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错事可以忍受别人的骂吗(谩骂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我做错事可以忍受别人的骂吗(谩骂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1)

没有人不被谩骂过,也没有人不曾谩骂过别人。几乎每个人都认同谩骂是不好的,但有些人基于这个认同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有的人反而把谩骂当作了一种攻击别人、宣泄情绪的工具。

如果是后者,那你可能还不知道,谩骂就像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功七伤拳,想要伤人,先要伤自己。你的谩骂伤害了别人,你自己也要承受它的反噬。

谩骂会引起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一个三代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如果父母一代从小经受了较多爷爷奶奶一辈的谩骂,这样环境之下的父母是缺爱的,假如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修正,那么他们在与伴侣相处和教育自己子女时,也会沿袭类似的谩骂模式,常常会谩骂伴侣和子女。在孩子这一代的时候,年纪尚小的他们没有反抗的意识与能力,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之前因为父母谩骂而积压下来的情绪很容易一下子爆发,从而形成了青春期的叛逆。

看似谩骂的现场一切都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大风暴可能在多年之后才会彻底爆发。这一切都归咎于谩骂都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当事人并没有合理地化解掉这些负面情绪,那么积压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一个人的精神能量。

你自己身为整个系统的其中一员,你无法躲过系统里爆发的风暴,必遭其反噬。我在《为什么我主动给自己禁言?》一文中就提过,对每个人来说,语言环境都非常重要,一旦环境里面有人散播负面语言,整个环境里面的人都会受到伤害。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夫妻吵架,孩子吓哭。

谩骂会让人上瘾。为什么会上瘾呢?因为我们对它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它偶尔是有效的,比如有一次你的孩子成绩不好,然后你骂了他一顿,结果下一次考试他的成绩又好了,于是你会错误地以为:看来还是得骂一顿,不然孩子都不用功读书。但这种相关性很可能是错的,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回归效应,意思是这次成绩差了下次成绩好,或者这次成绩好了下次成绩差,当你长期地去看待成绩时,它总是围绕着一个平均值来回波动,所以不管你骂不骂,孩子的成绩也会产生这种时好时坏的变化。但是一个人很容易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孩子成绩好起来了,他认为是批评谩骂起了作用;孩子成绩又变差了,他认为是不过是孩子偷懒而已。

当一个人变得谩骂成瘾,他会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听别人絮絮叨叨的谩骂,听多了甚至会反击:“你丫闭嘴! ”(《你丫闭嘴》其实还是一部搞笑电影,这听起来都搞笑,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推荐两部高分电影,搞笑和治愈都超级好看》介绍过,如果你觉得闷闷不乐,或者刚被人骂了,最适合去看一看。)

谩骂很容易击中一个人的软肋。我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女人跟丈夫吵架之后,丈夫摔门而出,很不幸在路上发生了车祸去世了。女人伤心欲绝,认为要不是吵架,自己的丈夫就不会发生这种事。后来丈夫的一个好朋友看女人一个人也不容易,就时常照料,两个人日久生情,三年后两个人结婚了。有一次吵架,新丈夫(前夫的好友)脱口而出:“要不是你的脾气那么犟,XX也不会因为跟你吵架,一气之下出门发生车祸就死了,你是不是也要克死我?”女人听完这句话顿时崩溃了,虽然丈夫的去世跟她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一个人面对这种惨痛的事情,很容易将灾难性的结果归咎到自己头上,她本来因为这个事情已经留下阴影了,结果新丈夫这话一说,无异于在伤口上再捅一刀,然后撒上盐巴。最终的结局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

我们每个人因为过往的经历,都会有一些心理创伤,平时我们将它们掩盖得非常好,只有自己最亲近的人才可能知道,也正因为这点,最亲近的人如果在争吵中,对别人的创伤发起攻击,这是最致命的。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也想不透,自己因为信任而敞开的伤口,竟然有朝一日成为了自己亲密又信任的人,攻击自己最毒辣的武器。

这种事情发生一次,已经够让人难受的了,一而再再而三,再坚强的人也会承受不住,要么崩溃要么奋起反击最终两败俱伤。

千万不要再谩骂一个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可能你的一句无心之失,甚至你的刻意为之,会成为一把捅向别人心窝的刀,杀人于无形。

或许你会觉得我说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里小六子的死,你就会明白,有时候语言比刀剑还要无情。在电影里,一个卖凉粉的小贩污蔑小六子吃了两碗凉粉,但只给一碗的钱。小六子百口莫辩,因为周围的吃瓜群众都被买通了,你再怎么辩解也没有用,最后小六子实在气不过,挥刀剖腹,让众人看自己肚子里面究竟有多少凉粉,以示清白。最终是清白了,但也枉送了自家性命。

在谩骂别人之前,你一定要考虑清楚,如果因为你的谩骂发生了你不可承受的后果,到时候该如何面对?

谩骂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是常识,实际上它无需证明也不必证明,而上面的证明,只不过是再一次想向所有人强调一下,谩骂损人不利己,愿天下无谩骂。

推荐阅读

多发朋友圈,会分享的人财运更好

行为上的利他,会带来结果上的利己

让“困难”为“危机感”充值

打造你的卡片笔记赚钱系统

为了思考而写作

孩子沉迷手机短视频该如何应对?

绿豆老师:提升认知行动,促进心智成熟,探索财富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