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何才能逆袭(吴三桂的最优抉择)

作者:高成

吴三桂如何才能逆袭(吴三桂的最优抉择)(1)

明朝末年,一封信送进了宁远城,收信人拆看细读,上面如是写着: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恐失机会。自我兴兵以来,明之将士或阵亡于我军,或受戮于尔主,殆将尽矣,将军如此,何为缓于从事蹈覆车之辙哉!当祖总兵被围锦州时,明以各省精兵骁将倾国来援,尽为我兵所败,锦州、松山、杏山、塔山俱已失守。今宁远遭困,更有何兵以解将军之厄?……若徒为大言,有何益于胜负贵贱之数哉?将军试思之。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封信的发件人是清太宗皇太极,收信人是吴三桂。在信中,皇太极口气很大,气焰很盛,得意洋洋的样子。他回顾了吴三桂所有前任的命运,不是被大清杀,就是被明朝皇帝杀,言下之意是跟满清做对不会有好下场,并且设身处地的为吴总兵考虑了他所处的困境:你如果被包围了,死路一条,没人会来救你的。最终得出结论,投降我们大清是最好的选择。

吴三桂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皇太极的好意。这个时候已经是崇祯十六年,松锦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明军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很难再集中这么多的兵力了。关外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失守,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上级洪承畴已经投降满清,为了表示对新主子的忠诚,祖大寿更是积极帮清廷写劝降信,拉拢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其实在松锦大战中也有责任,他和另一个总兵王朴跑得比兔子还快,把士兵都落在了后面,最终“仅以身免”。战后追究责任的时候,崇祯把王朴下狱,对吴三桂只是降级训斥。

是不是崇祯偏心,对吴三桂有好感?所以放了他一马?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吴祖两家是辽东的地头蛇,势力极大。关宁铁骑就是由他们所掌控,要知道这可是可以和八旗铁骑不相上下的一支武装力量,没有他们,别说山海关了,北京城估计早就被皇太极拆了。吴三桂的爸爸吴襄,手下有三千精兵,这三千人天天喝酒吃羊肉,穿华丽的衣服,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个个在辽东拥有自己的庄园,其实就是三千个小地主,吴家是地主的头头。势力会小吗?如今祖大寿全家上下都投降了满清,崇祯不靠吴家还能靠谁。所以王朴下狱处死了,吴三桂只是小受惩处,不久就复用,王朴完全是因为在拼爹拼关系的斗争中落败,谁让他命不好又犯了大错,只能成为杀给猴看的鸡了。

皇太极见吴三桂不为所动,知道只能出兵进攻关外五城了,可惜还没有打下来,就去世了。吴三桂派士兵多方打探,得知皇太极的死讯千真万确,连忙托人报告给崇祯,崇祯好久没有听到这么好的消息了,不由地欢呼雀跃,连忙下旨给吴三桂,让他想方设法收复失地。可是,清人没有让他们高兴太久,六岁的福临顺利登基,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清军接连发动进攻,在猛烈的攻势下,前屯、中前所、中后所都被攻陷,整个山海关外,只剩下宁远这一座孤城在苦苦坚持。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中原,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再度起事,前不久闯王刚被洪承畴打趴下了,只剩十八骑败走商洛,如今洪总督被调走,河南又发生了罕见旱灾,李自成抓住时机,再度出现,饥民看到是闯王的旗帜,纷纷加入,很快,李自成就手握几十万大军,横扫中原,击杀了崇祯皇帝的王牌孙传庭,一路北上,直取北京。

眼看着末日即将来临,崇祯怎么可能束手就擒。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可以倚仗的军队中,吴三桂的最强。突然,探马来报,宣府、大同失手了,蓟辽总督王永古上奏,请求放弃关外宁远,调关宁铁骑入关作战。他认为宁远离山海关二百里,四面受敌,难以防御,大顺军队又即将兵临城下,只有关宁军才能够救大明一命。可是大多数的大臣都持反对态度,毕竟一寸山河一寸血,这随意放弃国土的责任可不是谁都担的起的,万一哪天皇帝要我背这锅呢?见群臣意见不统一,崇祯召见提督京营的吴襄。吴襄听了皇帝的问题后随大流,坚决反对放弃宁远的决策。一旦放弃,吴襄的根据地不就没了吗?他的家业可都在那里,而且清军极有可能趁机突破山海关。但看到崇祯态度坚决,也就不说什么了,表示我儿子吴三桂肯定能打败闯贼。

于是崇祯下令吴三桂弃守宁远,带兵入关,同时撤退的还有关外多达50万的百姓,吴军一方面帮助百姓转移安置,一方面提防清军来袭,安置妥当后,吴三桂方带兵往京师驰援。当抵达丰润时,噩耗传来,京师已经沦陷,崇祯上吊自杀。万万没想到,京城的军队这么不堪一击,明朝灭亡如此之快。吴三桂的位置瞬间尴尬了,他处在两股势力的夹缝中,南为大顺,北为大清,到底跟着谁混呢?这可是关系到后半生荣华富贵的大事,吴三桂不可不谨慎。

