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

(宋)魏了翁 撰 鸠山 译文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

颂扬高宗皇帝(赵构),是一代英明睿智的神武之君。高宗皇帝度知天意,自靖康大难刚一平定,深思皇位继承人没有确立(宋高宗亲生儿子早夭),于绍兴元年(1131)四月戊申,效仁宗皇帝至和故事。当面交待范宗尹等人,接到诏令后立即寻找皇位继承人;合适人选为太祖七世孙赵伯琮,收作养子,预定为诸君,即后来的孝宗皇帝。于是数下诏书,人主的意图是更加的直白。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2)

绍兴末年,高宗皇帝诏令御史中丞朱公(倬)知贡举。福建路莆田举人刘朔,在应试文章中论前汉博士贾谊,通晓国家行政休系,阐明国家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预先确立太子人选。此论得到朱公认可,被选拔为第一名。朱公平常为人促膝亲和,所选之人未尝不是经过他反复斟酌、再三考察得来,正是这样的方式成为了此后选人择贤的制度。朱公主持建王册封典礼后向高皇复命,君臣又谈论良久,人主再三称好,于是此后朱公得到高皇所知遇。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3)

待到建王更名(赵昚)辨正身份的时候,当时高皇身边主管甄别太子人选的实权人物为朱倬和陈康伯(谥文恭),高皇无论大小事情,必须首先咨询二位辅臣。况且像禅位这样的大事,毕竟他们二人全都熟悉。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二月,高宗皇帝自金陵(今南京)回銮,朱公则以年高七十或援引礼法,请求辞职归田。高皇御批不允许,朱公反复多次请辞,高皇无奈地对他说:“卿风采依旧,未见衰老,然而却毅然决然的提出要离去,是为何呢?”但高皇知道朱公主意已定而不再强留,于是在六月下诏,允许朱公以观文殿学士身份、提举(掌管)江州太平兴国宫。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4)

适逢孝宗皇帝升为太子,朝廷内外有对太子不利的谣传,真真假假使人疑信参半。谏议大夫与朱公之间旧有恩怨,而用未经查明又无事实依据的谣言来上疏直指朱公;孝宗皇帝知道朱公不可能有同异党相勾结的事。然而谏议大夫系风捕影地再次上疏朝廷,继而降朱公为资政殿学士。中书舍人早有预料到并说:“元良(太子)是天下之本,乃觊畴庸(是希望整合各方因素选贤而立),不知君臣之间未尝有异论也。授受(言谈)之意,屡行诏谕,谁不知之。”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5)

况且,朱公在册封典礼上曾经告诉孝宗皇帝事情起因:“臣随时随地的服侍在高皇身边,君臣之间经常因讨论国家政务而畅所欲言,假如有该说的话都不必等到临近劫难了才说出来。”朱公所表达的意思不过是说,正因为靖康事变的发生,导致传位太过仓促,有许多程序都没落实到位。如今情况不同以往,何不暂且慢慢的将选立储君的制度完善好呢?综合思考当下人情事理,同样也是出于热爱人君之美。高皇绝对没有以此事觉得大臣有忤逆的地方,而孝宗皇帝胸怀仁孝,对国家事业切实忠诚,也未曾至于急着赶着的想得到皇位,同样也就没有以此为疑的必要啊!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6)

朱公向高皇辞行那天,高皇向他表示说:“朝中所有不实言论与卿何干,朕希望去德寿宫养老,卿可以回去了,年底的时候再召卿来团聚。”第二年,孝宗听闻朱公已辞职回乡,便对辅臣说:“朱倬有性情脾气,为何就想到要辞职归田。”辅臣禀明孝宗,说此时朱公已离逝,孝宗皇帝连呼“可怜!可怜!”随后皇家依照前宰相丧葬规格给予礼仪安排,并下诏复原官职自通奉大夫、赠特进致仕;按朱公临终前上奏遗表内容,对其子孙抚恤多达十人。然而人们终于明白,两代人主果然沒将朱公当成忤逆不忠之人。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7)

待到淳熙初年,朱公之子朱端厚、朱端学,侍奉魏国太夫人(宋高宗的潘贤妃)、在行都建业(今南京)有六年,魏国太夫人离逝,二人去职为其守孝。朱端厚官自左藏东库,授將作监主簿,改太府寺簿。朱端学官自左藏南库,授大理寺主簿,这些都是出自孝宗皇帝的决定。三年孝期滿后,从新授朱端厚大理寺丞,授朱端学太府寺丞。到此为止,人们更加怀疑当年的传闻纯属谣言。

