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

文|淑的宝麻麻

大家都在推荐外国高分电影,我来介绍一部冷门国产片,没错,它就是由徐帆和陈建斌倾情演绎的《洋妞到我家》,几年前,看这部电影时,刚结婚,徐帆饰演的母亲在我眼里,简直活脱脱一个神经病。几年后,当我成为母亲,再回头看这部影片,终于理解了母亲这一身份的不得已。

前言:《洋妞到我家》是一部典型的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秦文娟(徐帆饰)和苏有志(陈建斌饰)结婚多年,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皮皮(陈一诺饰),面对生活的压力,有志在家中显得无足轻重,于是,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文娟的肩头。

痛定思痛,文娟决定移民,为了克服语言障碍, 请来了互惠生娜塔莎辅导皮皮学习英语。 洋妞的到来,将这三口之家的情感连接冲击的粉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皮皮的教育问题,最终冲突迎刃而解,这个小家也回归幸福。

翻看徐帆的获奖经历,这部电影并不低调,她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6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这是一部被雪藏的虽冷门但却接地气的电影,即使今天看来也具有现实意义,影片探讨和揭示的正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真相: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母亲和失语的父亲,下面主要就母亲角色定位、父亲角色定位以及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教育启示三方面来主要谈一谈。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1)

因“爱”神经质的母亲

母亲文娟是一名化妆师,爱体面,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一心想移民。5岁的皮皮从小被母亲当成公主养,她不能去外面玩,因为有人贩子,不能在垃圾桶躲猫猫,因为脏,不能出门“混吃混喝”,因为不淑女。身为中产阶级的文娟,却用精英模式打造自己孩子的未来

皮皮用的筷子,每天都要烫。过滤网,是用来给皮皮过滤骨头和鱼汤的。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都要用一次性手套择干净。不消化的,硬的东西,要磨碎了才能给娃吃。

除了这些还不够,要顺利移民,还要精通英语,因此花费每月六千元雇来了互惠生。

文娟对孩子百分百用心,对老公如何呢?和老公分床睡、给老公吃过期面包,还时不时怒怼老公,嫌他没钱没地位。

当然,文娟对自己更狠,内衣旧了也舍不得买新的,钢圈扎到肉了却说缝缝还能继续穿。

文娟为什么沦落成了一个油腻大妈,用电影片头的话说就是:

”想当年我也是个淑女,生了女儿后,就成了褪了毛的凤凰,我每天都愤怒着所有的愤怒,恐惧着所有的恐惧,真好像提着一口气活着,现实活生生地把我变成了另一个人……”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2)

文娟身上有着传统女性的优秀品德:顾家、重视孩子教育,工作努力。但是婚姻中她却是失败的女人,因为她眼里只有孩子,就连家里的水果都是有分类的,红色筐子里是皮皮吃的无公害的有机水果,蓝色的是大人吃的普通水果。

她口口声声数落丈夫的不好却从未考虑过老公的感受,用苏有志的话说就是:自从有了孩子分床睡以后,他是失眠又失落,因此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真替苏有志叫屈。我们能说文娟不爱老公吗?不能,因为只要老公和娜塔莎接近,她都会莫名其妙“吃醋”,阴阳怪气的暗示两个人她才是当家女主。

很显然,她爱家庭,爱老公,但是她常常迷失了自己,甚至忽略了自己。

朋友蒙蒙问她:“是不是长期和孩子睡,在家不化妆,不梳头,出门才一身光鲜,常常嫌老公挣钱少,没本事?”文娟坚信她和老公最亲密的链接是孩子,但是朋友却说:这年头,孩子这跟纽带太脆弱了。

孩子成了母亲的保命符,但是母亲自己幸不幸福,天知道。胡可在《成为妈妈后》中提到:“我们常常强调要给婚姻保鲜,其实我们只要让自己鲜活起来就够了”。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3)

虽然文娟常常表现出神经质,但是我却理解、甚至是同情这位女性,因为她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甚至可以说就是我们自己。

