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德国是盟国,是法西斯轴心集团中的两个主要国家。但日本的实力不如德国,难以在远东单独与反法西斯盟国抗衡,它力图借助德国的力量来达到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目的。

因此,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外政策的基石是与德国结盟,以便互相配合,采取协调行动。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德两国却始终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1)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牵制,使日本不能自由行动,导致日本对德关系经常处于被动、消极状态。换言之,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日本深陷于持久战的泥潭不能自拔,无法跟上德国的战争步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与德国的配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步伐,加速了法西斯集团的崩溃。

1、日本与德国结盟的背景

1937年,日本法西斯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相继攻占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日本的战争行径,不仅是要灭亡中国,而且是它实施北进进攻苏联、南进进攻美英的世界战略,夺取亚太地区霸权的重要步骤。

为了把中国变成它实施北进、南进战略的基地,日本在中日全面战争初期,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妄图在短时间内一举灭亡中国。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方针,迫使日本渐次增兵,将陆军主力相继投入了中国战场。到1938年10月,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陆军兵力达32个师团(含关东军8个师团),占陆军总数的94%,国内仅剩下1个师团,可以说是倾巢而出。

此后,中国战场转入战略相持,中日战争长期化的局面形成。日本终于陷入持久战的困境,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这种局面使日本当局焦虑不安,因为只要存在中国抗日战场,日本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会出现两线作战。

于是,中国抗战便成为日本实施世界战略的最大后顾之忧,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成了日本国策的中心。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它在国际上更加孤立。日本政府敏锐地感到,苏联和英、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能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

为此,要利用外交手段改善国际地位,促进中国问题的解决。日本企图通过日德结盟,在欧亚两洲威胁、牵制苏、美、英等国,迫使苏、美、英减少或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达到孤立中国、使中国屈服的目的。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2)

同时,由于苏联在道义和物质上对中国援助最多,因而,日本将外交重点放在遏制苏联方面。出于以上考虑,中日全面战争初期,日本外交的基本目标是:与德国建立以苏联为对象的同盟关系。于是,日本便展开了积极的对德外交。

中日全面战争之初,德国是支持中国的,这使日本感到难堪。

1937年8月,日本将侵华战争由华北扩大至上海后,估计中日战争将不断扩大,并可能旷日持久。因此不得不寻求对策,以加强在华的战略地位。

日本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谋求在日德意防共协定的基础上缔结三国军事同盟,意在牵制苏联可能会采取的军事行动和英国的援华活动,并阻止德国继续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等,以“孤立中国,从而促进事变的早日解决”。

德国则希望日本在东方威胁英、法,牵制苏联,以有利于侵吞奥、捷,战胜英、法。德国在中日战争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估计,中日战争将长期化,从而会牵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战略力量,认为即使日本获得军事成功,占据华北,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将来仍无法避免对中、苏两面作战的处境,日本作为盟友的意义大为降低。

因此,德国积极斡旋中日战争,希望日本早日从中日战争中脱身,德、意、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发动世界战争,以便共同建立法西斯的世界新秩序。

2、日本与德国结盟的方案

1937年12月,日本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德国对中日战局重新做了判断,认为日本将赢得这场战争,为此,需要改变对中日战争的中立政策。

1938年初,德国开始在欧洲扩张,矛头直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它担心引起英国干预,需要日本在远东牵制英国,于是转而采取敌视中国、支持日本的态度。1938年2月,德国改变对日外交政策,宣布禁止向中国输出武器,召回在华军事顾问团。此时,德国还准备向日本提议缔结军事同盟。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3)

德国对日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换,为日本谋求与德国结盟提供了前提。这对希望牵制住苏联、英国,集中国力尽快解决中国事变的日本来说,不啻是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于是,日本积极筹划与德国缔结新的同盟,在所谓“内阁改造”中,延揽了一批主张北进攻苏的强硬反苏分子。

然而,日德两国侵略目标的一致并不能表明在战略上也是一致的。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日德两国各有各的如意算盘。日本的结盟方针是围绕东亚霸主这个总目标展开的。日本认为,苏联是当前日本称霸东亚的最大威胁,而英国的抵制也是日本实现称霸的一个障碍。因此,日本决定与德国缔结同盟,其主要以苏联为对象,并能起到牵制英国的作用。

