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般有多少种修辞手法(小学1-6年级语文必学的10种修辞手法详解)

修辞就是修饰文辞在说话、写作时使用修辞手法,就是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学语文一般有多少种修辞手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学语文一般有多少种修辞手法(小学1-6年级语文必学的10种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一般有多少种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在说话、写作时使用修辞手法,就是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和情。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比喻

概念: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组成

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比喻词

比喻的分类

明喻 有本体,有比喻体,比喻词是“像,仿佛”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暗喻 有本体,有喻体,比喻词是“是,成为、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句: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借喻 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句: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上学去了。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喻、暗喻、借喻区别

成分

类别​形式

本体甲

喻词

喻体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似、好比、仿佛、犹如、如……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为、变成、成为……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出现

是不是有“像”“好像”的句子就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像”表示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好像”表示推测

3.每当看到红领巾,我就好像置身于少年时代。“好像”表示联想、想象

4.今天仍有很多英雄人物,像人民英雄张定宇、“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等等。“像”表示举例、说明

判断比喻的关键条件:

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比

同类相比不是比喻思考: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比就能构成好的比喻句吗?

例句: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注意: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特征一定要搭配。

例句: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注意:运用比喻是为了使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深刻复杂变得浅显明白。如果把原来的事物比得变了形、走了样,或者越比越复杂、越比越抽象,那么比喻运用得就不得当了。

2.拟人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或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断拟人的关键条件:不是物像人,而是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或感情等。

练习:

1.小鸟像歌唱家。比喻

2.小鸟成了歌唱家。比喻

3.小鸟在歌唱。拟人

比拟概念: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拟人和拟物合称比拟。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句:1.他骄傲得尾巴都翘上天了。2.有人问:“正义”几块钱一斤?

比拟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是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一般由名词构成。

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主要是通过形容词或动词来实现。例:曙色徜徉在原野的尽头。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在涌动。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

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类别​形式

本体

喻/拟体

表达效果

比喻

本喻体:一主一从

本体出现/不出现

必须出现

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抽象的事物

比拟

本喻体:

成为一体

必须出现

不出现

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3.排比

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写出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环境下祥子的痛苦与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形式整齐。

具体运用: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 ”(朱自清《匆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 ”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4.反复

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例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

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是字面上的重复,是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它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5.夸张

概念: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分类: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他的话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茧子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这巴掌大的球场,没法儿踢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句: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注意:夸张是对事物特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它要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夸张的作用:

1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

2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

3引发联想。

6.对偶

概念: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相近或者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断要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清幽的欣赏,句式整齐,语言凝练。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7.反问

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是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的意思包含在问句之中,以加重语气

例句: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现的更加鲜明强烈,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答题格式:加强了 情 语气,是…的意思(陈述句),突出表达了作者 情感。

8.设问

设问:也是无疑而问,但是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例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问的作用:①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②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 对象 特性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2.反问的修辞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作用是引起注意或启发思考等。

9.借代

概念: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判断要点: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运用方式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围底,揭不开锅。(《榆钱饭》)“围”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少爷,东边的一个是中山装,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区别借代与借喻最简便的方法是能换成明喻即是借喻,否则是借代。

例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苏轼想表达的是浪花,把浪花比喻成了雪。这就是借喻。孤帆远影碧空尽,这里苏轼想表达得是孤零零的帆,不过是借帆代船,但帆不能比喻成船,这就是借代。

10.互文

概念: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互为交错,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意-----上下句/同一句中的两部分/隔句,有重复的字或者表达相似含义的字词句子,两句话/两部分表达一个意思。

结构特征:互省 语义特征:互补

表现形式:

同句互文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邻句互文 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排句互文 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隔句互文例: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重章互文 例: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

翻译技巧:

1.省略 和互补的地方 放置在一起翻译

2.加词:有的……有的…… 无论……都……

例: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秋思》

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例:山村水郭酒旗风

山水美丽的村庄和城郭中飘荡着美丽的旗幡。

例:牛困人饥日已高

太阳出来已经很久了,牛和人都都已经很饥饿,很疲劳了。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翻译

(我)在兵败危险困难的时候,接受了任命。

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那些背着东西的人,空手走路的人,有的唱着歌,有的在树下休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