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本文摘自:《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作者:梁冬

导读

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梁冬以幽默犀利的语言为你深度解读人性中的我执、我慢、我嗔、贪心、刷存在感、苛求别人、自以为是、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等人性的弱点。

告诉你:在人世间,不管怎么折腾,仅仅做个好人很危险,仅仅做个有心机的人也很危险,仅仅做个没有觉察的人,还很危险。愿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一个慈悲跟智慧永远并行的凡人。

cinian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1)

梁冬

正安康健创始人

正安自在睡觉创始人

《生命·觉者》系列纪录片出品人及访谈人

《冬吴相对论》、《梁注庄子》

《睡睡平安》、《国学堂》出品人及主讲人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2)

01

“我是为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我执”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3)

▲ 清代 石涛《山水册》之一 (局部)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让我们再看看这段话,它很高级,不仅显示出孔子很高级,也显示出庄子很高级。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不断地让颜回做内在的“去我”,也显示出庄子对这种智慧的极大推崇。

一个人怀揣着“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等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我是对的”这样的念头,就形成了所谓“我执”;当他觉得“我比你聪明,比你更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就形成了“我慢”。

不管你如何包装,如何提醒自己要显得低调、朴素,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当你暗暗地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别人的时候,就会被别人暗暗地用他所拥有的执着和傲慢反击回来,你就会受到伤害。其实,我们认真想想,谁又不是拥有自我骄傲而在生活中屡屡受挫的人呢?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4)

02

人性本“恶”,不认同你是常态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5)

▲ 清代 石涛《山水册》之二(局部)

前段时间,我的太安私塾第三期学生毕业了。毕业那天,我请同学们一起喝茶。我知道很多同学无论在知识、才华还是见地上都远胜于我,只不过我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他们交了学费就成为学生。现在大家毕业了,我和他们就是一样的。

我问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我知道你很有见地。当你坐在下面暖暖地看着我在台上吹牛不打草稿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位同学本来挺谦卑,经常在我讲话的时候给我眼神上的肯定,并且总是在记笔记,显得很认同。结果,他发现我看出来,他只不过是在眼布施于我,用赞同的样子布施给我信心的时候,就放下了。

他说:“老师,其实你有些时候讲的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有时我都忍不住觉得还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

那一刹那,我既高兴又惭愧,终于印证了我的猜想——他其实早就对我不屑,只是装得很维护我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好朋友之间开玩笑的状态。

所以,我就说:“毕业证已经发了,请赐教。”于是,这位同学就洋洋洒洒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我听着听着,就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

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直接表露骄傲,另一种人装作很认同你,但其实还是很骄傲。这就是人性,只有两种,没有其他。当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面对的人也是这样的时候,对于别人不认同你这件事,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人。

庄子的可爱之处就是,他从来不批判人性的恶,知道这就是常态,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是《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一段的内容,讲的是我们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决问题,对于别人的诋毁,要保持不愤恨,这起码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6)

03

我们的所有痛苦,源自没有把自己放空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7)

▲ 清代 石涛《山水册》之三(局部)

这段对话中的“心斋”,意思是让自己的意识放空。而庄子这位“编剧”,居然借孔子的口讲出这样的修行法门,真让我不得不发出深深的赞叹——我甚至觉得这一段是后来孔门的人来改写的。

但是,我又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虚伪、太不应景。为什么我们不相信这是庄子向孔子致敬?总之,在《人间世》里,庄子借孔子的口对颜回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那么,什么叫作“虚而待物”呢?南老对此注解是:“虽然内心虚灵,但与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待的。这是第一步的修养,你先能够达到内心的虚灵就对了。”

举个例子,某人做营销很成功,是营销总监,后来被人挖到另外一家公司做营销的VP。在新公司里,他做设计、调研、广告、危机公关……好像也都很有章法,但他自己总觉得不对劲。

原来,他后来的这家公司根本就不是市场驱动的公司,而是产品驱动的公司。那么,也许在产品驱动的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把以前那套组合拳迅速熟练地打起来,而是去学习像产品经理一样研究消费者,研究其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并成为产品经理的好朋友,甚至互相分享对消费者的洞察。

其实,我们刚刚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没有把自己放空。如果别人不提醒,你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空”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随身携带过往的认知和经验。

试想一下,假如你去见男朋友的父母,无论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你都要把自己的习惯放下。就算你原来在自己家里不洗碗,不给父母盛饭盛汤,吃完饭之后斜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父母还得把银耳羹送到你手里……如果带着这种“惯性”去他家,你会怎样?

