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一些细节描绘,都非常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上层阶级的奢靡生活。那么,《红楼梦》中的人物,一天吃几顿饭呢?答案是两顿饭——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红楼梦》中的人物确实一天只吃早饭和晚饭没有“午饭”一说。硬要说“午饭”,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还是在后四十回中,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从未出现过“午饭”一词。

同时,清朝宫廷也是“两餐制”。 此外,清末皇帝起居饮食记录十分详细,可以证明“一日两餐”的确是宫廷习俗。那么,《红楼梦》所言最上层阶级“两餐制”是否反映出当时满清皇族宫廷生活的真实情况呢?

一、《红楼梦》和清宫廷“两餐”相似度

清末慈禧太后非常喜爱《红楼梦》一书,并对其大加赞赏,因为其能够准确反映王室生活。清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红楼梦》时,也说“红楼梦里的排场,犹如宫里排场的缩影”。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2)

1、奢华程度相似

  • 奢靡排场梦中人

在《红楼梦》中,一餐的标配是硬菜鸡鸭鱼肉,茄子都要肉煨,辅以干果调味,令刘姥姥吃了,死活不相信是茄子。各种好看好吃的什锦点心自不必说。主食必然用料奢华,御田碧粳米是标配。各种汤则是品相高雅,工序繁复,煮汤的工夫不亚于大型料理。每天光吃饭便要消耗大量银子。

并且,他们在吃饭上,非常铺张浪费一只鸭子只要“鸭信”也就是鸭舌头;刘姥姥见都没见过的“糟鹌鹑”,贾母只“撕一两点腿子来”,一只鹌鹑只吃腿上一点肉。探春和宝钗吃腻了鸡鸭鱼肉,便要柳嫂子炒一盘“枸杞芽”,枸杞芽虽然鲜美,却也并非罕贵,但两人为此大方地花了“一吊钱”。就连关系“不太亲”的黛玉,也可以天天喝冰糖燕窝粥,补补身子。这种饮食标准,可以说是远超平民想象,简直是太“魔幻”了。

即便在贾府入不敷出的时候,这种铺张浪费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黛玉提醒过宝玉,家里开销是收入的十倍,而宝玉却说“少不了你我的”。不仅是宝玉,大观园里的贵族们,仿佛都已经形成了惯性,都不肯降低奢华的饮食标准。其实,在贾府家道破败的时候,之前浪费那么多鸡鸭鱼肉,哪怕省下几只的钱,都能救活几口子的命。

  • “满汉全席”

清宫廷之中,一顿饭动辄百道菜,是所谓“满汉全席”。就算是咸丰帝这种“国库空虚”的时代,也得三十二道菜。即便皇帝吃不了,御膳房还是要做。据记载,慈禧太后一顿饭一般也就尝三四个菜,其他的菜都分给宫人,由领班的上级开始分了。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3)

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明确地记载了,他“一家六口人”,一个月却要消耗3910只鸡鸭,其中840只是给“五岁小孩”(溥仪自己)一个人吃的。当然,时年五岁的溥仪,怎么可能一天吃掉28只鸡鸭呢?即便分给宫人,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此处有一人不得不提,是一个号称“节俭”的皇帝,雍正。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一顿饭只是简单蔬菜、白饭而已,捡饭粒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雍正吃的饭可能便宜,但他用的餐具却十分昂贵。根据《活计档》,雍正设有“造办处”,象牙筷子,象牙汤匙不计其数,仅雍正五年一月十八日,便有“造象牙匙”(实为100个)这样的记载。

此外,了解古玩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雍正瓷碗是公认的稀世珍宝。原因在于,雍正对瓷碗要求严苛,同一批次生产的瓷碗,只留最好的那一个,其余全部打碎!这使得雍正瓷碗存世稀少,很多都是孤品。不过,为了造一个用来吃饭的碗,却要打碎上千个碗,这不是铺张浪费又是什么?!

