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鹿岛留下美好的回忆(大鹿岛青春梦不歇)

大鹿岛留下美好的回忆(大鹿岛青春梦不歇)(1)

清晨的大鹿岛。 梁雷宾 摄

大鹿岛留下美好的回忆(大鹿岛青春梦不歇)(2)

蓝天,大海,大鹿岛开始慢慢融入更多人的休闲生活。

大鹿岛留下美好的回忆(大鹿岛青春梦不歇)(3)

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一批批青年逐步建起了苗圃、林场,使这座原本荒芜的岛屿变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海岛森林公园。

大鹿岛的夏天葱郁而凉爽,与此时对岸大陆的闷湿炎热十分不同。满目翠绿在湿湿的海风下轻轻摇摆,高达1.12万个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浓度,“倍儿好”的清新空气使这座位于玉环县东南面的海岛,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渡海前来。

风景之外,更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一批知识青年来到这里,立志要把荒岛变成“绿岛”。他们凭着自己不屈的毅力和青春的激情,逐步建起了苗圃,后又慢慢地形成了林场,最后使这座原本一直荒芜的岛屿变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海岛森林公园。

因此,现在于很多人而言,玉环大鹿岛的印象是梦想、信念,是平静温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诗一样、画一样的青春场景,在岛上依然清晰。

忆往昔,坚守不言弃

69岁的陈高才抱着自己的小孙子登上了船。此行上岛,他是想去看看在5月底刚刚建好的龙门石刻景点中的生态迷宫。自2003年从岛上退休回坎门生活后,陈高才每年都会回来。最近几年,他发现岛上的面貌正在经历新一轮变化。

“果园多了,树的颜色也多了,大鹿岛越来越好看了。”50年前,他登上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时作为岛上的第一代垦荒者,陈高才最欣慰的莫过于,他的植树事业后继有人。

大鹿岛很能分辨来人与自己是否有“血缘关系”。与陈高才一同上岛,顺着山间小路登顶,还没走几步,我们就被蚊子叮了一身包,奇痒无比,可陈高才却完全没事。

这种神奇的“免疫力”来自艰苦的拓荒经历。1963年,17岁的陈高才和4位知识青年一起,在镇政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乘着摇篮般的小舢板从坎门港出发,驶过东南三十华里的海面,来到这座东海前哨。

岛上的荒凉超出想象——没有商店、粮站和卫生院,没有电灯和电话,只有战争时期留下的解放军营房。睡在稻草床上,陈高才和同伴被蚊子、蜈蚣咬了满身包,水土不服导致手脚又肿又胀。苦撑了两个月后,他们发现自己竟渐渐适应了,垦荒也随之步入正轨。

种一片、死一片的挫折,拓荒者经历了太多太多;“大鹿山上好种树,东海底下人好住”的风凉话,也不止一次地传到耳边。陈高才选择不予理会,“心里就憋了一股子劲儿。”

岛上朝海的东北面风口地块,留下拓荒者最多的汗和泪。台风每一次进犯,都意味着对此前努力的毁灭性打击。1988年7月的一次台风在这里登陆,岛上近半树木全被刮倒,大家的心血付之东流。但他们咬牙选择重来,用5年时间把树木全部补种完毕,又在风口植上坚固的防风林,把台风的影响降到最低。

数十年来,陈高才目睹了一同前来的一些伙伴陆续离开,也迎接着一个又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接力一般上岛,加入他们从拓荒到护绿的事业。但陈高才始终庆幸,自己坚持到了最后。

他相信,在磨练、忍耐、坚守与奉献中,自己的青春与这座岛屿一起度过,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永生。

看今朝,畅想进行时

41岁的邓小勇亲眼见证了大鹿岛近几年由“青葱”渐变“五彩”的过程,大鹿岛开始慢慢融入更多人的休闲生活,这也意味着对前辈垦荒成果创新地继承。

1990年,19岁的邓小勇上岛,正赶上大鹿岛旅游开发热潮。当时的门票2元钱一张,由于名气不大,游客还很少。又过了两年,人渐渐多起来。1993年春节时,海面上铺满了船。“大概有三四十条,”邓小勇说,“很多从温岭和杭州来。”

山中小路、小码头依次建起,岛上食堂也开始为游客供应米面等小吃,大鹿岛越来越有景点的模样。但是,为垦荒而种植的大量树木,此时显得有些落伍。

“就是不够漂亮,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差了点。”邓小勇说。

首当其冲的就是木麻黄和葛藤灌木丛。前者又干又厚的落叶层隐藏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后者的缠绕式生长对其他树种产生了破坏性作用。于是,新上岛的年轻人,从砍树开始了他们对大鹿岛的再一轮改造。

“即使是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7.5%的省级森林公园,在这儿我们仍然大有可为。”邓小勇意识到,想吸引游客,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什么好活种什么了,要引进更多名贵树种,改进岛内生态环境,才会让大鹿岛的风景更有看头。

2007年以来,大鹿岛开始针对海岛植被进行系统性改良。岛上林场与舟山林科院合作,从海外引进红豆杉、橡皮树、美国红杉等一批抗盐碱、耐高温干旱的树种,逐渐更替原有植被。同时,岛上的生态也丰富起来:小鹿岛蔬菜基地,大鹿岛南面果树园、西面望海楼蔬菜基地,偏僻山地的鸡、鸭、猪和山羊养殖等,循环生态链让岛内实现自给自足,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陈高才的木麻黄,开始让位于台湾相思树;他的凿子和锄头,也早已被邓小勇的挖坑机取代。但是,年年种树的传统,依然在大鹿岛延续着,并朝着“四季皆景、四季可游”的方向迈进。

2012年,大鹿岛的后山有了一片占地5亩的桃花林。去年,小鹿岛新添了一块菊园;今年植树节,300株新引进的良种法国冬青在岛上安了家,沿着景区的水泥路,从岛屿中心位置小木屋一直延伸到鹿顶阁。

而今年5月刚刚完成的8000多株、占地4亩的红叶石楠生态迷宫,则是邓小勇们利用生态项目发展旅游的一次最新尝试。

迷宫隐藏在岛上著名的龙门石刻景点中。邓小勇相信,这个夏天的旅游旺季,大鹿岛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原标题:

在玉环,一批批年轻人不断改造曾经的荒岛—

大鹿岛,青春梦不歇

(作者:见习记者 李鹤琳 玉环县委报道组 詹晓霞 林剑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