淳熙十四年(1187),朱公之孙朱著举进士(朱著后为吏部尚书兼侍读),放榜那天,孝宗皇帝回头对王淮、周必大二宰相说:“朱倬教育后代有方,以义方古训育才。”二相说:“大家又都知道孝皇恩待朱公家有二十六年,文书典册上未曾忘了记录。”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8)

了翁每每思考古时道德修养极高的圣贤,比如说会讲话的人令他人信服,不会讲话的人使人产生误解,全在言谈之间,所以古时圣贤对人说话很是恐惧,生怕自己失容失德。以范文富诸臣制定国策有功为例,人们在对其了解之后而不敢说不行。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王尧臣之子王同老,向朝廷进献先父遗稿,为父自陈请功;神宗皇帝没身不见,之后召文彦博求证其事迹,给予改赠太师、谥文忠之议,朝中大臣未曾有其它异论。,

又比如说,岐国公、文恭公王珪,被他人谎言陷害,指国家社稷为他赵姓一家所拥有而遭追贬散秩,要不是其子王仲修为父上诉冤屈,同样也将无法自白于天下。虽然是还有可作推诿的借口,说“出好自口,兴戎自口”。所以言之恳切,反而不以我为有德;不是明见明知的人,反而不敢与其争辨呀!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9)

高宗皇帝用超过三十年的时光,来决断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可见其用心良苦。而孝宗皇帝心悦诚服地继承前人之志,丝毫不以皇位而乐,凡朝廷内外都人所共知,难道还去计较快慢之间的那些破事吗?今如谏议大夫的说法,显然是意识浅薄地妄论圣德;朱公本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他是一无是处的庸人,为何又受到人主的体恤呢?而禅让皇位,历史以来交与接的双方都应是品德高尚的人,尤其是继承人、不可以不深究辨析啊!

朱公离逝四十年后,朱著官监左帑,了翁开始得以同他结交;每当谈及朱公,惊讶其生前冤屈既然真相大白,而铭文谥号却还未请于朝。又过二十年,了翁与朱著有机会同朝共事,才得知更名“文靖”。朱著曾告诉了翁说:“先文靖(即朱倬)去逝已有六十年,前监察御使任文荐为其撰有行状,但却厄于火灾;前国子监丞王普,曾铭记其年鉴,但他未记录先文靖的言行往事。大略事迹曾经有传,何不帮我为先文靖撰志作铭呢!”了翁自然不敢推辞。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0)

朱公字汉章,朱氏出自曹姓,颛顼帝之后,曰(曹)陆终。陆终之子曰安,(曹)安之裔孙曰侠(即曹侠,邾国首任国君),周武王将其封于邾国(今山东邹城,此后以国为姓),传至(邾)仪父已有十二世了。此后八世被楚国所灭,子孙失去封邑,改朱为姓,世代居住在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传至汉代大司马长史朱诩,生大司空朱浮;朱浮生下邳郡太守朱永,朱永的九世孙是吏部尚书朱尚。朱尚生司徒朱质,朱质名下有二子,是朱禹和朱卓。朱禹遭遇党争之难,而其子孙则迁往丹阳避险。(这是江苏镇江丹阳朱氏一脉的起源)。

朱卓的后人为唐朝宰相朱敬则,唐朝末年,朱公的七世祖为躲避战乱,首先成为入闽始祖,世居福建闽县(今福州),从此以后,与江苏丹阳朱氏成为一脉两支。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1)

朱公的曾祖考朱翼,累赠至太师,封卫国公。祖考朱敏修,系大宋朝奉郎、广东路提举常平,赠少师。父考朱庭佐,从政郎、太学博士,累赠太子太保;娶妻黄氏,赠吴国夫人,系已故宣奉大夫黄积之女,生养四子。