日本提出与德同盟草案为:

第一方案,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开战时,另一方要提供尽可能的援助,与苏联发生纠纷,或受到其威胁时亦相同;

第二方案,缔约一方与苏联开战时,另一方立即对苏开战,与苏联发生纠纷,或受到其威胁时,相互间要提供尽可能的援助。另外,缔约国一方与苏联以外第三国发生战争或纠纷及受到其威胁时,另一方要保持善意的态度,对意大利,则拟签订合作协定,规定协定一方与德国以外的第三国交战时,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并努力防止其他列强参战。这就明确了利用意大利牵制英、法的方针。

德国提出缔结同盟的用意则在于对已实现欧洲霸主的战争计划有利。

因此,德国不赞成日本与德、意分别缔约,对日本的提议也不感兴趣。这是由于德国的既定方针是首先击败英、法,继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正图谋吞并捷克,这将会引起与英、法的对抗,为此,极希望日本在远东牵制英国,因而不同意缔结只限于以苏联为对象的同盟,而要求将同盟的对象扩大到英、法两国。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4)

1938年8月初,德国正式向日本提出日德意三国同盟条款:

(一)缔约一方与缔约国以外的第三国发生外交困难时,各缔约国要立即就应采取的协同动作进行协议;

(二)缔约一方受到缔约国以外的第三国威胁时,为排除这种威胁,其他缔约国有提供一切政治及外交支援的义务;

(三)缔约一方受到缔约国以外第三国的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对此有给予武力援助的义务。

3、日本与德国结盟的苏联因素

这就与日本利用德国牵制苏联,集中国力解决中国事变的战略方针发生了严重分歧。

若与德国缔结这种军事同盟,日本将在从事侵华战争的同时公开与英、法、美为敌,并很快卷入对英、法的战争,并以部分军事力量牵制苏联,这是日本的国力所无法承受的。这使日本当局十分为难。

这时,日军深陷于中国战场,无法同时展开北进、南进战略,它力图将北进放在第一位,将主要矛头指向苏联,以此缓和与英、美等国的关系,有利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但陆军鉴于中日战争长期化的形势,强烈要求向德国让步,尽快与德国结盟,以改善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被动处境。

以各种手段征服中国,击败远东苏军解决“北方问题”,是日本东亚总战略中的两项主要内容。日本明知德国的结盟方针难以有重大更改,但内阁五相会议仍于8月26日决定就三国同盟条约问题迅速与德国谈判。

正当日本大本营在下令进行武汉作战前夕,七八月间,在中苏边境出现了张鼓峰事件,苏军出动数倍于日军的兵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客观上起到了对日本的牵制作用,使日本深感在中国事变结束之前,无法北进消除苏联的威胁。日本陆军省和大本营更是认为必须分出相当的陆军兵力防备苏联,并预计日军攻占汉口后对华所能使用的兵力将达到极限,而“蒋政权在英、苏的支持下仍可继续抵抗”。

因此提醒军内外:“设想以攻占汉口结束中国事变为时过早。”

除苏联的因素外,英、美也是妨碍日本称霸东亚的障碍。中日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与日本发生激烈对抗,因此在抑日援华的问题上互相推诿。

英、美等国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远东霸权战略是严重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将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激化发展为战争。尽管日本这一时期的对苏政策较之对英、美政策在一般情况下是以“对苏先决”为原则,但并不排除在某种条件下“对英先决”,即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驱逐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夺取其远东殖民地。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5)

因此,日本在其总战略上并不反对将英、法、美作为军事同盟的对象,只是目前不宜将苏、英、美同时作为对象国,而希望能先苏后英。

另一方面,日本又看到,若不首先解决或大致解决中国事变,北进及南进均将成为空谈,因此,与德意的军事同盟应分轻重缓急。这时,日本正在向中国发动大规模战略攻势,最担心陆军主力推进至中国的纵深地带后被中国军队牢牢钳制住时,苏联在其后方发动攻势,也担心英、美等国加强援华并对日制裁,时间一长,战争力量将此消彼长,结果将无法赢得对华战争。

于是决定先与德、意订立对苏军事同盟,以牵制住苏联,保证对华作战时期的后方安全,并在这个军事同盟中规定根据情况,用以牵制英、法、美三国,并促使其“改变亲蒋援华政策,以迅速解决事变”。