我有一位朋友,他以前爱在大排档吃饭。每次吃完饭后,他嫌拿牙签麻烦,就“啪”地一下掰断一根筷子,直接用掰断的筷子剔牙。后来,他交往了一个“大家闺秀”女朋友。这一天,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去女朋友家吃饭。一开始,他和女朋友的爸妈聊得还算不错。吃完饭,他习惯性地,把筷子“啪”地掰断了。

当时,老两口都吓傻了,心想这孩子疯了。我那朋友手里拿着一根折断的筷子,心里只能默念“这筷子也太不禁掰了,怎么一掰就断了”。这就是生活中不被别人觉察的惯性。它总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8)

04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

我们要做的是顺应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9)

▲ 清代 石涛《山水册》之四(局部)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活中的惯性,那么通过七七四十九天,或者起码七七四十九分钟,甚至七分钟,把自己内在的习惯或者对某件事情的期待放下,你就会变成一个用心若镜(内心像明镜一样,客观地反映事物)的人,这就叫作“心斋”。

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去学习如何采访,希望自己显得很有存在感。然而,在做采访的时候,我总是隐隐地觉得嘉宾不是很开心。

后来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话,但采访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我那天也没有提前做关于嘉宾的功课,于是,我就把他仅仅当作一个人,而不是著名的导演。他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不在中途插话,用自己的眼神给予肯定,他说完之后我也不着急马上接话。

突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说完一段话之后,我隔一秒钟再回答。顿时,他有点慌张,仿佛在回想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为什么话说完之后主持人都没反应。为了显示自己很专业,能够用强大的知识和能量震慑我,他又说了好多干货。说到高兴的地方我就笑,再给他一个善意肯定的眼神,说到无聊的地方我就在心里面默默地等待。结果,那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次采访。

采访结束之后,这个导演站起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电视台的记者就是不一样,瞧瞧你们的采访技巧,明明我什么都不想说,却全都说出来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我慢半拍、不期待、不判别,让他产生强大的心理空虚感,觉得必须得说点干货,否则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每件东西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但是,当我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摄住自己的成见,拿捏住自己的惯性,放开对之前的预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应,这就是“虚而待物,唯道集虚”的道理。

这就是南老讲的“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完全返归内在了”。

我特意在这段话中间留下一段空白,让你观察我停下来之后,你的念头是怎么样被自己的惯性抛出去的。如果你觉察到,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觉察自己。

太安私塾的同学们在每一期毕业的时候,都会跟我说一句话:“梁老师,跟着你没学到什么,除了《庄子》《论语》,做人,撸串,喝酒以外——这都不算事,真正学到的一样东西就是开始觉察自己。”

为什么你可以觉察自己?觉察完之后又怎么样呢?之所以能够觉察自己,是因为你开始养成觉察的习惯;之所以觉察之后有价值,是因为你觉察之后发现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既然都不是事了,你就开始发现自己内在的空灵了。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10)

05

做人做事,

不要老想着去证明“我是谁”

庄子人生三个境界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11)

▲ 清代 石涛《山水册》之六 (局部)

《庄子·内篇》的前几篇,《逍遥游》讲的是人如何在内心突破自我局限的问题;《齐物论》讲的是世间万物如何相互咬合后共同形成统一场;《养生主》讲的是人如何在宇宙中游刃有余,并让自己的生命之火薪火相传的方式;而一到《人间世》就开始接地气了,讲的是人如何在世间不受伤害的秘诀。

颜回要去卫国做个不大不小的官,他的老师孔子担心像他这样能力品格都极其优秀的人会在世间受到折磨,于是对他谆谆教诲。

你看,庄子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提醒我们,一个觉得自己相当不错的人,要如何面对人心难测。

人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有原因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多于常人,甚至有人觉得自己其实很漂亮,只是没有PS照片或者整容而已。还有,每一位母亲都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是成功的,每一位父亲都觉得自己在外面为家庭打拼不容易……这些都是人心的惯性。

孔子希望颜回在去卫国的时候,要做好斋戒。身体的斋戒约等于辟谷,而“心斋”就是放空自己的心,不带某种成见(习惯),甚至不带自己隐隐的傲慢去证明什么。

说到此处,颜回说他心斋若干时间之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为什么颜回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他放空了。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你便秘很多天,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下子放空了,感觉从胃以下的部分都通畅了。这时,你有没有一种两眼放光、身轻如燕的感觉?

颜回放空的是“心”,就是自己的意识。当一个人没有怀揣着想要证明“我是谁”的念头时,自然而然就会用心若镜。无论多大的内存,不管多少G还是多少T,它的存量总会有限。唯独一面镜子可以将整个宇宙包容进来,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视为“用心若镜,不粘连”。

孔子看到颜回这样的状态之后,就开始给他讲更加具体的事情。作为一个在官场上游历多年,饱尝挫折的“老江湖”,他跟颜回说:“你进入卫国境内,不要因为想求得虚名而去感动卫国国君。卫君听从你的话时就说,不听时就不要说。不要因为说了什么话而留下把柄,给人可乘之机,可能有一些你的潜在竞争对手,会用你的话去跟卫君说:‘你瞧,这个颜回,他居然用为你好的名义在破坏卫国的根基。’千万不要让这种人有机可乘。”

对于“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这句话,南老曾说:“你还是受外界牵引的,这个‘名’字代表了外面的事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外物,都还能够牵引动你。”

孔子告诉颜回要到不得不说的时候再说话,这样就离大道不远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