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

石梁河畔访苏轼(组诗)

苏家桥村的桥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1)

哥哥名轼

那是车厢前扶手的横木

弟弟名辙

是那辆车轮压出的痕迹

那辆车载着两兄弟

驰入唐宋两代

六百年时空里

散文史排选的

八个人的队列

苏家兄弟俩

北宋的天空上

恰如双子星座的北河二北河三

在遥远的西南眉山诞生

在繁荣的中原腹地闪亮

从许州的苏家桥

到郏县的三苏坟

从北宋明月之下的唱和

到今天学子手里的课本

九百多年繁衍

苏家桥村的“颍滨遗老”

遗留的后裔

聚居在颍川的怀抱

襄城、许昌、西华、太康

文脉恒昌的颖水之滨

聚居着成千上万的苏家人

“文定公”的品节

“仁义庄”的美名

一代代苏辙的后人传承

他们修缮了一条条路

他们留下了一座座桥

他们造福乡里

他们泽被后世

许昌苏桥村石梁河上的石拱桥

刻着苏辙的八世孙的名

这名字叫苏英

西华清流河上的木桥

是苏可起捐资建成

他是苏辙的第十七世孙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2)

搜索苏家桥村

导航里一下子推出几十条信息

颍河之畔

星罗棋布

如星散天宇

丰富双子座的构成

照亮它的分野

中原大地

中华文明

《人欢马叫》的司堂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3)

曾有一部豫剧电影

故事发生地也是拍摄地

都在司堂村

这部电影光彩夺目

曾经反复上映

感染了一代人

“宽他爹”与“宽他娘”

对唱荡气回肠

情节激动人心

“人走时运财路广”

唱段精彩

唱词精辟

忍俊不禁

唱哭很多人

唱笑很多人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4)

我与司堂村不期而遇

与童年向往的撞了个满怀

仿佛回到故园的惊喜

偶遇故人的惊奇

在省特级劳模司乾坤的旧居

我寻觅电影里的吴广兴

他是否仍操劳在饲养室

仍耕作在南山洼

还有小农意识浓厚的刘自得

是否真成了吴广兴的亲家

爱勤、徐富贵都在哪里

难道是一大早就去了老集

无儿无女的司乾坤老人早已作古

养子也已经年逾古稀

司乾坤修的那座乾坤桥还在

依巍然屹立在石梁河上

昭示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司堂村人的心里

源流不断

如石梁河的水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5)

八大荒沟十大坑早已填平

南北大路东西大路

路路相通

“下地溜沟底

串街走河沿

遇到阴雨天

遍地是泥丸”

电影里的司堂村早已远去

饲养室变成了停车场

种庄稼不再靠牲畜

“来年盖三间新瓦房”如愿以偿

司堂村现在已经没有马

主题的声响

不再是吆喝和鞭子

而是村民按着喇叭

汽车的声声鸣笛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6)

卢照邻的幸与不幸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7)

河北范阳的卢照邻

“唐初四杰”之一

他出生豪门

自幼壮志凌云

因为才华横溢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他春风得意

仕途之艰

文字之冤

失亲之痛

痛风之疾

纵使是天才

纵使是狂狷不羁

纵使天下传唱其诗句

也难以承受这些打击

超越仙人之上的超迈没了

只剩下痛苦悲凄

在自己的诗集上题下《幽忧子》

就掘个坟墓等死

死亡来的有些慢

竟自沉石梁河而去

一生没能得到比目情缘

竟真的不再面对孤独无依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8)

卢照邻是一颗璀璨的陨星

来自遥远的太空

穿过浓密的大气燃烧自己

用光辉闪耀的生命

照亮幽深黯然的天宇

这到划破长天的火的轨迹

从河北越过长安城

飞过太白山到四川

最后落向石梁河畔

具茨山坳

与药王孙思邈作伴

相怜相惜

倾诉疗疾

不离不弃

石梁河畔属于诗人的那几十亩地

建有诗人的宅院

诗人在这里隐逸

一千多年过去了

诗人从未迁徙

清秋烟雨下的墓莹里

诗人仍在斟酌着新的诗句

十多个村庄环绕诗人的住宅

乡民们爱护珍视诗人

让柏油马路通往诗人的居处

不惜人力物力

平坦宽阔的马路

通往胡三岭上的纪念园

那是今人给诗人修的新居

清新雅致

诗人的精神已经迁去

诗人的诗文镌刻在碑廊

还把王杨骆的诗歌也彩绘墙壁

诗人除有四个好友作伴

他们在小院里谈谈健康与养生

他们可以结伴出游

就像现在具茨山的山民

越过具茨山

到山北的东郭寺村访问白居易

到欧阳寺村结识欧阳修

谈诗论文

评世录俗

告诉后人

千年的苦痛

千年的忧戚

千年的无依

正渐渐绝迹

无梁镇的梁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9)

民间有很多传说

是关于大臣巧谏皇帝为故乡免粮减赋的

一座无梁的建筑

通过谐音让皇帝给家乡免粮赋

尽管纯属虚构

赞扬讴歌狡黠

违背诚实美德

仍成人间佳话

在农耕时代

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是因为千百年的贫困

免除粮赋的负担

是那大多数人的热望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10)

这样的传说很多

而以明朝为最

传高拱智建达观亭

诱导明穆宗为新郑免粮

禹州有这故事的翻版

马文升利用无梁庙

使明宪宗为家乡减赋

这故事传得跟真的一样

石梁河畔的无梁镇竟以此命名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11)

用无梁之计解无粮难题

是贫困历史的写实留影

免除税赋是农民的千年梦想

在漫长的岁月难以成真

就苦心孤诣地编造故事

聊以慰藉苦难的人生

今天的无梁镇早已不再无粮

也不再缴纳农业税赋

但无梁镇人仍在轻松地讲述

古代智免皇粮的故事

感知今人的幸福与快乐

水南村苏轼(石梁河畔访苏轼)(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