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

作者:王河北

在祖国的北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有一个不大的屯子。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家乡——山东禹城辛寨镇王家坊村的部分村民,为了谋求幸福生活,摆脱饥饿贫困,毅然踏上了先祖们曾经辈辈走过的路——

“闯关东”!

在东北依兰县的一个小居住点,陆续迁移到这里的多数是我的老家王家坊村人,因此,这里渐渐地被人们称之为东北的“小王家坊村”。

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1)

村落(图文无关,下同)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里叙述的“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所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

当时我的家乡和全国各地一样,正经受着后来《历史》书上记录的“三年自然灾害”的一幕幕真实情景。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浮夸风政策的失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一度走到崩溃边缘。疾病、饥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生产储存的粮食远远不够人们的食用,饥不择食,榆树叶、槐树叶、榆树皮,以及各种野菜替代了主粮,部分村出现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极不正常的现象。

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2)

饿的人扒树皮吃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村因饥饿、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2人,出生仅6人。为寻找活路,部分村民开始悄悄地合计着要去“闯关东”!

我的街坊王希常爷爷家有一位四伯父叫王成芝(后在部队改名叫王顺才),早年参加了解放军,是原四野的一名营级干部,还是一位战斗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他随林彪、罗荣桓四野部队深入东北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夺取四平、锦州、长春,占领平津,横渡长江、南下福建、解放海南岛。大小战役经历了上百次。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50年奉命参加抗美援朝,阻击美军,后身负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被安置到依兰县粮食局,在三道杠粮库任党委书记。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背靠大树好乘凉”,他自然也就成了王家坊村兄弟爷们儿的“依靠”!人们像约定俗成了一般,纷纷私下里去东北投奔他。

先是他的“亲门儿近支”王希久一家,率先给乡亲们打了前站。不长时间就传回话来,说东北那边生活条件还真不错,土地肥沃,庄稼收成好,比老家要强,最起码能让人们吃上顿饱饭!

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3)

填饱肚子

有几户庄乡爷们儿听到这话以后,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盘算着向东北那边迁移。

有的人家先派人去探了探路,看着那地方不错,就回来接走了全家。还有几户人家毫不犹豫地举家迁移。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与王成芝支分比较近迁移的有:王希同一家,王希武全家、王洪河全家、王德芝全家、王希荣全家、王宪忠全家、王希广一人;庄乡爷们儿有:王洪业全家、王其跃全家、王其良带着儿子王付增、邹中杰全家,邹中英全家、邹正祥、邹正顺弟兄俩、冯兴久一家、王希根一家、张德生一家等。

另外一同迁移的还有亲戚大杨村胡丙礼一家、韩高村丁克忠一家,谭庄谭付堂一家,田家楼田如友一家。

当时,男女老幼近百口人,带上行囊,挤上了开往东北的老闷罐车。据说乡亲们个个满含泪水,一路走一路哭,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家乡故土。

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4)

离乡

王成芝是老革命,政治觉悟高,心眼好,人缘好,性格和蔼,又乐于助人。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出身的转业干部,一看来了这么多老乡,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王成芝不辞辛苦,为把乡亲们安顿下来,两肋插刀,跑上跑下,跑前跑后,替大家伙儿出主意,想办法,找房子,找工作。

正赶上当时东北各单位也亟需要人。于是,王成芝就根据这些人的爱好、特长、性格、体力等情况,把他们安置到一个屯子里居住,以便让大家伙儿彼此有个照应。

因为到关东的多数人是王家坊村人,时间一长,居住地就被当地人送了一个绰号叫“小王家坊”。王成芝还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将这些人有文化的给推荐安排个体面的活,没文化的就安排到农场里去干些粗活,大多数人都仍靠种地为生。就这样,去的人总算都有了个归宿,都能吃碗饱饭。

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5)

耕作

有道是“人挪活,树挪死”。在安置点落户以后,这些王家坊村的村民,虽身在异域他乡,但大家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硬是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站稳了脚跟。大家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生活依靠,家家修建了房屋,培养孩子读书,安置孩子工作,给孩子娶媳妇,家家户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小日子过得比在老家王家坊村时要强得多!

斗转星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闯关东”的“小王家坊村人”不仅把自己的身心留在了东北,把根扎在了东北,更把关内王家坊村人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勤劳朴实、憨厚忠诚的优秀品德,带到了东北,并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国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高铁、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东北“小王家坊村 ”与老家王家坊村亲人们接触互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两地的距离,原来坐火车要用上五天多时间才能到达,现在坐飞机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平安抵达。

每逢假期、休班日,“小王家坊村”的人们也经常回山东禹城老家来探亲。老家的人们也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去东北“小王家坊村”看望亲人,观光旅游。赶上老家里有婚丧大事,这些在外的游子有时候一年几乎要往返三四趟,双方见面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增多,两地亲人互诉离别之苦,畅谈这些年的辛酸经历及改革发展变化,其乐融融,感慨万千。平时上班或农忙时节,两地亲人更多的是通过拨打电话、手机等通讯设施,微信聊天、视频聊天,进一步加深着了解,增进着感情,互相倾诉着衷肠。亲人们感恩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珍惜今天幸福美好富足的新生活,坚守着初心,更加坚定着建设好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念。

山东人第一次闯关东(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禹城人)(6)

手机聊天

“两地一家亲!”虽然分居两地,关内关外相隔数千里,但关外的“小王家坊村”与山东禹城的王家坊村,根根相连,一脉相承。人们骨子里永远流淌着祖先相同的血,永远扎着先辈的根。大家从感情上、地域上、心理上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距离的遥远,仍感觉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分割的整体,也永远有着讲不完的酸甜苦辣故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