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实行土地拍卖(丁权与民生的对垒)

香港其实不缺少土地。

这个开头可能就让诸位错愕:香港还不缺少土地吗? 多少人一辈子住不起房子或者住在被蔑称为“笼子房”的房子里面,而住到公屋的港人可谓是平凡中最幸福的一群体,有力量去购买房屋的除了富豪之流外便是如外科医生,律师等高薪职业人群。

香港为什么实行土地拍卖(丁权与民生的对垒)(1)

电影《一念无明》中就以视觉形式直接冲击观众对于香港房子大小的想象。

但是就在这种房屋资源极度分化的情况下,笔者想说:香港真的不缺土地,香港也不用把郊野公园等取消来给市民腾建房屋。

但为何香港房屋供给如此拉跨呢? 原因即为: 香港的乡村开发极为缓慢。

请看这幅图

香港为什么实行土地拍卖(丁权与民生的对垒)(2)

香港地形图(分割相关地区情况)

蓝圈内是城镇/城市, 基本上已无发展空间;紫色为低密度住宅/村屋, 有些是农地。

绿色为湿地保护区, 不会做发展;红色主要是村屋和农地。

剩下的都是山,建房的难度可想而知。

能用来开发新城镇的地, 都得在紫色片区抉择。而那些基本上都是平原, 建屋可谓毫无难度。我们知道, 建立新城镇必然开发的“一片片”, 否则社区基础设施极度碎片化, 根本难以安居。因此, 香港新界西北紫色和毗邻大陆边界的红色区, 是理想的城镇开发区。

而如果住在口岸边上的深圳朋友,住的高点的可能就会想“为什么我看过去那里总是一片平地,没动静呢?”

然而, 前港英政府发明了‘丁权’。这使得从新界征收土地变得极其困难。

什么是‘丁权’?

“年满18岁,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认可乡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请一次于认可范围内建造一座最高3层,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平方呎的丁屋,无需向政府补地价。”

新界居民对自己的土地有所有权, 可用来建屋,本是大好事, 然而, 丁权拥有者绝大多数都居住于城市, 丁屋对他们而言只是消闲/出租屋, 所以这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据撰写于1980年、现已公开的的前港英政府“新界民政署”(现合并于香港特区民政事务总署)内部报告,显示港英政府当年因遗漏“若无足够居住空间才可获批建丁屋”的审批条款,因此错误,令新界原居民男性人人可建丁屋。此报告又指出,丁屋政策实施5年后,1977年,已出现严重滥用问题。2012年,时任发展局长(现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指出:新界原居民之丁权,不能无限期维持下去,建议2047年后停止丁屋政策,以2029年为划界线,但其后因原地区居民反对而搁置。

由此可见, 丁权是香港政府征收土地进行发展的巨大障碍。丁权是香港人住不上房子的一大重要原因。

此外, 还有“新界农地问题”。深圳的朋友如果登上高楼向香港看过来, 会发现香港近港深边境一带都是农地。据本人一位住在那边的香港本地朋友所言:这些农地产出低下,没人管理,又不让堆垃圾又不让踢球,不知道干什么用。

政府不止一次想要用这些地来发展新区, 结果总有一帮政棍自称“代表农民”, “要保护香港本土农业”云云。

试问这种地有什么好保护的? 香港的农业体量太小,怎有竞争力? 只能披着「有机/本地」的外衣靠情怀抬价。香港农业不成体系, 更没有体量,缺乏开发的价值。而香港造高铁时, 政府要收地建通风站, 收的是一条叫‘菜园村’的村的地。然后誓死保卫菜园村的口号出现了, 过程不表, 总之立法会的大门被砸烂了

结论: 香港根本不缺土地, 完全不用动郊野公园。香港政府只是被丁权问题和所谓「保护农地」的政客所阻, 收不来地而已。

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在好转

8月20日,地政总署张贴收回土地公告,将收回屯门第54区邻近麒麟围及矿山村工程范围内的54幅私人农地,涉及面积约2.1万平方米,并将在收回的土地上兴建公营房与教育设施。

早前,香港特区政府也表示要填海造陆,以解民困。

香港为什么实行土地拍卖(丁权与民生的对垒)(3)

屯门收回土地示意图,图源:香港地政总署。

希望不久的将来,媒体再次采访年轻一代的香港市民时,“买房”不只是他们人生唯一的梦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