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比刘协辈分小(比刘备辈分更高的皇族)

文/格瓦拉同志

在汉末三国的大乱世中,与异姓军阀纷纷崛起相伴随的,是一大帮刘姓皇族站出来,在“匡扶汉室”的旗号下,真心实意或虚情假意的忙碌着,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皇叔”刘备。不过与刘备相比,还有一位血统更纯、辈分更高、地位更尊、能力能强的皇族,曾举兵讨伐董卓,本有希望成为汉朝的“救世主”,最终却离奇地死于一名匪徒之手,功败垂成。此人,便是陈愍王刘宠。

刘备比刘协辈分小(比刘备辈分更高的皇族)(1)

刘宠比刘备辈分更高、地位更尊、能力更强

刘宠是汉明帝的玄孙,陈敬王刘羡的曾孙,按照辈分论是汉献帝的堂叔祖父,刘备的堂叔父(如果刘备的“皇叔”身份货真价实的话),不晚于汉灵帝时期继承陈王之位。刘宠虽然是个王爷,但身上却毫无皇族们惯有的骄堕放纵的习气,不仅胸怀大志,而且勇武过人、箭术精准,可以十发十中,而且都是射在同一处(“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见《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刘宠受到朝廷的压制,曾经隐忍多年

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陈国国相师迁追奏前任国相魏愔与刘宠违制共祭天神,有不法企图,请求严惩。灵帝不想生事,便将魏愔、师迁全部处死,而单单放了刘宠。此事过后,刘宠收敛很多,但也只不过是暂时隐忍而已。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强者着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间征伐攻讨,使得海内混乱不堪。此时作为名义上的皇帝,汉献帝唯有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头衔,长期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皇室的权威到此算是碎成渣。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对诸侯王的监管变得松懈起来,从而给一些有想法的王爷提供可乘之机,其中最积极的还是刘宠。

刘备比刘协辈分小(比刘备辈分更高的皇族)(2)

刘宠在汉末大量募兵,势力一度很强

早在黄巾军作乱时,刘宠便以保境安民为旗号,在国内大批量的招募士兵,以组建强大的防守力量。同时又收拢境外的流民,用资财来赈济他们,使他们免于饥饿、死亡的威胁。由于当时的陈国局势稳定、国富兵强,所以到这里避难的流民竟有十余万人,使刘宠的实力大增(“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引文同上)。

国贼董卓篡权后各种倒行逆施,最终将他推上“国家公敌”的位置。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联合讨董,并公推袁绍为盟主,兵分三路向洛阳进发。此时,不甘居于人后的刘宠也乘机举兵,率领军队屯驻在阳夏,并自称辅汉大将军,大有鼓噪西进、匡扶汉室的意思(“及献帝初,义兵起,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引文同上)。

刘备比刘协辈分小(比刘备辈分更高的皇族)(3)

刘宠有心匡扶汉室,可惜有气无力

但不久,关东联军发生内讧,诸侯之间为抢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西进“勤王”一事就此成为空谈。此时的刘宠虽然仍有挥师西进的打算,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妥协”,将注意力转回到封国内,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为了维护自己的实力,在此后七年间,刘宠一方面在诸侯间纵横捭阖、拉拢分化,一方面则加紧整顿军备、积蓄力量,在“蛰伏”中寻找重新“出头”的机会。

但刘宠最终等到的不是转机,而是残酷的结局。建安二年(197年),当时已经僭号称帝的淮南军阀袁术向陈国求取粮草,但遭到国相骆俊的严词拒绝,袁术闻讯后大为生气。袁术既愤恨于陈国的强硬,又贪图他的兵力、财富,便派部将张闿(曹操的杀父仇人)为刺客,假装因私事路过陈国,在拜谒陈王刘宠、国相骆俊的宴会上,将二人刺死(“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引文同上)。

刘备比刘协辈分小(比刘备辈分更高的皇族)(4)

袁术恼恨刘宠不肯借粮给他,派张闿将他刺杀

血统比刘备更纯正、辈分更高、爵位更尊、能力更强的陈王刘宠,在汉末大乱世举兵讨逆,本来有机会成为匡扶汉室、再造乾坤的“关键人物”,然而最终却遭到命运的嘲弄,死在一个无名鼠辈的手中,实在是令人万分唏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