某种程度上,文娟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在缓解自身的生存焦虑,她企图通过移民来打破目前的困境,但是却得到了一份“死人化妆师”的工作,这对经常拎着唯一的名贵包包出席重要场合的文娟来说真是绝妙的讽刺

然而,文娟将这所有一切都找了个最合理的出口——老公不争气。

我们与其说文娟更爱孩子,不如说她缺乏安全感,她建立安全感的方式除了拼命工作挣钱还有就是让孩子避免出现各种意外,我们可以指责和嘲笑这位母亲,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神经质的女人,没错,是中产阶级生存困境,我们一方面努力让孩子跻身“精英阶层”,另一方面自己又在温饱线上拼命挣扎,这是时代之痛。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4)

被“边缘化”的父亲

父亲苏有志是文化局的小处长,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公,工作稳定但是地位不高,用文娟的原话就是:“钱挣不了多少,一天还忙得不亦乐乎,家里从来都指望不上这个人,可他活得还挺美。

他不抽烟不喝酒,遇到妻子发飙,他选择机智化解,他说:“我就是老婆倒苦水的垃圾桶”。

有志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文娟完全相反,他觉得孩子应该带出去见世面,培养生存能力,不应该过度保护。但是在娜塔莎到来之前,他一直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文娟剥夺了他表达的权利,就连请互惠生这样的事情,都只是需要他象征性的点个头而已。

影片看到这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常提到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除了父亲自身的原因之外,是什么造成了父亲的缺位?没错,掌握话语权的母亲造成了父亲角色的边缘化。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5)

文娟虽然嫌弃老公挣不着钱,正如片头所说,她选择苏有志就图一个“踏实”,但是踏实并不是无能,也不是老实,苏有志所在的文化局京剧改革试验成功,一跃成为公司老总,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和妻子面对面了,当他将亲手买的名牌内衣递到老婆手上的那一刻,文娟这才终于踏实了

女人成为母亲后,常常怀疑老公不是称职的父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这一社会角色因为和孩子自然链接少,又不善于表达情感,所以在育儿这道门前,常常被母亲拒之门外,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母亲守门员效应”。

“母亲守门员效应”是在父亲教养投入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指的是母亲的教养态度与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体现了母亲对于父亲教养投入的核心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育儿过程中,母亲角色的过度投入削弱了父亲的地位和作用,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却是每一个中国家庭面临的现状,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养育孩子,父母双方不是你强我弱的格局,而应是合伙经营的模式,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6)

影片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互惠生娜塔莎的到来,是皮皮家的一剂兴奋剂,影片透过娜塔莎的视角,呈现了文娟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种种弊端,导演用残忍地方式撕开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遮羞布,但同时也赋予了影片正能量结局的可能性。《洋妞到我家》虽是一部喜剧片,但在一连串嬉笑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对于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1、对孩子过度保护真的好吗?

皮皮喝汤骨头被卡住院,娜塔莎自责哭泣,文娟说:“你还有脸哭?”没想到娜塔莎反问一句:“孩子过度保护好吗?开开四岁会吐骨头,皮皮五岁了喝汤还要用滤网过滤,这都是你一手造成的。

令人欣慰的是,皮皮走丢后,她按照娜塔莎教导的方法,避开坏人、通过帽徽正确辨别出真正的警察并发出呼救成功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锻炼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培养生存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用的教育。

反观娜塔莎在从西班牙到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省钱转机,能在机场呆两天,这样的苦可不是一般孩子能忍受的了的。娜塔莎除了交给皮皮安全常识,还提醒文娟说:“性教育要趁早,女孩要学会保护自己。”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7)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女士在《童年的秘密》一书开篇,首先对父母进行控诉,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内在有一套发育系统,从受精卵开始,这颗小小的生命就以惊人的力量在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生长,是成年人的父母干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们应受到谴责。

日常中,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独立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娜塔莎和皮皮一起出去玩,皮皮不肯自己拿水杯,娜塔莎不急:“不拿对吧,我拿就是我的咯,待会你想喝水了,就得求着我,哼……”皮皮一听不干了:“我要拿,我要拿。”对嘛,自己的水杯自己拿,独立自主从小做起,拒绝当套子里的小娃娃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8)

娜塔莎不认可“孔融让梨”,苏有志让她练习书法

2、最好的东西要留给别人还是自己?