2、用餐时间相似

《红楼梦》中,吃早饭的时间大约在9点左右,吃晚饭的时间在14点左右。第14回,秦可卿死后,王熙凤代理宁国府,规定:“卯正二刻(6点半)我来点卯,巳正(10点)吃早饭。”第18回,正月十五这天,太监说元妃未初(13点)用晚膳。晚饭是在黄昏之前,离天黑还有一大段时间。所以,《红楼梦》中晚饭是白天的日常活动之一,至迟也在黄昏吃。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4)

清宫廷记录中,乾隆二十六年《国朝宫史》中有“辰刻(8点左右)进膳”;“每日未刻(14点左右)进晚膳。”也就是说,皇帝真实的饮食时间和《红楼梦》中的描述高度相似。二者可以说是同一种习俗。这并不奇怪,因为据胡适考证,曹雪芹为汉军正白旗,其祖父曹寅曾任江宁织造,是“皇商”,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他家——二者当然是同时进餐。

3、用餐地点不相似

清朝宫廷用餐地点是基本固定的,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心情好了就去宠爱的后妃那里吃饭。皇帝一般是一个人在养心殿“用膳”,由几十个“专膳”宫人伺候。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为了防止皇帝被人下毒。

而在《红楼梦》中,吃饭地点则是不固定的,两府中并没有“餐厅”这一设置。书中经常出现一种“摆桌子”的场景,要吃饭了,就把某个屋的桌子摆好,然后才开始吃饭。吃完饭,桌子自然还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例如王熙凤就喜欢在炕上吃饭,这是因为,王熙凤操持荣国府,忙里偷闲,才有机会吃饭。因此她往往就在炕上架上小桌吃饭,为了省事儿。贾母吃饭地点则更加不固定,如果是和儿孙们一起拼桌,那么就是大桌;如果是自己吃,则可能是在炕上,并且炕桌位置是不固定的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5)

二、为什么要实行“两餐制”?

1、两餐制是传统习俗

两餐制由来已久,秦汉之前,中国一直是两餐制,早晚各一顿饭。两餐制和三餐制是长期并存的关系。两餐制其实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一种和战争相匹配的用餐习俗——这是因为,无论是进攻还是行军,都不可能把中午阳光最好的这段时间浪费掉。

而在清朝时期,汉人普遍是“三餐制”——农耕体系当中,夏季劳作非常关键,而夏季正午太热,不如吃饭维持体力,以便进行下午的劳动。而满人仍然是和战争体系相关的“两餐制”。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两餐”和“三餐”,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两个民族的区别之一。

2、政治需要

作为少数人的满族,无论在文化还是人数上都是劣势民族,随时都有被汉族同化的可能。在这种前提下,满清高层做出了维持民族独立性的决定——包括满汉不通婚,满语等等,“两餐制”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即便在后来的和平时期,满族贵族依然是一日两餐。这是一种政治需要,是为了使得满族和汉族区分开来。满族高层的这种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历史上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已经有不少先例。

3、两餐制的优点

有一种维护民族独立性的措施,满族特色大辫子,是必须强制推行才能执行的。这是因为,大辫子在农耕社会的和平时期,实在是不方便,如果汉人不留辫子,那么很快满族人就会发现辫子确实不方便,也就不留辫子了。进而就会逐渐丧失民族传统。也就是说“大辫子”这种没有优点的措施,只有靠国家强制力实施,才能维持下去。两餐制则不需要推广全国,也不需要国家强制力维持,就可以延续下去。这是因为两餐制本身是有优点的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6)

  • 助消化

两餐制的显著特点,就是两餐之间时间间隔较长,给人的肠胃更多时间以消化食物。这种作用,在穆斯林的“斋戒”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有些穆斯林在“斋月”之外的时间里,依然保持着斋戒,即日出之前吃早饭,黄昏后吃晚饭。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宗教要求,而是因为确实能够使得肠胃健康,从斋戒中受益了。

  • 减脂肪

两餐制由于晚饭较早,使得吃饭之后有充足的时间去运动消耗能量。因此也就减少了脂肪积累。现在我们知道,过度的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会使得人体容易生病。由高血脂引发血栓,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大隐患。而两餐制则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一点,在两餐制下,不可能出现“吃完晚饭就睡”这种情况,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改变体质。满清贵族虽然不知道这么多现代医学知识,但是他们从中受益了。

红楼梦是怎样逃过清朝文字狱的(透过红楼梦中的两餐制)(7)

三、总结

初读《红楼梦》之人,通常会疑惑于书中人为何一日两餐。其实,书中正确反映了当时满清贵族高层的饮食习惯,两府的“两餐制”与清皇室的“两餐制”高度相似,甚至慈禧、溥仪等人也认同书中8点左右吃早饭、14点左右吃晚饭的描写。《红楼梦》吃饭之奢华程度,与皇室动辄百道菜的奢华,也非常相似;《红楼梦》中吃饭的铺张浪费,与皇室也非常相似。“两餐制”的执行,对满清皇室来讲,是一种政治需要。此外,“两餐制”本身,对人体健康,也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参考文献: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我的前半生》

3、《<红楼梦>饮食文化探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