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

古人在浪漫的诗词和作品中,

曾无数次期待与赞美“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好似一眼万年,值得一个人用一生去等待和期许。

但作为摩登的现代人,

一生或许是一个能说出口但很难做到的一个词,

所以不好意思,我们只相信科学!

那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见钟情到底是什么?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1)

一、一见钟情的“一见”是多久?

当你喜欢上一个人时,你的大脑会发生一场激烈的化学反应,

大脑会迅速地制造额外的多巴胺,

整个人极度兴奋,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2)

而一见钟情发生在你身上时,

就在第一次见面那一个转瞬即逝的工夫里,

你瞬间发现对方最关键的两个特点:“他好帅”和“这人很可靠”

同时,你的大脑会发生上述的化学反应。

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性吸引力和信任感。

那这个转瞬即逝的工夫是多久呢?

德国班贝格大学的克劳斯-克里斯蒂安·卡本教授研究发现,

一见钟情只需0.3秒。

人们可以在244毫秒后识别出一个人的性别,

然后花59毫秒的时间判断出这个人的吸引力。

换句话说,一见钟情只需要眨眼的工夫。

一见钟情这么刺激吗?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3)

二、一见钟情的“钟”只是看中了脸吗?

在这个颜即正义的世界,

我们会觉得一见钟情是因为对方的脸。

但我们看的仅仅是对方的脸吗?

卡本教授认为,

“尽管这可能非常不公平,

但面部的吸引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敲门砖。”

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相互吸引,

大多都因为外在条件。

这可不是瞎说,有心理学依据的!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4)

心理学家们发现,

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总有一种「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physic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就是说,我们会觉得长得好看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这在什么场合都适用,包括但不限于职场和家庭。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5)

同时,他们还发现,

“看脸”并不仅仅是后天习得的,

还有先天的因素在里面……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6)

此外,我们会觉得,

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很有吸引力,

更容易陷入一见钟情之中。

但有时候,大脑也会搞错,

比如我们熟知的“吊桥效应”。

当人们在高处心跳加速的时候遇到了可能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

会比平常更容易对其一见钟情。

但这更多是恐高导致的心跳加速,

然后我们“聪明”的大脑把这当成了爱情。

三、一见钟情的“情”能维持多久?

学术上评估一段感情,

通常评估「情感强度」与「现实基础」这两个维度。

通俗地解释一下,

情感强度就是指恋人们感受到的爱有多强烈,

而现实基础则是指伴侣之间的相处情况。

可以看出,后者需要两个人花时间去体验和磨合。

因此,有人认为一见钟情时间短而往往无法深刻持久。

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7)

首先,一见钟情有两种情况,

双向钟情那自是不提,

单方面的一见钟情能维持多久,

就要看个人的努力了。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8)

前者能维持多久,

其实和日久生情面临的情况并无太大差别。

所有长久的爱情都需要接受来自个性、价值观、家庭和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考验。

所以爱情能维持多久,

从来只是两个人的事,

和时间长短无关。

四、一见钟情是“临时起意”吗?

准确地来说,对这个人一见钟情是临时起意,

但对于这一类型的人,可以算是“蓄谋已久”。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研究表明,在爱情真正出现之前,

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型”,

会具体到身高体重,形象气质,穿衣打扮等细节。

当男女在某种契机下对视时,

眼睛会捕捉到对方的身高、体形、眼神、发型以及服饰等信息,

当对方的特征与“理想型”越接近,

一见钟情的感觉就越强烈。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9)

而且很多人的“理想型”都是细致而独特的,

比如有的女性喜欢留大胡子的男人,

有的则喜欢光头。

谈到“一见钟情”,

无论信还是不信,

心里大抵还是对这个梦幻又浪漫的爱情有所期待,

谁不想体验一番呢?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10)

萍水相逢,惊鸿一瞥,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一切,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多大(一见钟情是什么)(11)

(本图及文中动图均来源网络)

创作团队:中国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专家:张侃,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