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

[姚璇秋,女,1935年出生,澄海市澄城镇城南管区人,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全国第三、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先后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1958年任广东潮剧院一团副团长,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75年任汕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1978年任广东潮剧院副院长;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来源:据-潮人智库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1)

姚璇秋资料图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丰富。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考证迄今已有超过500年历史。提及潮剧及其在当下的传播,自然离不开姚璇秋,她是名副其实的潮剧符号、当代潮剧界的扛鼎人物,也是潮剧爱好者心目中的巨星。

如今,姚璇秋已届85岁高龄,却仍心系潮剧,身体力行传帮带,为潮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光热。“潮剧的发展必须后继有人”,这种“当然”的使命感支撑着她。虽然已经定居广州,姚璇秋每年会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到汕头进行传承工作。手把手地教授、提携后辈,恪守作为潮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2)

姚璇秋(前中)为青年演员辅导《扫窗会》动作

春风践约到园林

1935年出生于澄海的姚璇秋,在成为正顺潮剧团的一员之前,曾度过极为清苦的童年。

抗战时期,小璇秋的父母于贫病交加中离世,留下她和五个姐姐、两个哥哥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挣扎:其中二个姐姐没能捱过黎明前的黑暗,幼年早逝;另三位姐姐远嫁南洋;幸得两个哥哥在好心人的帮助进入救济院;姚璇秋自己则跟着守寡的大伯母艰难过活。

恰恰在这样困绝的环境中,小璇秋与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哥哥所在的救济院面临运营压力,于是请来教戏先生,将孩子们组建成业余戏班,以此挣钱来作为院里的补贴。哥哥们一个拉弦,一个演小生。小璇秋便常常跑到救济院里偷偷看他们学戏。

谁也想不到,这双胆怯又好奇的眼睛里,一朵明日的潮艺之花正悄然含苞待放。

抗战结束后,为了分担大伯母的压力,年仅8岁的姚璇秋进入火柴厂当童工。在此期间,小璇秋对潮剧的兴趣日渐浓厚,她不时从本已十分微薄的工资里抠出一部分来买票观看“天光戏”。顾名思义,这种戏是从半夜开演到天明,所以价格非常便宜。

此时两个哥哥已离开救济院到街上做起了小贩。他们在业余时间常到妹妹璇秋家附近的“阳春儒乐社”义演。见妹妹喜爱潮剧,便常带她到乐社参与清唱。

阳春儒乐社是民间自发的音乐兴趣组织,没有报酬。但哥哥拉弦妹妹唱曲,小璇秋亦乐在其中。这种贫中取乐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生活的局促和困顿,姚璇秋只断断续续念过几年书,小小的精神世界主要靠潮剧来滋养。

从潮剧中,她学习了不少汉字,也明白了许多事理。多年以后,她几次谦虚地表示童年鲜有机会学习文化。但其实,潮剧所蕴含的乐教和诗教恰以不同于文教的方式为她举行了成年礼。

命运转折的一天终于来临了。1952年夏天,正顺剧团的主管人郭石梅和陈炳光路过阳春儒乐社,听见里面丝竹悠扬,飘出清亮的潮曲女声,不由刹住脚步,挤进乐社,意欲一睹究竟。拨开人群,只见身材窈窕、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姚璇秋脚着木屐、眼眸耿耿有神。

“这不正是理想的戏苗子么?”两位主管人会心点头。

然而,当郭石梅和陈炳光正式向姚璇秋发出邀请让她来剧团学戏时,姚璇秋最初的态度却是极犹豫的。这种犹豫,与旧社会潮剧专业演员尤其是戏班童伶的悲惨遭际有密切的关系。

潮汕地区旧时流行一句话:“父母不修世,卖仔去做戏。”解放前的潮剧主角基本由童伶担任,而童伶是以卖身的形式加入戏班的。由于教法严格,又从事着强度极高的训练和演出工作,往往“轻则伤,重则死”,且“在班期间,关津渡口,各安天命,与班主无关”,童伶的基本权益完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常常偷看戏班排戏,姚璇秋曾目睹台上光鲜的童伶背后辛酸的生存境遇,也曾亲见两位哥哥被救济院的教戏先生用藤条狠狠惩罚。因此,尽管那么喜爱潮剧,她却从未萌生过加入戏班的念头。