互惠生娜塔莎,性格奔放热烈,因为她的出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依次展开,影片中关于“孔融让梨”的争执更是发人深思,苏有志跟娜塔莎强调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娜塔莎坚持认为最好的东西应该留给自己。

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在众多的儿歌当中,我比较反感给孩子听《李小多分果果》。

李小多,李小多,分果果,分果果,大的分给张小弟,小的留给我自己。

以前,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我真正有了孩子后,却发现背后错误的逻辑。

首先,孩子有权利决定手上的东西如何分配,包括将好的东西留给自己;

其次,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不能强迫他分享,小孩对于物品的认识最开始都是“占有甚至是抢夺”,从而建立物与物的概念以及人与物的所属关系;

最后,教会孩子认识分享的本质其实是交换,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子,我们互换,而不是我把梨子让给你吃。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9)

“孔融让梨”的经典不在于将好的梨子送给别人,而是心中时时处处要为别人着想,就像影片中的娜塔莎,皮皮骨头被卡喉咙住院,为了免去自己的罪责,她不惜打黑工挣钱,她虽然不认可孔融让梨的典故,但是她心里有皮皮。

除了娜塔莎,影片戳中我泪眼的一个细节是:皮皮走丢被警察送回家后,文娟和老公发现娜塔莎不见了,她着急的说了一句:“这也不能一天丢俩孩子啊”。在找回娜塔莎后,文娟亲手为她煮面,当听说娜塔莎被后母虐待的经历后,文娟拥抱了娜塔莎,而娜塔莎也喊了一声妈妈。

“文学典故”是文明演化的结晶,但是,我们在教会孩子分享之前,首先要交给他,自己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作为个体,他们有表达主观欲望的权利,更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利,这才是一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社会属性。

51岁徐帆穿衣打扮(洋妞到我家徐帆)(10)

3、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影片结尾,娜塔莎即将离开中国的前夕,孙红雷饰演的工作人员在互惠生告别宴会上,朗读了一名德国互惠生回国后写的信。

在中国,父母会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有名的幼儿园和学校上学,其它时间不是学钢琴,就是上英语课、舞蹈课。而我小时候常常爬树,卖自己花园里的花,我也会从树上摔下来,或者被小刀划伤。但我的爸爸妈妈认为,这是我成长的一部分。中国的父母不一样,他们会去保护,甚至是在什么都还没发生的时候,就把孩子放进了套子里。”

“中国的孩子非常孤独……在德国的孩子玩的是游戏,是需要和父母分享的游戏,而我在中国家庭最大的感受是,爸爸妈妈在家,却让孩子觉得没有家

这封信虽在指责父母,但是背后赤裸裸的真相却是:中国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夫妻双方在家庭经营和育儿理念方面产生了偏离,那么,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①孩子需要爸爸妈妈彼此相爱;

②孩子需要父母精神的陪伴,而不是物质的充盈;

③孩子需要与大自然接触,感受世间万物,学会成长。

综艺节目《奇葩说》里一位辩手颜如晶,她说: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20集,他会慢慢的变,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你不看就补不了了,1到20集你不看就永远没了。所以说:父母要做到这三点,易如反掌却又难如登天。

结语:

娜塔莎离开中国前,给皮皮一家准备了惊喜:一个有帐篷、彩灯和气球的公主屋,娜塔莎告诉皮皮:“你,才是真正的公主”。影片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内心的富足和强大才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我们拼命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发现他已经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

共勉。

——感谢阅读——

我是@淑的宝麻麻,爱好古典文学和育儿心理,左手带娃,右手码字,欢迎关注,一起探讨诗词育儿、科学育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