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渤海国遗址复原图(渤海王的上京龙泉府)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复原图(渤海王的上京龙泉府)(1)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靺鞨人(右一)

公元696年营州饥荒(今辽宁朝阳),因不满营州都督赵文翙拒绝开仓赈济灾民,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联合大贺氏首领孙万荣起兵反唐,史称营州之乱。

武则天动用金吾卫、武威卫等对当地契丹进行讨伐,同时以怀柔手段拉拢其他部族,粟末靺鞨的乞乞仲象于是被封为了震国公,就这样还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平息下去。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复原图(渤海王的上京龙泉府)(2)

吉林敦化六顶山渤海国早期王室贵族墓葬群

然而营州之乱对于对战双方的冲击都很大。

武周招募军队根本招不上来人,但打着李唐的旗号则百姓纷纷应征,这使得武则天对于立武氏宗侄为储君的想法发生了动摇。

粟末靺鞨则在被胁迫于拥护契丹与拥护武周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苦寻出路。

两年后,废为庐陵王十五年之久的中宗李显被召回洛阳复立为太子,而远在千里外的东牟山(吉林敦化),大祚荣筑城定都,建立起了一个粟末靺鞨的国家——震国。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复原图(渤海王的上京龙泉府)(3)

渤海国

其实震国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周围被武周、黑水靺鞨、新罗、契丹、突厥团团包围,稍有不慎就有惨遭灭国的危险。

不过大祚荣确实很有才能,在一系列的结盟下,震国竟然渐渐发展成为有十万多户,佣兵过万,土地五千里,在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

彼时武则天已经离世,李显再次登基继位,为了对付不安分的突厥人,就对震国进行招抚,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正式改名“渤海国”,成为东北地区拱卫李唐王朝的一方政权。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复原图(渤海王的上京龙泉府)(4)

浮世绘

至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十四年(755年),震国经历大祚荣、大武艺后,已经传到了大钦茂的手里。

大钦茂将都城北移到土地更为肥沃、资源更为丰富、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上京龙泉府,也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所在地。

他在位期间,多次遣使赴日本,增进互通往来,以至于渤海乐传至日本,成为日本的宫廷乐目,日本舞也由此进入渤海和中原内地。

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地跨黑吉辽,以及俄罗斯和朝鲜部分地区,幅员五千里,号称“海东盛国”。在立国的228年中,上京龙泉府作为都城前后达160余年之久,更是一度成为当时东亚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

#历史##宅在家里看历史##历史真相官##历史有知识##玩的就是历史##知识##人文##人文纪实手册##风光人文地理##城市·微纪录##城市##黑龙江##牡丹江##黑龙江省##牡丹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