从1951年开始,随着潮剧改革工作的启动,残忍的童伶制被废除。以童伶为主的潮剧团体一时面临着演员青黄不接的困难。由于女生的音色较为接近童伶,以正顺为代表的潮剧团便四处寻觅有资质的女青年,仿佛冥冥自有安排,他们遇见了姚璇秋。

经过剧团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1953年春天,这个穿着木屐的女孩终于出现在正顺剧团的门口。正如后来风靡海外的曲子中所唱的:“春风践约到园林”。即将到来的,是姚璇秋的春天,更是潮剧梨园的春天。

一自扫窗压轴,定二十年场屋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潮剧正处于改革转型、重整待发的当口,与新时代的变化相呼应。潮剧也抖擞着新旧交融、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在此背景下,从票友到文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自然给年轻的姚璇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每日凌晨四点半,姚璇秋便起床练功。《扫窗会》是她的开蒙戏,这部列入潮剧教材的经典剧目难度极高。姚璇秋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唱念,力求不出现半点差错。

著名的《扫窗会》开头那一声叫板“苦呀”,姚璇秋校正了数十次才达到老师的要求。看过潮剧《扫窗会》的观众,一定会对女主角王金真扫地的动作印象深刻。为了让姿势显得优美,姚璇秋要穿着裙子表演矮步,其间不断蹲下起身,大小腿不得接触,还需保持气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姚璇秋的勤奋与老师们的点拨相得益彰,终于结出硕果。在进入正顺剧团短短几个月后,姚璇秋与名小生翁銮金先生合作,以一折《扫窗会》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从此一战成名。

潮剧专家张华云先生后来称其为“一自扫窗压轴,定二十年场屋”。这句美誉既是对《扫窗会》本身艺术价值的褒扬,亦是对姚璇秋台下扎实苦功的赞颂。姚璇秋这初出茅庐的几个月,为潮剧即将到来的“金色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3)

上世纪五十年代,魏莲芳先生指导姚璇秋兰花指动作

雅歌妙舞动京华

接力《扫窗会》的是《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这是姚璇秋艺术生涯中演得最久、影响最广的剧目之一。这部戏的排演,让姚璇秋的艺术潜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开掘。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4)

姚璇秋出演《荔镜记》剧照

作为古典潮剧与时代精神的结晶,1955年《荔镜记》的广州公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计划两个月的演出,实际连演了四个月。适逢梅兰芳先生出访日本途经广州,也观看了此剧。“全国二百多个剧种,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剧种这么富于艺术表现力!”戏罢,梅先生登台祝贺,对姚璇秋的表演更是大加赞赏。

广州公演后,姚璇秋调入新成立的广东省潮剧团,排演了《苏六娘》等剧目。

1957年,姚璇秋随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来到首都北京。这一年,无论对于姚璇秋还是对于潮剧,都极具纪念意义。这是在潮剧长达五百年的历史中第一次站上首都的舞台,潮剧团为北京观众带来了四台晚会,其中姚璇秋主演了《荔镜记》、《苏六娘》和《扫窗会》。

北京群众中,许多人都是头一回接触潮剧,对京城文艺界来说,此次汇演颇有遗珠现世的气势。著名电影编导蔡楚生(潮阳籍)对《扫窗会》的表演“惊叹不已”。京剧艺术家李少春先生则将《扫窗会》为首的三个潮剧折子戏喻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众多夸誉如潮涌至,不一而足。

由于表演出色,潮剧被推荐到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均出席观看。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田汉先生赋诗盛赞:“ 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主席还到后台看望了剧团演员,那一幸福的瞬间,让姚璇秋此生难忘。

在京期间,姚璇秋还随剧团多次拜访了梅兰芳先生。此前广州会面时,姚璇秋由于不会讲普通话,未与梅先生多作交流。而此番,梅先生给予了姚璇秋许多宝贵的意见。潮剧团即将离开北京之时,梅先生应姚璇秋之请,信笔题下“雅歌妙舞动京华”之句,以作留念。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5)

上世纪五十年代,与梅兰芳先生交流

首度赴京演出开启了潮剧的黄金时代。离开北京后,潮剧一路南下,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作巡回演出,对“海崖雅曲”潮剧进行了进一步的宣传。1959年,姚璇秋借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之机再度赴京,在怀仁堂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此后,剧团陆续赴各地演出,潮音一时回荡大江南北,盛况空前。

