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

开学了,张新明小朋友和他的父亲为读书的事正展开一场有趣的对话。

“这样读书太麻烦!我才不去呢。”儿子说。“诶!那个时候读书就有这么麻烦。虽然如此麻烦,大多数人想读还没有机会呢!所以有机会的人都不愿浪费。如是你,你还必须去!还必须照着做。”他父亲张大刚说。

张新明小朋友和绝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好奇心特别强,凡事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晚饭后,父子俩在闲聊到读书的话题时,儿子问道:“爸爸,古时候的小朋友也像我们现在一样的去上学读书吗?"

“不是的哟!古时候小朋友去入学读书的规矩可多啦,想听吗?”父亲问。“好!哦,又可以听故事咯!”儿子高兴地跳起来了。

张大刚就给儿子讲了下面这些古代学童入学读书时的规矩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十分重视教育。学童入学是很有仪式感的,而且格外隆重。古代人将“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并称“人生四大礼仪”。“入学礼”共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

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学生们穿着正式长袍、黑缎子马褂和戴圆形黑缎帽站立,寓意表里一致,提醒做人的行为要正派。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这就是所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第二个环节是“行拜师礼”

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说,哪怕只给你当了一天老师,你也应该一生把他像父亲一样尊重。步入学堂后,先要行拜师礼。而在对老师行礼之前,学生要先对一位更重要的老师行礼,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学生拜,老师也同样跟着拜,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拜完了孔子,学生们再拜老师,只需“一跪三叩”就可。

行完大礼,学生要向老师赠送礼物,这个礼物被称为——“束脩”。什么是“束脩”呢?“束脩”最早就是咸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束脩”就不一定是咸肉了,也可以是丝绸等,再后来基本上就是指拜师费了。

束脩没有定额,只要礼数尽到,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即可。若家中实在穷没钱交,物也可代。据《学记》记载,古代寒门学子,入学若出不起银两,可用“茶”和“炭”代替。

在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到一个叫周进的人,被乡民们请去当私塾老师,收到了学童各家送来的学费。结果打开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有三分的,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钱。”

除了“束脩“,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奉上“六礼”,通常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学生的诚心实意。

第三个环节是“净心净手”

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4)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第四个环节是“朱砂开智”,又叫“开笔礼”

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5)

最后一步便是有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程序的开笔礼。朱砂开智是由先生用朱砂在学生们眉心处点上一颗红痣,“痣”与“智”谐音,寓意着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能一点就通。击鼓明志意在击鼓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描红开笔通常由先生指导学生写出人生第一个字,一般是“人”字,要求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儒家君子!

听完张大刚的一番介绍,父子俩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这一番对话。

不过,小朋友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还必须去。张大刚就给他说,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呀。

父子俩的对话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地思考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想入学读书?为什么在全社会都在倡导尊师重教的当下,优秀的学生还是不愿意报考师范学院?为什么已经入职学校的优秀年轻人要选择离职(最典型如深圳某著名中学)?

如果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太麻烦我不去)(6)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