另一方面,日本又看到,若不首先解决或大致解决中国事变,北进及南进均将成为空谈,因此,与德意的军事同盟应分轻重缓急。

这时,日本正在向中国发动大规模战略攻势,最担心陆军主力推进至中国的纵深地带后被中国军队牢牢钳制住时,苏联在其后方发动攻势,也担心英、美等国加强援华并对日制裁,时间一长,战争力量将此消彼长,结果将无法赢得对华战争。

于是决定先与德、意订立对苏军事同盟,以牵制住苏联,保证对华作战时期的后方安全,并在这个军事同盟中规定根据情况,用以牵制英、法、美三国,并促使其“改变亲蒋援华政策,以迅速解决事变”。

4、德日结盟的失败

在日本左右为难之时,恰好德国提出缔结军事同盟,尽管行文的缔约草案与日本的缔盟方针存在重大分歧,日本仍决定尽可能争取以些许让步与德国结成同盟,以借助德国的力量牵制苏联,尽快解决中国事变,并在解决中国事变后,选择有利时机与德国合力攻苏,夺取苏联远东地区及外蒙,控制整个东亚大陆,之后,再伺机南进驱逐英、法等国。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6)

尽管与德国的交涉碰壁,但日本坚持只以苏联为攻守目标,对英、法、美则要根据情况再议攻守的缔约方针,还希望能诱使德、意选择发动欧洲大战的时机符合日本需要的意图。日本估计,解决中国事变还需要两年时间,在这一时期内,只有德国紧紧地牵制住苏联,日本才能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对华战争。

若德意与英法的大战过早爆发,苏联则压力缓解,在远东自由行动的可能性将随之增大,并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援助,以消耗日本的战争力量。同时,日本将被迫增加对苏战备的兵力,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华作战的兵力,也就难以在近期内结束中日战争。

如果中日战争不能解决,那么,与德意相呼应,夺取英、法等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的南进战略也将随之流产。因此,日本大本营早就建议要争取德、意的谅解,至少在2~3年内极力避免与英、法开战。

此时,日本不赞成德国针对轴心国以外所有国家的缔约方针,不但是害怕陆军主力深陷中日战争之时又卷入欧洲大战,而且更担心德意过早对英法开战,使日本的东亚战略愈益陷于极度被动之中。

此时,德国已通过慕尼黑协定吞并了捷克苏台德区,准备进一步向英、法施加压力,全面肢解捷克。因此,德国不体谅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困境,坚持要订立包括以英、法为对象的同盟。德国基于自身重建欧洲秩序的需要,认为先击败英、法后再进攻苏联为有利,因此,反对日本的缔约方针。希特勒见日本在交涉中踌躇不前,断言只要中日战争不结束,日本就无法保证提供有效的援助。

但他又同意日方的判断,估计中日战争在一两年后会结束,因此,从本意讲,仍希望能与日本缔约,将日本纳入德国的战略轨道。1939年3月15日,德国肢解了捷克,又将矛头指向了波兰。德国的得寸进尺,激化了同英法的矛盾。于是,德国要求迅速与日本结盟,共同对付英、法。

为促使日本下决心,德国于4月警告日本:“如果德日间的条约谈判过于久延不决,德国可能必须以某种方式去接近苏联。”

德国这时已决定进攻波兰,估计届时对英、法的战争难以避免,因此希望日本加盟对抗英、法,牵制苏、美。而日本的新建议只是增加了解决中国问题后即可随时参战的暗示,与德意的缔盟要求分歧甚大,因此再次遭到德国的拒绝。然而,德国没有耐心与日本讨价还价。5月7日,德国与意大利缔结了友好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7)

德国的行动对日本是一个重大冲击。与德谈判毫无进展,而美、英又开始加强抑日援华措施,均使日本焦躁不安。日本陆海军认为不作一些让步,与德谈判将归于失败,其后果是日本在国际上愈益孤立,战略处境愈益恶化。

8月23日德国在入侵波兰前夕,突然同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推翻了日本对德外交前提——缔结以苏联为对象的军事同盟,这对日本当局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8月25日,日本政府下令停止与德国结盟的交涉,宣告了这一时期日本对德外交的失败。

