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桥梁(搭桥梁种希望传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搭桥梁·种希望·传精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综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希望的桥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希望的桥梁(搭桥梁种希望传精神)

希望的桥梁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搭桥梁·种希望·传精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综述

新华社记者范思翔

在“地球村”的交流交往中搭建友谊和平的桥梁,促进民相亲、心相通;在青少年培养和公益慈善事业领域持续播撒希望的种子,力求“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在新时代谱写传承、弘扬宋庆龄崇高精神的新篇章……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近40年来,特别是七届理事会以来,这个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始终把握时代性主题,秉承“和平·统一·未来”宗旨,弘扬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坚定信念,在增进国际友好、促进两岸交流、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越扩越大的“朋友圈”

“我要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国人民点赞。”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时用手机拍摄下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的苏丹青年奥马尔感慨地说,“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向非洲朋友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连续承办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今年的第六届中非青年大联欢中,包括奥马尔在内来自44个非洲国家的45名在京青年留学生和青年代表通过参观走访的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近年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以推进民间友好、民生合作、民心相通为目标,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从文化交流、创业创新、体育赛事、国际抗疫合作等方面,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举办“丝路童心·筑梦未来”活动,近40个国家的数百名中外青少年欢聚一堂;

——组织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成员前往革命老区,与当地百姓交流互动,感受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

——深化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组派团队参加国际会议多角度宣介我国在儿童权利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成果……

5年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不断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先后组派73个团组出访28个国家,邀请95个国家的2600多名青少年来访,对外交往“朋友圈”越来越大。

在海峡两岸交流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厚植青少年“两岸一家亲”感情基础,举办“寻迹京杭运河” “我的民俗相册”等两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动,先后邀请800余名台湾大学生来大陆交流参访,近千人次线上“云”端相聚,深化两岸青少年情谊,铸牢“同根同脉”精神纽带。

越擦越亮的“金名片”

“参加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项目,让我对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作为今年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林浩曾加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开展环保和科技创新领域方面的实践。从那时起,他就许下投身祖国科研事业的愿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援助女师范生等扶贫助教工作,到如今“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等多个品牌项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紧扣时代发展,立足青少年儿童的需求,全方位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精品优质内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秉承宋庆龄“缔造未来”的理念,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连续4次举办“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主题演出活动,策划“未来讲堂”“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等公益活动,组织宋庆龄和平天使艺术团等出访开展文化交流,引导少年儿童始终将自身的成长成才紧密融入祖国事业发展进程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为有效发挥公益作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积极引导公益项目和资金向帮扶地区倾斜,聚焦当地教育、健康、文化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10+1”特色公益项目品牌。同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还引导高校受助学生,以实际行动完成“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实现爱心接力传递。

越传越广的理念精神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的宋庆龄故居,古朴清幽、环境典雅,宋庆龄生前在此工作生活了18年。

如今,这里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为进一步传承宋庆龄崇高精神,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严格按照标准对宋庆龄故居文物库进行改造,完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大一次古建修缮工程,并通过展览、讲座、研讨、出版等方式,在海内外构筑起了解宋庆龄生平事迹和宋庆龄精神品质的交流平台,弘扬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坚定信念。

据统计,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宋庆龄故居共接待参观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超400场。

与此同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结合时代特征,通过“时代小先生”“青少年志愿者青苗成长计划”等活动,进一步健全志愿者参与基金会公益交流活动、义务讲解等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努力打造青少年志愿服务育人特色。目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实名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30万个小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