朱公是嫡出长子,长得异常俊秀,曾祖妣周国夫人此时大病中,急切叫人抱来观看,并抚爱着说:“是必会兴我朱家门庭,只恨我来不及看到了。”少年时期诵书阅读日超万言,少师(朱倬祖父)极尽疼爱, 日常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朱氏乃世家大族,周易学术世代相传,朱公尤其至达精髓;尚未成年,就以乡举进京补为太学内舍生。之后回乡为吳国夫人(娘亲)丁优守孝,除服后又居太保(父亲)之丧,数年间痛丧二老,朱公已是神形俱疲。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2)

宣和三年(1121),恢复乡举法,朱公接受挑选,登宣和五年进士第,调常州宜兴县主簿。金军大举南下入侵常州,痛遭洗劫的居民力求开垦土地,朱公无偿为其准备船只,负担饮食,因此让更多人得以生存。不久,有乡民告诉郡守称其遭受水灾,郡守委托朱公调查核实。朱公给予受灾乡民免田租到九分,几乎相当于全免,郡守一怒之下竟要将他治罪。朱公为乡民据理力争,郡守才知事实原委,确信朱公正直坚定,于是叫属将张浚(忠献公)向朝廷举荐朱公。

高宗即位,召朱公入朝询问,授广东路茶盐司干办官;再次受到举荐改授福建、广西经费财用所属检官。新任宣谕使明橐到达广南东(广东),当地官民忌惮他的声望,唯独朱公让人心安。明橐了解后要举荐朱公,朱公很是诧异;明橐说:“宜兴寇至,脱民于死者,非公乎?民至今思之。”随后表之于朝,高皇此时正以金人扶植的傀儡刘豫为忧,因此赐朱公对策;朱公分柝并坦言刘豫必败,高皇大喜,诏令改为京官。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3)

朱公对时局的看法与权相秦桧有抵触,继而愤然离去任越州教授。参知政事张守(字子固)统帅浙东军政,又向圣上表奏,授绍兴诸王宫教授。秦桧憎恨那些讨论向北用兵的人,朱公论应尽快掩埋那些暴露野外的战死者尸骨,又与秦桧不和。边疆有警,浙东制置使梁汝嘉以朱公有着周详练达的个性为由,上表收纳其为属下参谋。有次捕获群寇,梁制置嘱咐朱公与吕稽中共同审问核实,朱公单独审问二人,见其惊恐过度,之后释放不问。回报说:“吾大父(祖父)尉崇安(今武夷山市),日有获寇二百人,坐死罪者七十余。大父谓此饥民剽食耳,不可尽以三尺绳之也,悉缓其罪,而不以徼赏。今吾其无愧大父乎?”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4)

谋职期满,为避秦桧陷害而回归故里,领祭祀官俸禄十余年。朱家藏书数万卷,都是朱公亲自校订。授通判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有四年,建宁土寇阿魏,聚众数千为害一方;建宁官军无用,刚一接触就逃。朱公以有功者必赏,将阿魏擒获,建宁一境仰仗朱公保境安民。

差知惠州,辞别高皇那天,朱公言及曾说刘豫必败之事;高皇说:“记得、记得,卿久淹何所。”朱公说:“厄于秦桧。”高皇惊异不安地抚慰说:“此去惠阳,朝廷则远,赖卿抚百姓如朕亲抚之。”然后目送朱公离去。

才过一日,高皇忽问大臣说:“前日之对,谁为荐之。”大臣说:“守臣陛辞常典也。”高皇令赶紧召对,国府官员中有不认识朱公的人急忙说:“已经出发去上任的路上了。”随即授予国子监丞,朱公闻命返回朝廷。此后长久过着舒适的日子,无所事事地经过了八个月;以职责所在,轮流上殿奏陈国事,朱公建言请圣上勤恤民众的疾苦。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5)

沒多久,授提举浙西路常平。有几位大臣对高皇意图茫然不知所从,是因忽然间特别下令,从今往后,由内廷派往外廷的提举官,须上殿叩辞人主,这大概就是为朱公专门安排的。朱公首先回答高皇询问,圣上说:“近来朝廷内重外轻,今卿以朕亲擢之人,出为部使,人皆知内外之任也。人不知卿,唯朕独知卿。乃除右正言,二十七年秋也;二十九年春二月进侍御使,秋八月差国子监发解所监试官,冬十二月进中丞......。”

