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

阳谷石佛鲁庄造纸技艺

阳谷县石佛镇鲁庄曾是一个造纸村。村碑记载,蔡伦于两千年前发明造纸法,就是在该村造纸。至今,阳谷县石佛镇鲁庄一带仍保存着蔡伦的抄纸传统工艺,上世纪80年代,这里几乎家家都会抄纸,只是在原料方面由从前的桑、谷皮改为用破绳头和废纸边为主要原料,用大铁锅蒸料、煮料、用牲口拉石碾轧浆。造出的纸透明度好、韧性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曾生活在阳谷石佛一带,是他将造纸术传给当地人。“这种古老的造纸术一直绵延传承,几年前,俺还对造纸术进行了创新。”4月7日,阳谷县石佛镇鲁庄造纸技艺传承人、67岁的鲁清田告诉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渊源

鲁庄造纸来自于东汉蔡伦

阳谷县石佛镇鲁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造纸村,明朝以前及明朝前期,鲁庄村名叫北八都。《汉书》记载,东汉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在谷城(今阳谷城)传授造纸技术,至今,鲁庄尚存蔡伦井遗迹。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1)

蔡伦塑像

蔡伦,出生农家。公元114年因蔡伦发明纸被封“龙亭侯”。蔡伦在管辖皇家手工作坊时,为发明造纸游遍中国大地,还教了三个徒弟,大徒弟抄木浆白宣纸,二徒弟抄桑皮麻桨毛头纸,三徒弟抄草纸。“鲁庄的纸坊就是二徒弟传下来的手艺。长期以来,鲁庄有一个传统:老人常把后辈叫到跟前,让年轻人记住:祖师爷姓蔡名伦,湖南耒阳县蔡子池人,祖师爷享年55岁,农历三月十七是其生日,十月初十是其忌日。”鲁清田说,一辈辈传下来,几乎人人都能清楚完整地口述蔡伦生平及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并据此确认鲁庄这个地方就是蔡伦造纸的发生地。

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蔡伦发明或改进造纸术后,东汉京都洛阳制造出来的纸张,称之为谷纸。蔡伦被封侯后称为蔡侯纸,人们把发明造纸的地方称为谷纸地、谷城(今山东阳谷)。“祭祀祖师爷蔡伦的三月十七和十月初十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鲁庄作为造纸技艺合法继承的权威符号,通过鲁庄的祭祀活动,足以看出鲁庄人对造纸技艺的重视。”鲁清田说。

多少年来,蔡伦生日当天,鲁庄村都会高筑戏台唱大戏,面对高筑的戏台搭制神棚,神棚四周及棚顶插满松枝、形同庙宇,棚内正中挂上“汉室科家地、钦封龙亭侯、万古流芳”的匾联。开戏前举行祭祀活动,在鼓乐吹打声中把祖师爷画像请到神棚,在祖师爷像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火。鸣放鞭炮后,村中的造纸工匠以及外村和外地的来参加大会的纸业同仁行祭拜大礼。祭奠完毕,人们同祖师爷同向而坐观看大戏、共享太平盛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鲁庄庙会。

工艺

造纸工艺以麻和布头为原料

鲁庄有三多——石碾子多、老井多、石灰墙多,全村共有20多盘大石碾、30多盘小石碾,现在保存好的大石碾有6盘、小石碾1盘,其他因房屋建设、扩宽街道拆掉或埋掉了。现在村中可以见到的一些废弃掉的碾子石,有的使用了几百年。

因为抄纸离不开水,所以,有人称这是“水里求财”。鲁庄人把抄纸叫做捞纸,全村有20多眼井,现在能看到的还有10多眼井。老井一年四季不干涸,一眼井可供几个池子用水。过去鲁庄院子四周、房屋四周全是用来晒纸的石灰墙。有人曾用“远看白花花,近看是鲁庄”来形容鲁庄的别样特征。

鲁庄造纸过程——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2)

验料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3)

树皮漂白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4)

蒸煮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5)

看浆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6)

抄纸

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来自于东汉蔡伦)(7)

高温晾晒纸张

鲁庄抄造工艺以植物纤维为基本原料,植物纤维经提纯、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成型等大小70多道工序处理,才能造出白净、柔韧、光滑的麻纸,可以书写也可以用于包装等。

鲁庄造纸的工艺特色是,用白麻纸、麻和布头为原料,经解散浸泡后像铡草一样一把一把地铡成一公分左右的碎节,打散处理后的碎节经清水反复淘洗去除泥沙,再用石灰水漂染,把洗净的散麻染成白色,装入麻锅里蒸煮成粗浆,然后放进大石碾中反复碾压,碾压过程中需随时加入清水,再去除粗浆中的泥灰和石灰渣。经过一天的反复碾压,使麻纤维分丝、压溃、润涨,粗浆变为成浆。随后,再把成浆下入抄纸池中,用木耙把浆水搅匀。通常需要搅1000多下,搅拌中工人经常唱类似夯歌的劳动号子,唱得最多的是《转诸城》,歌谣唱完后浆水也搅拌均匀了。而后,再用竹帘捞纸、下托、压托。把捞出来成型的纸托里的水分压出后,再一张一张揭下来进行晾晒。

传承

对生产工具改进后创新传承

新中国成立前,鲁清田的高祖父鲁怀、曾祖父鲁存法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走集串乡销售纸张。1941年,冀鲁豫边区首府红庙(今属莘县大张家镇)因敌人经济封锁断绝了纸源,边区党委责成阳谷县委发动鲁庄群众,利用传统抄纸尺寸,改版加厚毛头纸,印刷钱币、报纸,解决了印刷用纸供给的问题。1942年至1945年,为了保证革命的需要,鲁庄人手推小独轮车,披星戴月赶往冀南、太行山等解放区送纸。新中国成立初期,鲁清田的祖父鲁玉元、祖父鲁玉岭(过继)赶着驴车往东昌府、大名府、济南府等地销售纸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鲁清田父亲鲁继生赶着马车到东北三省销售纸张。

1985年前后,鲁庄有80余户人家造纸;1990年以前,鲁庄有30余户造纸;1990年以后,鲁庄造纸的户数一年比一年少,2000年之前,鲁庄有包括鲁清田在内的3户人家造纸。2000年之后,鲁庄村坚守手工造纸阵地的只剩下鲁清田一人。

2015年,鲁清田对鲁庄造纸的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新购了造纸工具,研发了新的纸类,授徒传承人近30人。鲁清田通过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手工抄纸的产量和质量,生产出的纸张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2016年至2019年,当地政府前前后后投资百万余元建设了非遗文化传习所、青少年学习实践及旅游观光园,对造纸技艺进行研学传习。如今鲁清田的造纸坊是很多省内外书画院及供应商的合作生产基地。目前,鲁清田35岁的儿子鲁福增已掌握了造纸的全部工艺,成为新一代传承人。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杜海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