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论书法(掌故丛谈)

□周维强

沈尹默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致李葆华的一封复信里有这样的话:“同事被毁,家人妇孺惶遽无措,略施援手,人之常情,又何足道哉?”这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还真是藏了一件值得叙述的故事。

古今名人论书法(掌故丛谈)(1)

沈尹默。

李葆华,李大钊长子,当时担任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李大钊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4月7日沈尹默从报上得知,立即电话给任教燕京大学的长兄沈士远,请他设法保护正在海淀游玩的李葆华。燕京大学当年校址即今日北京大学所在。一个星期后,尹默先生又将李葆华转移到另一位燕京大学教授马鉴家中。李葆华那时还在孔德学校读中学,周作人是李葆华的班主任。沈尹默便和周作人商量,请周作人到燕京大学上课时,顺便把李葆华带回城。4月28日,李大钊遇难。同年秋,经沈尹默安排,李葆华化名杨震,带上尹默先生为他准备好的孔德学校毕业证书(尹默先生为孔德校董之一),取道天津留学日本,先入东亚预备学校,1928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前身之一)。此事闻之于郦千明,千明先生对沈尹默有深湛的研究。

尹默先生呵护大钊烈士后辈李葆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葆华任职政府部长,“迭致探问沪上”,这才有了上引尹默先生的这通书札。

信的开头尹默先生坦诚地说:“我与守常(维强案,李大钊,字守常)有同事之谊,却难说是真正的同志。”又引鲁迅的话:“鲁迅便说我略有才智,但目光太浅。”接着说:“……如今解放了,终于可以公开的大胆的纪念守常。都说我最有资格站出来为守常作主祭。”因为“与守常一起办《新青年》的同志或同事们大多都已故去”,留在大陆的也就剩下沈尹默一人了。但沈尹默信里转了话头,写道:“我却深觉儆惧,我是最没有资格的……”为什么尹默先生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呢?尹默先生解释道:“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年代,我没有胆量去做真正的伟烈的革命的事业,在共产党开辟了崭新的历史年代,我有甚么功绩是可以拿来申请为胜利者中的一分子的呢?”至于当年援手大钊烈士留存血脉,尹默先生则轻描淡写:“同事被毁,家人妇孺惶遽无措,略施援手,人之常情,又何足道哉?”同事有难,出手相助,功成不居,尹默先生诚有古君子之风。

信的最后,尹默先生说“区区体尚康健,军管会优礼厚给”,嘱葆华“国家正在振兴之际,膺受人民政府重托,万机巨细,亲躬无暇,万万不可拘泥过往屑小琐事,迭致探问沪上”。自己康健如常,军管会优礼有加。葆华身负重任,不可拘泥当年这一小事,频频分心来探问。

我看这封信,获得的是一个社会阅历甚深的谦谦君子的印象。

古今名人论书法(掌故丛谈)(2)

沈尹默致陈毅信。

尹默先生的书信里,留给我的还有人事褒贬谨慎落笔的印象。比如李葆华函询张相文参加日善社活动事。张相文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先驱人物,1909年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被选为会长,担任过北大文科教授,1933年1月16日去世。尹默先生复信里谈了自己对张相文所了解的,“守常和独秀都尊重他。那时我们热情很高,以慷慨激烈为标志,但从未有过对他不敬的地方”。至于参加日善社活动,尹默先生说如果有“恐是晚年之事。其哲嗣张星烺仍在辅仁大学教书,贵部可派员询查”。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是在1952年9月,李葆华1949年10月至1958年2月任水利部副部长。则可知这封信写于1949年10月至1952年9月之间。信的最后,尹默先生说:“历史是非不敢澜言妄议,有负所望,惭愧莫名。”

尹默先生的书信,也还留给我一个待人接物以宽恕的印象。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尹默先生有一封信,信的开头说“廿三日大札诵悉”,可知这也是一封复函。可能陈毅听到了关于白蕉的事,有所问起,尹默先生这封信里谈及白蕉,“白蕉素有狂士之名,言辞未免激烈”,然后退一步解说:“然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类多如此,虽涉做作,无关品行。”白蕉狂士,这在以前多数人这样,跟品行没有关系。接下来近取张元济、徐森玉和尹默自己为例,“民国号曰‘共和’,社会上之封建思想一仍其故,文人之以病态为美,学者岂仅白、吴诸君哉?贤若张、徐诸公,庸懦如尹默者,孰能其免之?”白指白蕉,吴应该指吴湖帆,张、徐诸公指张元济、徐森玉。张、徐诸公和尹默自己都不能免,何怪乎白、吴呢?这也是以退为进来替白蕉作辩说。接下来就正面说白蕉的长处:“白君自以魏晋为中国书法之最,眼界既高,禀赋亦足以负之,下笔如有神助,恍若右军再生,故能睥睨一切。近之书法名者,鲜能与之并肩,手眼俱不能及。”白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沈尹默,清光绪九年(1883)生。尹默年长白蕉25岁,爱护晚辈,溢于言表。可惜这封信留存残缺,接前引一段话后面是“听闻一二鄙谑之言,惟讪”,接下来的字句都没有能够保存,不过大致意思会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据这不全的句子有所推测,应该是不宜以白蕉的一二激烈言辞为意。

二三十年代沈尹默任北平中法大学董事,陈毅曾在该校求学。郦千明著沈尹默年谱,记录陈毅率大军进入上海第三天即登门拜访尹默先生,说他是自己进上海拜访的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尹默先生以与陈毅市长的交谊,替晚辈狂士作回护,与前述救助大钊血脉而不居功,两件故事,实在都是秉承了古君子之仁风厚德。

古今名人论书法(掌故丛谈)(3)

沈尹默著作。

尹默先生待人和善,谦谦君子,可也有固持己见不退让的时候。郭沫若1965年5月发文否定《兰亭序》文章和墨迹为王羲之所作。湖州费在山问尹默先生,7月16日尹默先生复信:“奉告一语:千载定局事实,不能一时变更,谁也不能有翻案之劝力;郭老豪情却可佩服,如此而已。”“劝力”,语出《淮南子》,意思是鼓劲用力。做过《新民晚报》总编辑的蒋文杰回忆说,《新民晚报》1955年年初约沈尹默给副刊写专栏文章《书法漫谈》。这篇文章头一节提及自己年轻时陈独秀批评他的字“其俗在骨”,尹默接受了这个批评,反省自己书法。编辑部以为陈独秀这个名字还是回避为好。尹默先生不同意,说这是谈书法,不是谈政治,“没有陈独秀的批评,我就达不到今天的水准”,并表示宁可稿子不发表,决不让步。编辑部折中,用陈仲甫代替陈独秀,为尹默先生所接受。后来见报时又改成“一个姓陈的朋友”。蒋文杰因此感慨:“前辈风流尚有在艺事之外者,固不徒以书法雄于世也。”我每读尹默先生文章和法书,缅想前辈故事,也不能不起同样的慨意。

2022年12月19日,杭州西溪寓所

作者简介:周维强,编审。著有《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书林意境》《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太白之风:陈望道传》《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史思与文心》《若有所思》《学林旧闻》《最忆是杭州》《古诗十九首评注》《笔下云烟:沈尹默先生题签往事》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