5、日本再次结盟的冲动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引起世界形势剧变,世界大国的注意力均转向欧洲,英、法与德国对峙,无暇顾及远东,为日本南进提供了良机。但日本陆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海军尚未做好南进准备,只好眼睁睁地错失良机。面对欧洲发生的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日本阿部信行内阁束手无策。

尽管日本国策的重点在中国,但面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日本军政当局一筹莫展。日本陆军深知,结束中日战争只有两条路:或是以大规模攻势占领重庆、成都,或是从中国撤军。走前一条路“缺乏余力”,走后一条路又为内外形势所不允许。

即是说,日本既不能短时间内灭亡中国,又不能从中国撤退,因为从中国撤退就意味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如果从中国撤军,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日本国内形势都不允许。既然日本不能以本身的力量解决中国问题,便只能借助外交手段来创造解决中国问题的国际条件了。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8)

1940年5一6月,德国闪击西欧,击败英、法军队,迫使法国投降。欧洲战局的突变,对日本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戏剧性胜利,大大提高了它在日本的影响力,使日本感到只有依靠德国,借助德国的胜利,才能达到称霸亚太地区的目的。

同时,英、法的惨败,导致英、法等国在东南亚地区防务空虚,为日本南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促使日本重新燃起了与德国结盟的希望,而英、法在欧洲的失败,又促使日本掀起了南进的战争狂热,它推动着日本国策的天平迅速向南进倾斜。

6、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达成

9月9日,日本外相松冈同德国特使斯塔玛举行会谈。由于双方都有着强烈的结盟欲望,会谈进展很快。在谈判中,德国极力怂恿日本用一切手段牵制美国,阻止美国参战,要求“当三国中的一国受到未参与现在欧洲战争或日中战争的一国攻击时,三国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及军事的方法相互援助”。

这就意味着当德美开战时,日本有自动参战义务。对此,日本当局中一部分人深以为虑,他们认为,日本虽同意以美国为同盟的对象国,但不愿被德国牵着鼻子走,不能一切服从德国的战略需要。尤其是海军承担着对美作战的主要任务,顾虑更多。

海军认为,日本既未做好对美作战准备,又无对美作战取胜的把握,因而,极力主张日本不能自动参战,而是否参战应由日本自主决定。但如果提出这种条件,德国肯定不能接受,又会影响日德谈判的成功。于是,日本当局又进行紧急磋商。

与海军相反,日本内阁和陆军对与德意结盟持积极态度。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陆军和内阁被中国战场拖得精疲力竭,都深感中国战场的抗战对日本世界战略具有巨大的牵制力,深知在短时期内从中国脱身是没有希望了,他们对在短期内结束中日战争感到绝望了,便把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南进,即扩大战争,通过大规模的南进作战,打败美、英,再利用南进的胜利迫使中国屈服。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9)

9月19日,日本御前会议对三国同盟方案进行最后的审议,仍有一些人忧心忡忡。

军令部总长伏见宫担心由此会使日本同美、英贸易关系恶化,进而引起日美长期战争,而日本已因中国事变国力消耗,怎能对付美国呢?

枢密院议长原嘉道也指出,如果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美国会对日本进一步施加压力,竭力援助中国,进一步妨碍日本对华战争。

尽管有这些担心,但日本要称霸亚太地区,也只能依赖德国。所以,原嘉道无可奈何地说到,鉴于目前中国事变的进行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得已而与德意结盟,将来会出现更多的困难,如美国的禁运等也不容乐观,日美冲突的结局是难以避免的。

会议最后通过了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9月27日,《日本国、德国及意大利三国条约》在柏林签字,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正式成立。

条约规定:

“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及意大利在欧洲新秩序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德国及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新秩序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当三个缔约国中任何一国受到没有参加欧洲战争及中日战争的国家攻击时,三国可以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及军事的所有方式相互援助。”

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签订,标志着东西方法西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在欧亚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新秩序,而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即轴心国同盟,也预示着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必将进一步扩大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为了能借助德意的力量迅速结束中日战争,进而推动南进战略的实施。

从1938年至1940年,日本与德意的结盟谈判走走停停,历时两年之久才走到了一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受到中国抗日战场的制约。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二战时德意日结盟为何如此坎坷)(10)

日德结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出于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即是说,为了解决中国问题,日本仓促与德意结盟,导致过早地走上与美国战争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注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败的命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