经过反复权衡,吴三桂降而复叛,最终决定投入清朝的怀抱,把屠刀伸向李自成。据说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一个叫陈圆圆的关键女子彻底改变了吴三桂,当得知闯王部将刘宗敏强行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暴怒,直接率军杀回山海关,准备应战。"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对这件事最经典的描述。

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完全是为了一个女人吗?实则不然,陈圆圆其实只是一个因素罢了,吴三桂看出,大顺和大清,只有清朝才可能是最终的赢家,李自成绝不会是朱元璋2.0或刘邦二代,只能是陈胜、黄巢、洪秀全这样的失败者。何以见得?从李自成入京城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李自成进城以后,士兵们面对繁华的京城,迷失了方向,大肆烧杀抢掠,难以禁止。他们觉得打下了北京城,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是掠夺钱财,好好捞一把的时候了,否则怎么对的起自己多年的出生入死、夙兴夜寐呢。要知道闯王的军队成份很复杂,多是些活不下去的饥民、强盗等等,贫苦出身,没读过什么书,素质自然不会特别高,他们苟全性命于乱世,多半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对金钱、女人有着强烈的渴望,平时被压抑久了,一有机会就会大爆发,后来李自成下令讨伐吴三桂,部下接到命令都无心恋战,甚至有开小差的,他们觉得钱都抢到了,应该是回乡享福的时候,关宁铁骑这么强,万一自己阵亡不就白干了嘛。只是一番奸淫掳掠后,京城的百姓会怎么看待你这支部队,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把民心丢了个一干二净。

大顺政权的上层也好不到哪里去,士兵已经不清醒了,他们也糊涂了,权将军刘宗敏带头抢掠,他霸占陈圆圆就是典型的例子,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着他这样的“好上级”,士兵们怎么能不满载而归,京城百姓怎么能不以泪洗面。李自成手下有李岩、宋牛金星这样的人才,他们能够看出弊端,但并没有什么用。做个对比就能发现,同是出生底层,刘邦、朱元璋手下的谋臣武将,和李自成的比,强的不是一点两点,张良、萧何、韩信、刘伯温、徐达,哪个不是千古扬名、能力超凡,李自成的手下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吗?似乎没有,这就是一种差距。

李自成自己也开始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了,进城前,他还是个穿农民衣服的起义军领袖,进城后,就开始露出丑恶的一面。逐渐奢侈腐化、放纵自己的欲望,他四处命令手下收罗金银财宝,收编了前明宫中剩下的宫女,并到处刺探美女佳丽,供自己享用。他看不起那些明朝投降的官吏,认为他们都不是好东西,天朝无官不贪,不就是个贪多贪少的问题。他下令对每一个前明官员严加拷打追赃,按照官员的品级明码标价,拿不出来受死,不少官员死于非命。他还瞧不起吴三桂这个降将,觉得山海关不过是个弹丸之地,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关宁铁骑虽有战斗力,可起义军的数量足以弥补质量的劣势,北上以来,除了周遇吉,几乎没有遭遇到像样的抵抗,各地望风而降,李自成早已飘飘然,但虐菜能力强不能说明真本事。

更可怕的是,他看待那些立有大功的部下越来越不顺眼,他和刘宗敏、李岩都出现了矛盾,祸起萧墙。刘宗敏是觉得自己在推翻明朝的过程中功劳不亚于李自成,对李自成的老大之位提出了异议,而李岩则是脑子没有发热,做事比较妥当,获得了些许民心,李自成知道后有些吃醋与不满。细心发现,那些由社会底层人士建立的政权,八成会发生残酷的内斗,刘邦、吕后杀韩信、彭越、英布,朱元璋掀起胡蓝之狱,三万多人倒在血泊之中。可他们俩大开杀戒的时候,天下已经平定。李自成还没统一天下就忍不住开始内斗,也太早了些,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200多年后,南京,不,应该叫天京,上演了一幕更惨烈的,那是后话。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

在这场劫难中,吴三桂家倒了大霉,吴襄被抓,陈圆圆被霸占,家产也被抄没。不是没有人提醒李自成要善待吴三桂家属,你要动他,好歹等他到京城控制住了再下手啊,可李自成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精于谋划的人了。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吴三桂寒心,也让他看出李自成只能是流寇,而不是中国的未来。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后,他开炮冲出包围圈,面见多尔衮,剃发降清,受封平西王,与清军合力击败了大顺军队。李自成一败涂地,很快放弃了北京城,直到次年死于湖北九宫山,从他进京到死亡,也不过一年多,速度快的惊人。也侧面说明他这个集团的水平不会太高。

吴三桂从此就跟着新主子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和他一起混的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孔有德都死了,就连顺治也英年早逝,可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以自己为利益中心,做事的标准就是是否对自己的权力、地位有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一定不会放任不管。在山海关是这样,在云南也是这样,至于给国家、民族、百姓的影响,他不会考虑太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