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读过,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对哥哥说:"我年龄比哥哥们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对弟弟说:“我年龄比弟弟们大,应该谦让,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孝顺,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1)

但如果熟悉三国史的都知道,孔融最后死得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孔融有哪些争议言论。

孔融经常和当时的士族名士一起开怀痛饮,谈天论地,有一次喝得有点上头,把内心里憋了很久的话通通说了出来(可见喝酒千万不要上头):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父亲对于儿子来说,儿子只不过是他发泄欲望的产物,而母亲呢,就像一个瓶子一样,孩子暂且寄存在瓶子里,等到出生后,也就自动分离了。”

曾经在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也要把父亲饿死;

这些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话,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说法都会引来道德的谴责,更不要说是注重孝悌的汉朝了。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2)

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在孔融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疾病而不幸离世了,这令孔融悲恸不已,他大哭了一天一夜,据说当时孔融站起来都需要有人来搀扶,没人搀扶根本就走不了路,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两年后,孔融才能正常行走。于是乡里的人们都夸赞孔融是一个富有孝心的人。没孝心的人有必要演这么久吗?

可见孔融的不孝言论应该都属于口腔体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与孔融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有极大的关系。不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选拔人才使用的是“察举制度”,这种制度蕴含着极大的漏洞,权势高者把持用人大权,随着阶级的固化,好经总会被投机分子念歪。

甚至存在这种情况:当个秀才,连诗书都不认得。被推举为孝子,却不把父亲接来家里住!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3)

孔融虽然性格叛逆,口无遮拦,但也绝不可能昏聩到如此大逆不道的地步,这句话决不可能是他的真心话,而是他对于当时社会不良现状的一种无奈与抨击。

但是这些话却成为了曹操因为“不孝”而诛杀孔融的理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4)

曹操心胸宽广不假,但他只会对对自己有用的人宽容。而孔融性格刚正不阿,多次出言讽刺曹操,普通人尚且忍受不了,何况是一代枭雄和领袖呢?

当年曹操攻破邺城,曾经屠戮邺城百姓,并将袁绍家的家眷一并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更是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看不惯曹操姿态的孔融便出言讽刺道:“武王伐纣的时候,也曾经将妲己许配给周公。”曹操好歹也是一个文学大家,一听孔融的话,以为是自己不知道的典故,便连忙询问。谁曾想孔融却说:“看你现在做的事情,也能猜到武王是怎么做的。”

曹操这才明白过来孔融是在嘲讽他。因此对他产生不满。

自此以后,孔融看曹操就越发不爽,对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5)

曹操是怼天怼地怼空气。曹操说要禁酒,孔融就说不要禁;曹操要讨伐乌桓,孔融就讥讽他不如将周围的诸侯都讨伐了。再加上孔融是坚定的汉室派,看不惯曹操一手遮天,欺压汉室和皇帝的作风,那么这样的人迟早要被曹操清除。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6)

时间来到曹操在统一了中原后,势力渐渐稳固,不需要再对朝廷中的汉室派畏手畏脚,面对孔融的冷嘲热讽他终于蚌埠住了。

他搜寻孔融的日常言行,结果被他找到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孔融所说的那些“不孝”言论,最终以这个罪名将他处死,孔融一生标榜仁义忠孝,然而他自己却是个“不孝”之人,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从结果上看曹操这一手可以说是杀人诛心。同时天下人也能看出孔融“假道学,真小人”的嘴脸,能体现曹操维护纲常伦理的决心,为曹家接下来的统治铺平道路。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7)

此外,曹操杀害孔融的另一目的其实是想通过孔融来震慑朝中依然忠于汉室的文人士族,告诉他们现在只有我曹操说了算,皇帝也不好使,逼迫他们与自己合作,不要在试图反抗,敬酒不吃吃罚酒。

孔融让梨最后弑父了(孔融四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8)

那么结论就显而易见了,事实上孔融的刚正不阿的性格贯穿他的一生,他不惧怕生死 ,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并且他还为人善良,关爱兄长,孝顺父母,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楷模。但在乱世之中,这些和权势和力量相比是多么的软弱无力。历来武死战,文死谏,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但他的故事终究流传了下来,成为那个黑暗年代为数不多的一点光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