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是哪个时代的故事(都说盘古开天辟地)

在中华文化圈中,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可谓深入人心。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盘古传说出现的时代,并没有特别早。

在先秦和秦汉的典籍中,并没有留下盘古的名字。直到三国时期,盘古的名字才出现在一本叫《三五历纪》的书上: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三五历纪》的作者是徐整,三国时期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官拜吴国的太常寺卿。太常寺卿主要负责宗族祭祀,相当于先秦的“宗伯”一职,直至明清,这个官职始终位列九卿序列之中。照理说,在东汉时期,太常寺卿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尊崇,但徐整的名字不但不为人所熟知,甚至不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以至于时至今日,也没人知道他具体活跃在哪个吴王在位的年代。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徐整身为太常寺卿,他的职责是编撰和修订历法,这在古代可是个重要的差事。古人注重观象授时,通过日、月、星的变化制定时令、历法,这就是“律历”,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统治根基。

徐整编撰《三五历纪》就是这样一部历书。“三五”,顾名思义,就是三皇五帝,《三五历纪》便是后世对三皇五帝时期历法的纪事作品。也就是在这本《三五历纪》中,盘古首次作为创世神出现在文献中。

盘古开天辟地是哪个时代的故事(都说盘古开天辟地)(1)

徐整《三五历纪》中关于盘古的记载(图片源自互联网)

可惜的是,《三五历纪》如今已经亡佚,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但有幸的是,唐代欧阳询主编的类书《艺文类聚》中收集了这段盘古神话的记载。

所谓类书,算是古人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自唐宋以来,官府都会将珍贵的古书进行整理,分门别类进行摘抄,最终编撰为辞典,即是类书,这堪称是古代的“百度百科”。除了《艺文类聚》外,有名的官修类书还有宋朝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明朝的《永乐大典》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像《三五历纪》这样的古书已经失传,好在这些书中的精华或多或少被类书所收录,才幸存至今。

回到《三五历纪》的记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徐整记载下的盘古只是在天地开辟时“生在其中”,这与我们后世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换言之,在“天地混沌如鸡子(鸡子即鸡蛋)”的状态下,盘古只是顺应了天地的分离——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便随之增长一丈。因此,盘古更像是天地分离的产物,而非开天辟地的神祇。也就是说,在徐整《三五历纪》的记载中,盘古尚不具备传世神的形象。同时,这样的记载显然乏善可陈,显得平淡无奇。

盘古开天辟地是哪个时代的故事(都说盘古开天辟地)(2)

盘古氏画像(图片源自互联网)

到了清朝,著名史学家马骕在他的《绎史》中,摘抄了徐整所作的另一部书《五运历年纪》,在这部书的记载中,盘古真正成为上古创世之神: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死后,他的血肉发肤、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是呼吸、声音和汗流,都幻化成世间万物,造福后世人类。可以说,在这段故事中,盘古的形象变得具象,愈发丰满和高大,一举奠定其中华文明中传世之神的地位。

南朝梁任昉所做的《述异记》中,也有对盘古的描写:

“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

这段描写除了继承徐整《五运历年记》里的说法,还收集了秦汉、先儒、吴楚等不同角度的传说版本,这足以说明两件事实:

其一,盘古的神话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

其二,盘古的神话并非一时而成,而是经过长时期的演进。

众所周知,世上任何文明所孕育的神话传说,都必须经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最终才见诸纸面。那么,在盘古神话出现之前,是否有其传说的原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