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鼎盛时期是哪一年(民国时期句容最大的一次乡镇区划整理)

原乡镇区划 民国时期句容县约有30万人口,共有5个区署66个乡镇。其中第一区署13个乡镇;第二区署13个乡镇;第三区署13个乡镇;第四区署12个乡镇;第五区署15个乡镇。

句容鼎盛时期是哪一年(民国时期句容最大的一次乡镇区划整理)(1)

当时在户籍管理方面,国民党实行的是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1946年5月30日江苏省政府关于各县乡镇区划整理办法实施的3948号训令

句容鼎盛时期是哪一年(民国时期句容最大的一次乡镇区划整理)(2)

1946年江苏省各县乡镇区划整理办法

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沿袭了宋代以后的封建旧制,抗战期间在华北沦陷区“治安强化运动”中,对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广泛实行这种保甲制度。1932年8月蒋介石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后,正式开始在豫鄂皖三省红军革命根据地周围地区施行。后来先后扩大到陕西、江苏、甘肃、宁夏、湖南、绥远、福建、浙江、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及北平(今北京)、南京市。1937年2月由行政院公布修正《保甲条例》,推行全国。

句容鼎盛时期是哪一年(民国时期句容最大的一次乡镇区划整理)(3)

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户长须一律签名加盟于保甲规约,并联合甲内户长共具联保连坐切结,声明如有“为匪通匪纵匪”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

整理原则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江苏省政府于1946年5月30日颁布了“卅五府民二字第3948号训令,废止了民国二十九年订颁发的各县整理乡镇区域暂行办法,重行拟订了《各县乡镇区域整理办法》,先由江南各县实施。规定了乡镇之划分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但整理时应依可能情形,照最高数分划。不及六保之乡镇,应即与邻近乡镇分别划并。划并后的乡镇,如有特殊情况,可以超过十五保以上。原有超过十五保的乡镇,如行政上并无不便,自然条件并无不合,得不再改划。整理乡镇时,应顾及历史沿革及自然条件。乡镇区域界线如有畸形不整状态,可以整理的,应一律依法整理。

1946年8月句容县整理乡镇区域计划

正式实施 根据省府要求,句容县政府、参议会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句容县整理乡镇区域计划》和《句容县整理乡镇区域实施办法》,决定裁撤五个区署,划并六十六个乡镇为三十一个乡镇。由此,全县乡镇区划整理正式实施。

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根据江苏省政府这个各县乡镇区域整理办法的训令,句容县参议会参议员魏锦福提出:“请县府裁并不足十保之乡镇,以减轻人民负担案”。当时,我县共有66个乡镇,其中不足十保的乡镇有44个;含有十保的乡镇有11个;十保以上的乡镇有11个。应该说,当时裁撤五个区署,撤并66个乡镇,消除机构臃肿、裁减庸员,减轻人民负担,集中管理,确实是利于行政推行的。

1946年8月句容县整理乡镇区域实施办法

根据上述计划和实施办法,各个乡镇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召开地方会议,征求意见,做出划并的安排计划和实施办法,并上报县政府。划并保甲完成后,再把划并后的情形连同绘好的地图上报县政府。

第一区署在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四日呈文上报,决定将原有十三乡镇,划并为六个乡镇。再如土桥乡提出整理保甲,划并二十二个保为十三个保。三岔乡公所,上报将原有十六个保并为十个保。

遇到阻碍 有的乡镇在处理划并区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因为区域划并不合理,而遭到民众竭力反对的事情。

如原第二区青山乡第一至第十保的三十位代表联名写信给县政府,请求维持第二区署九月三日召开扩并乡镇会议决议原案,反对在原同意东昌、青山二乡合并已经形成决议的情况下,区长自作主张,私下里变更乡镇合并计划,把青山乡二、七、八、九、十等保甲划归白兔,其余各保划归东昌乡,且抽出不与毗连之茅庄乡一部分,划归于东昌乡。由于白兔乡距离青山乡有二十里路之遥,茅庄乡距离东昌乡有十五里之遥,加之白兔乡与青山乡中有茅庄乡隔阂。乡民们反应,倘若遵照这样的计划,势必腰斩茅庄、青山二乡,这样对于推行政治,实多妨碍。为此,青山乡全体民众,一致坚决反对第二区署区长推翻原议,请求县府维持第二区署原来的决议。