朱公自从升为台谏,高皇对其乎以厚望,而自身越是小心谨慎。朱公经常说:“人主任我以耳目,托我以心腹,非报怨任气之地,必须上答天心,不为子孙植荆棘也。”朱公每当上疏前,必先早起上香向天祷告,就如同上帝在他眼前赫然而至。此时朝堂之上的议论最怕谈及边备之事,朱公竭尽全力陈述,语言审慎又气定神闲,虽然引发众人大怒,但仍然临难不慑。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6)

朱公他久在言路,就荐人论事、开仓放粮、劳役税赋、打击私盐、军籍摊派、以及禁州县预征民赋等出现的诸多问题,阐明其尤如沉疴至极。凡是以兴利除弊、以绝后患的数十条改革措施发布,如火烧野草,让恶俗不再传习。

朱公的经学醇厚精深,为高皇侍讲经筵,多数得到他人赞誉叫好。自从甄别太子人选的事結束后,回还参知政事岗位,于第二年官拜尚书右仆射。朱公的告请免去之词说:“能使圣上一语醒悟,其原因在于圣上将臣下看着左右手而宽容大度,臣以此引以为荣。”仅有月余,高皇诏令朱公提举三朝国史、详定一司敕令所,于明堂殿加封朱公为开国公。

金酋完颜亮窥视江南,朱公上陈战、备、应三条策略;而且说“兵应者胜、兵贪者败”。圣上说:“卿所言三策甚当,朕书于坐右,朝夕思之。”此时敌势逐渐紧迫,朱公又上陈对付金人须知三事:“上焉(策)者,为耕筑计;中焉者,为守备计;下则妄意绝江。然而臣谓多从下策,可无患焉。”并且情形都如朱公所预料的样,朝廷对忠定公史浩、忠简公张公裕、忠肃公虞允文、忠肃公刘珙诸臣的选拔任用,朱公都尽心尽力地参与其中。而王鲁公、陈福公、以及王之望、芮晔等人,同样也是朱公鼎力所荐。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7)

有人建议,宣布地方编入户籍的百姓,参与协助禁军作战,朱公尽力阻止,只为不让军人裹挟百姓。有希望通过贿赂得到晋升的人,朱公对其言:“此官位是朝廷的名器,怎能容得下你作为买卖人情来使用。”

无论是随驾亲征,还是忧边思职,朱公焦虑的程度已到废寝忘食。多年操劳的结果,是得了鼻衄之症。圣上命太医调和药物以作赏赐,并诏令枢密院副使黄祖舜前往慰问,而朱公此时去意已定,绝无挽回的余地了。

朱公事奉双亲、是发自内心的孝敬,凡遇族人乡党、均以实诚厚待,未曾言及他人过错;家庭中除正室外,并无纳妾之养。每当谈到饮食着装时必说:“我父母一生恭俭积德,为后世子孙树立榜样。而我德行不足,怎敢奢侈享受啊!”兄弟姊妹共有八人,不管是迎娶出嫁、还是衣食零用,都来自长兄的给予。朱公最大的嗜好,莫过于爱好书籍,遍访古今图书典籍,不忘阅读书中真知灼见。而天文历法之学是朱公的强项,更是费心地钻研探究。

朱公神道碑(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18)

朱公原配刘氏,婚后仅两月而亡,赠相国夫人。继配李氏,右宣教郎李陔之女,生膺九,封(?)国夫人,年七十八寿,二子即端厚和端学。朱端厚终于中散大夫、知汀州(福建长汀),赠中大夫。朱端学终于中奉大夫、直秘阁,三次为郡守,四次为使节,赠光禄大夫。

朱公有女四人。长女婚配刘浚,次女婚配张(?),次女婚配李踌,次女婚配陈宋衡。孙男二人,即朱曾和朱著。孙女二人。

朱公薨于隆兴元年六月甲戍,葬于隆兴二年五月辛卯,墓在怀安县(福州仓山区建新镇)山乡飞山之原,铭曰:

维文靖公 器远识冲 励相中兴 而闷其能

敬保元子 而泯其功 彼不我知 谓我觊庸

赫赫两宫 照知臣忠 有子有孙 简在帝衷

明明上天 亦临尔躬 有孙有曾 式亢厥宗

观湜知渭 观火知风 我铭有征 不私于公

译者敬告:本译文欢迎读者评论点赞,分享或转发,点关注可看更多译文。拒绝抄袭或用作其它文案。创作不易,转载须注明出处。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并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