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李绅是哪里的人(李绅早年写悯农关心百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代诗人李绅写下的两首《悯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启蒙唐诗而作者李绅悲天悯人,敢于为农民发声的可贵品质,也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悯农李绅是哪里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悯农李绅是哪里的人(李绅早年写悯农关心百姓)

悯农李绅是哪里的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代诗人李绅写下的两首《悯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启蒙唐诗。而作者李绅悲天悯人,敢于为农民发声的可贵品质,也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不过,当后来李绅官至宰相,已经有能力改变农民生活状况的时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残酷的剥削者,不再奉行“悯农主义”了。李绅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悯农)

要搞清楚这件事,就得从李绅的《悯农》说起。

李绅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书令李敬玄,地位显赫。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随着后来李氏家族渐渐远离权力中心,等李绅出生时,他的父亲李晤已经只能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官了。

李绅自小便有再次振兴家族的志向。他勤奋学习,终于在后来中了进士,成为了当时的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到亳州探访亲友,恰好碰见了同年中榜的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两人作为文人诗友,又是多年不见,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当二人踏上亳州城东的观稼台后,李逢吉眺望远方,心有所感之下,当即吟诗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这意思是说,假如升官就像登台一样简单就好了。

而李绅则将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农夫身上,在看到他们汗如雨下、辛苦耕耘庄稼的情景后,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他便吟出了流传千古的《悯农》两首。

(李绅)

在听得这两首诗后,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并且他还希望李绅能将这两首诗写下来送给自己,以留存今日同游的情谊。

实际上,李逢吉在听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句后,心中就已经打好了算盘。这句诗表面上是在悲痛农夫,但其实是在暗指朝廷无能。像这种大逆不道的诗句,正好可以成为李逢吉高升的垫脚石。

于是在回京之后,李逢吉当即将李绅的诗句呈给武宗,告发李绅写反诗。不过,武宗在见到诗句后,却认为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反而李绅的诗是一种适时的提醒。李绅由此而得到了晋升。

或许是这一个险恶的朝廷倾轧,让李绅心惊胆战,从此他性情大变。开始变得为官暴戾,常常提升税目,鱼肉百姓。而当日那位悯农伤时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记不得了。

(刘禹锡像)

李绅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当地百姓整日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离乡,选择奔逃向外地。而当下属向李绅禀报此事之后,李绅却反而说:“用手捧麦子,饱满的总会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随风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在发迹前,常常到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并且称呼李元将为叔叔。而后来当李元将想反过来巴结他的时候,哪怕李元将自降辈分,称自己为“弟、侄”,李绅都是不屑一顾。一直到李元将把自己称作“孙子”,李绅才终于接受。

而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一诗中,也表现出了李绅生活奢侈的一面。这个故事是说,刘禹锡受邀到李绅府上做客,李绅的歌伎将刘禹锡深深吸引。因此刘禹锡希望李绅将歌伎赐给自己,于是他写下了“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样的诗句。意思是说,李司空见惯了这些排场,心中毫无波澜,而我这个苏州来的刺史,却早已经被吸引得断肠了。后来诗中的“司空见惯”,则成为了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看得多了不足为奇。

李绅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终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最终,在朝廷倾轧中,李绅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也算是报应吧。

(参考资料:《旧唐书》《云溪友议》《唐才子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