1946年10月11第二区青山乡程家禧等30位保长及民众代表联名呈文

县政府接到此份报告后,立即批转参议会,要求拿出意见。参议会表示“本会意见拟召集青山、茅庄两乡全体保长,举行投票决定,以重民意。”

1946年10月16东昌乡乡长高继忠、副乡长陈治平、笪远康的联名呈文

1946年11月27日江苏省政府批准句容县裁区并乡的府民二字第11338号指令

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十六日,东昌乡乡长高继忠,副乡长陈治平、笪远康也联名写信给县政府,反应区署曾于九月三日召开并乡会议,议决将青山东昌两个乡镇,合并为一个乡镇。此种划并,在东昌、青山两乡,由于天然形势,自然环境及土风民情等种种方面,均称适合。谁知县府复于本月十五日派陈委员到区署,将原有青山乡上荣庄第九、十两保划入白兔乡管辖,将茅庄乡六、七、八、九四保划入东昌乡管辖。这样一来,东昌乡原有二十一个保之多,而白兔乡只有十六个保,乡境大小悬殊,以后恐仍不免会引起争执。为此,青山乡上荣庄第九、十两保保长暨人民代表巫长根等二十六名联名写信,要求保持九月三日区署召开并乡会议原议案,以顺舆情而昭公允。并明确表示“上荣庄宁受政府最严厉之处分,也绝不参加白兔乡任何会议”。可见群众对不合理的区域划并,其反对的呼声真的是异常激烈。

另外,第五区区长顾亚山也呈文县政府反应,宝华乡民张星缘等三十六人于九月十四日联名写信,要求重新调整宝华乡区域的划分,反对将山内六至十二保归并东阳镇,拟请保持原有建制,或重行就近调整。在呈文中,依照地形地势、远近距离和民风民俗等方面,提了五个方面的理由。

1947年5月27日句容县政府上报江苏省民政厅改划后的句容县新旧乡镇所辖保甲户口对照表

1947年5月27日句容县政府上报江苏省民政厅改划后的全县乡镇区域图

再如高阳乡第十七保第三甲王有智等八户代表,就曾联名写信给县政府和县参议会,认为他们所住的地方,与郭庄乡的保甲靠近,而离高阳乡公所,却有十八里多路,将他们划归高阳乡第十七保管辖,会有诸多不便,恳请仍然划为郭庄乡统治。

在整理乡镇区划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群众反映,大多是由于区域划分不合理而引起的民怨。

获得批准 句容县政府在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廿七日给省民政厅发了民字第8861号代电,呈送本县改划后全县乡镇区域图及新旧乡镇所辖保甲户口对照表。这次裁撤区署,扩并乡镇,实际上撤销了全县原来的5个区署建制,划并66个乡镇为31个乡镇。即:原第一区13乡镇改划为华阳镇、大同乡、黄梅乡、土桥乡、下甸乡、大卓乡6个乡镇;原第二区13乡改划为太平乡、白兔乡、荆塘乡、洛阳乡、东昌乡、敬德乡6个乡;原第三区13乡镇改划为淮源乡、茅山乡、唐陵乡、袁巷乡、天王镇、西溧乡6个乡镇;原第四区12乡改划为义城乡、三岔乡、虬山乡、葛村乡、高阳乡、郭庄乡6个乡;原第五区15乡镇改划为空青乡、下蜀镇、东阳镇、桥头镇、仓头镇、龙潭镇、滨江乡7个乡镇。

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廿七日,江苏省政府发出府民二字第11338号指令,批准了句容县政府将5个区署裁撤掉,以后不设区署,划并66个乡镇为31个乡镇的做法,准予正式设施这次裁区并乡的方案。并要求绘具全县整理乡镇区域图,把全县乡镇区域分别着色,标明新划乡镇界址及新乡镇名称,上报划并前后乡镇保甲户口一览表、改划乡镇区域调查表。

1946年11月8日句容县太平乡公所呈送的乡公所钤记新印模

划并乡镇以后,接着就是新上任的各乡镇长和卸任的乡镇长,办理交接手续,移交财产清册,缴销旧的乡公所钤记,刻印新的钤记。

此项裁区并乡工作,先后进行了一年的时间得以完成。句容解放前,全县一直维持这样的乡镇区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