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的头部老是被宝宝咬坏(原来咬筷子咬吸管)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筷子放嘴里就要咬一咬;冰棍吃完了,冰棒棍一定不能放过,有时候甚至嚼起来;遇到吸管就更不用说了,吸管口“横着咬,竖着咬”咬过的都知道我形容的是什么咬法。以前以为我是不是有嗜异物症,后来了解以后是我想多,我并不喜欢吃它,就只喜欢咬合这个动作而已

吸管的头部老是被宝宝咬坏(原来咬筷子咬吸管)(1)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什么情况一定会造成爱咬吸管、筷子、勺子等行为,大多数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研究后都觉得这一行为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拿发烧来说,冷了会发烧、热了会导致发烧、积食会发烧,有炎症也会导致发烧……因此与发烧一样,要筷子、吸管、勺子等行为只是一种结果,一种表象,原因有很多

心理学家认为,一部分人这种行为有可能和咬手同心理,他们感到紧张,焦虑、想事情的时候,会通过咬东西来缓解压力,除了咬这些东西,口香糖也是这类人的首选之一。因为咬合能帮助人集中注意力,或者将肌肉注意力由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上来,从而缓解紧张。

一部分人则认为,咬筷子、吸管这些是因为人无聊中或尴尬中而下意识的动作,如同捋头发、发呆一样,是无意识的习惯。确实有这种可能,且这类人不在少数。

吸管的头部老是被宝宝咬坏(原来咬筷子咬吸管)(2)

而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情况,是关于婴幼儿时期口欲期发育受阻,因此常常在潜意识中喜爱咬合活动。

口欲期源于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口唇期,他认为宝宝有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里冲动的考虑,主要是根据嘴唇的吮吸、咬合和咽下的动作来进行的。简单地说就是,这个阶段幼儿的快乐来源于嘴唇活动,比如不饿也爱含奶,咬奶嘴,没事也拿着小手啃。

吸管的头部老是被宝宝咬坏(原来咬筷子咬吸管)(3)

作为一名早教指导师,结合幼儿的生长发育来说,我个人更愿意称之为“口育期”。结合感统发育来说,这个阶段的宝宝正是在利用嘴来认知这个世界,感知和学习周边事物。

孩子出生,最发达的器官是耳朵,但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口,所以口对于他来说是最趁手的学习工具,那时的他可能都不一定看到知道自己有手。幼儿2个月左右就会到来口欲期,宝宝表现为吃手,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简直可以用“胡吃海喝”来形容,但是对每件物品的新鲜感很快就过了。口这个器官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物体进入嘴里会带来材质、软硬、温度、味道等各方面刺激,从而孩子来学习这个物体的各方面属性,并且乐在其中。

由于幼儿对入口的“食物”不挑捡,什么都往嘴里放,基于对幼儿的保护,家长们往往会强行把幼儿口中的物体拿出,幼儿的学习和快乐也就是需求被打断了,就会立马哭闹,再次放入就会止哭。如果阻止得过多,干预过多,幼儿的口欲期就算是受阻,有缺憾。

而后两岁多又会再出现,可以弥补,若再次受阻,部分人则会表现为长大后爱咬筷子、吸管、勺子等东西,以弥补潜意识中对咬合动作快感的需求。因此,在我看来,口欲期算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时期,小时候得不到满足,长大之后就一直在经历,并寻求满足感。就像我,这些东西不放嘴里,我并没有咬的欲望,一放到嘴里,就仿佛有一道指令就告诉我,咬了就舒服了。

吸管的头部老是被宝宝咬坏(原来咬筷子咬吸管)(4)

口欲期除了是孩子用嘴学习周边事物的阶段,也是孩子学说话的较早准备期。孩子用嘴“吃”物体这个动作,能刺激并锻炼口腔内的肌肉,舌头灵活度,开发口腔的触觉功能,让幼儿充分感知口腔有哪些感知部位,对于后期使用口腔来模仿大人学说话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不让这个时期的幼儿有含东西、咬东西的行为,有很大概率会造成幼儿添加辅食时候对特殊气味特殊口感的食材产生抗拒,也就是挑食,部分幼儿则会发音,学说话的时间稍慢与别人。

吸管的头部老是被宝宝咬坏(原来咬筷子咬吸管)(5)

当然,危险的东西也不能入幼儿的嘴,平时我们可以把尖锐的过小的东西收起来,尽量让幼儿能接触到的环境是安全的,家长也可以主动把安全卫生的物品拿给幼儿“尝一尝,品一品”,帮助他安全度过口欲期。如果,一晃眼,宝宝已经拿了有隐患的物品放入嘴里的,家长先不要太惊慌,缓慢带着宝宝的小手把东西从嘴里拿出,拇指用打圈的方式轻轻抚摸幼儿手背,他就会放手,同时找个替代物给他,让他继续工作吧。

当然,本文说的咬东西要和宝宝喜欢吃安抚奶嘴,吮吸大拇指这些行为分开而论,不是一回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