能入定。苟不能神气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或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心息相依时,有一分知觉即杂一分后天,即一分未能纯乎自然。要到心息常自相依,时总合一,则一静自入恍惚之境。小儿心息自然相依的,故只须一静就能到恍惚杳冥地步。

又曰:有息无息,你不须去安排,要顺其自然。有了你就在外边依,无则在外边定,是名真空炼形。此心息相依法门,得之真修之功,获自受用。真是万两黄金无买处,切勿轻易看之。古人访道求师,访之一生而不获者甚多也。

你们这次回家,好好下功,行功时眼万不可闭,必要开的,无论远近,看牢一物,你再不可用耳去听见,只是看牢一物或一处,不即不离,片刻之久,你只要微微的知道在外边即是也。只此就是相依,既不落空,又不着相,糊糊涂涂,万念皆空,仿佛浮游,若存若亡,一刻恍惚杳冥,外阳一举,你一得知,速急向外面心息相依,不可迟延。稍一迟延,则先天变为后天。若再着身,即有漏精之危险,就不得了矣。

此阳生是后天之先天。你一得知,亦是后天之先天。必要再做相依工夫。依到恍惚杳冥,泰然大定,定久内外合一,静动俱无,忘我忘形,不识不知,此即是虚极静笃,浑身麻木。再静则浑身内外一齐跳动,凡有疾病,只要能到此地步,即全愈矣。不但病全愈,接下去还有后天色身的阳生。

师曰:到此虚极静笃之际,身内身外都是先天,你就如活死人一般。如有先天炁到,你心丝毫不动,而神自然会至外面去依息,有不容丝毫之意或力与乎其间,此即谓之自然熟巧。即此谓之先天之先天。再在外面相依,依依又到恍惚杳冥地步,静久又泰然大定,定久又内外合一,万里澄清,浑身麻木,浑身跳动。只要一天连入三四次杳冥恍惚,包你终年无病,此乃保身之诀也。

吴师讲,初做心息相依,各家丹书均有发明,惟独《西游记》以金箍棒放在耳朵内一象为最好。即是以耳听息也。此种无非入门之权法,真正工夫不过使我之神气放在外面去和合也。

吴师曰:心息相依要在外面,做到他死,不为其所挂碍,此是炼己最要一着也。每天你把心息在外面一依,真橐龠与真炉鼎即时成矣。是极简易之事也。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心息相依。故曰:“片言半语无多字,万卷仙经一语通”。心息相依,亦是象言。

讲神之所至气亦至焉。师曰:比如余要打你一下,余眼注意你的臂上,适当余眼注定之处,决不至打到别处去,此即一例也。蔡复阳亦曰:譬如余手提一椅,欲提者神也,以举之者气也。师曰是。神气相需,气消则神亦消,消尽则死矣。气壮则神亦壮,气聚则神亦聚,以结成内丹,住世延年,是极有把握事。盖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心息相依,打成一片,三者都住了。

讲大《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三句。师曰:只是一心一息两相和融而已。我说“心息相依在外面”七字。吴老师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