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的标点(对联中的联贯比)

聂鑫森著名学者林东海先生在《诗法举隅》一书中谈到“联贯比”的修辞手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用多种作比的事物比喻表现对象的一个方面……其二,用多种作比的事物比喻表现对象的各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对联上下联的标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对联上下联的标点(对联中的联贯比)

对联上下联的标点

聂鑫森

著名学者林东海先生在《诗法举隅》一书中谈到“联贯比”的修辞手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用多种作比的事物比喻表现对象的一个方面……其二,用多种作比的事物比喻表现对象的各个方面。”

“联贯比”,古人又称之为“博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贺铸《青玉案》)用“烟草”、“飞絮”和“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此为博喻的第一种形式。

唐代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用多个比喻来表现琴声之美及弹奏技巧精深的诸多方面,属于博喻的第二种形式。“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诗评家李元洛称:“在众多的咏琴之诗中,当首推韩愈之作。”(李元洛《唐诗分类品赏》)博喻的修辞手法,也常运用于对联的创作中。如《福州洪塘金山寺联》:

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

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

上、下联皆写此寺所占地形之高峻,共用了二个比喻:如一艘大船,行走于浪峰之上;如一根大柱,撑持在天地之间。

《济南千佛山趵突泉联》: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以“三尺雪”作喻,写趵突泉的形态与色彩。下联以“半空雷”作喻,写趵突泉的喷发之声。

到黄山不可不看九龙瀑,如九匹白练凌空泻下,如九匹快马从山头向山下疾奔,而瀑声伴和松涛声,如千军奔向战场,戈矛相拨,威武雄壮。《黄山九龙瀑联》: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看如八骏骅骝添赤兔;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比兴”,说“比”是“写物以附意”,又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譬于事。”朱熹的《诗集传》,则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我们之所以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林东海说得十分明确:“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了使对方增加感受,常常用具体性的即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中的‘比’,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所以亚里斯多德《诗学》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诗法举隅》)数年前,一位学兄,曾赠我一联,于以勉励,至今读之,犹心热情炽。上、下联用了四个比喻:

细绳断木,滴水穿岩,读书不辍;

直竹虚心,寒松高节,立德为先。

【来源:株洲晚报数字版_株洲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