在潮剧黄金发展的十年里,以姚璇秋为代表的潮剧表演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潮州戏精华的基础上,以空前开放的姿态与兄弟剧种交流碰撞,积极吸纳各家所长,令潮剧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以《辞郎洲》的陈璧娘为例,姚璇秋既吸收了京剧的双剑功和翎子功,又融入昆曲的趟马,还借鉴了川剧《白蛇传》的身段。融会贯通,使得陈壁娘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感人。

同时,潮剧还主动探索戏剧与电影的结合,姚璇秋先后拍摄了《苏六娘》《陈三五娘》等戏曲电影。借助这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潮剧的艺术魅力得以跨越时空,传播到香港、东南亚甚至遥远的西欧与北美。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6)

潮剧《苏六娘》剧照, 主演:姚璇秋(左)

1960年,姚璇秋随中国潮剧团首次到香港演出,立刻在当地引起了一股“潮剧热”。同年10月,又随团赴柬埔寨作文化交流访问演出,并在王宫接受王后授予“国家骑士”勋章。其间有一次,剧团在金边演出,当晚演出《陈三五娘》,无票观众群集门外,戏院周围人山人海。访问团团长王昆仑见此景,立即吩咐敞开院门,让外面的人们能够一睹五娘真容,于是皆大欢喜,成为一时佳话。

然而,这一切热闹繁华,不久便戛然而止。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7)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8)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9)

姚璇秋分别与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合影

经霜青松志益坚

60年代,传统题材的潮剧被批为“毒草”而禁演。姚璇秋等一批潮剧艺术家被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在田间劳作的时候,不时听到某某领导落马的广播,其中不乏接见过她的领导。姚璇秋说那段日子让她学到了很多,磨难反使她的心更纯净了。

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姚璇秋1971年被调回汕头地区潮剧团,召回的目的是要她演样板戏。但是一开始,她被安排在剧团里负责服装、道具乃至下厨等后勤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对外开放被确立为基本国策,潮剧迎来了重生的契机。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并接到赴泰国、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的任务。

出发之前,姚璇秋夜以继日地排练、改剧目、录音。由于缺乏休息,致使她肝病、气管炎、声带充血集中爆发,到了泰国曼谷时一度不能开口说话,经过五天治疗后才登台演出。姚璇秋的首次访泰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经此一役,潮剧的元气也迅速恢复。《春草闯堂》、《续荔镜记》等新剧佳剧频出。此后,姚璇秋又多次赴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世界各地的侨胞带去乡音的问候。姚璇秋的声音成了连通海内外潮人情感的纽带,每到一处,都勾起四海潮人绵绵的回忆。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10)

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李半月”形象剧照

1987年,姚璇秋应《欧洲时报》邀请访问法国巴黎、里昂。旅法侨胞中,有许多都是当年在金边观看“黄五娘”的故人,他们在“红色高棉”管治时期逃至法国,重组家园。

又添新韵入诗篇

不过,进入新时期以来,整个传统戏剧的生态正发生着剧变。对内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加速了西方流行艺术的涌入。两股潮流相互配合,日渐蚕食着潮剧等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年轻一代兴趣转移,传统戏剧的表演场所日益减少,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为了使潮剧后继有人,姚璇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在培养后辈潮剧艺人方面,她不遗余力,和剧团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一起,以传承潮剧艺术为己任,致力于启发新人对潮剧的热爱,并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每一次交流演出都被姚璇秋视为带年轻人见世面、学本领的难得机会。同时,每一次到海外,她都密切关注当地年轻潮剧艺人的成长状态,并给予真诚的指导。2006年在马来西亚,姚璇秋正接受记者采访,恰逢潮曲爱好者们有一个即兴表演,姚璇秋立即暂停采访,认真观看表演,并为他们鼓掌。

2008年,姚璇秋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姚璇秋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11)

姚璇秋(左)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尽管退休多年,姚璇秋的艺术之路从未停止。无论是业余的潮剧兴趣小组、民营潮剧团,还是潮汕地区的文化盛会,只要有邀请,她都鼎力支持,义不容辞。

2016年,姚璇秋作为潮剧代表传承人入选了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推进其中“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此后,姚璇秋常驻广东省潮剧院,亲自向各团选派的青年演职员传授经典潮剧表演经验。

潮剧姚璇秋简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从艺之路)(12)

2017年11月15日,“姚璇秋先生艺术回顾展”在澳门科学馆馆开幕

“几十年来,数不清多少幕后英雄给我作后盾,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只能一无所成。因此,我没有资格可以高高在上,更不会做高高在上的人。”姚璇秋谦虚地说。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