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

说起茶艺师,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

穿着汉服,端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前,轻轻端起一盏精致的茶杯,倒水、冲茶,优雅的动作尽显美态,让人如痴如醉……

汉唐清茗小掌柜元春就是这样一位茶艺师,她出生皖南茶乡,自幼同父母一起采茶、手工制茶。

08年习茶,2012年开设“淑女善茶”茶艺培训课程,她与茶为伴,一方茶席则是她的舞台,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气质,2014年获得“徽姑娘”称号。

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1)

说起汉唐清茗茶叶公司和公司生产的霍山黄芽,元春说得头头是道,言语中充满自豪:公司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黄芽核心原产地——大化坪,在其金鸡山上建有专属茶园1500亩,金鸡山深处大别山腹地,峰峦叠嶂,群山环抱。

茶园多分布在海拔400—600公尺范围,光热、水分、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极利于茶树生长。汉唐清茗的专属茶园全部种植具有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双高”的金鸡种茶树,这是皖西地区第一个全国茶叶标准园,并且通过“合作社 农户”联营形式,管理霍山黄茶芽核心区生态茶园12000余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霍山黄芽茶叶生产基地。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就有霍山产茶之记载。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

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年岁贡三百斤。

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

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2)

现在的霍山黄芽虽然是1972年创制并恢复生产的,但已成为黄茶的典型代表。

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能成就霍山黄茶,除生态环境,品种因素之外,精湛的采制技术也十分关键。

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3)

一袭长裙的元春泡茶时的动作十分优美,显现出她的端庄优雅,可以看出她在片片霍山黄芽茶叶上悟道,对人、对事持一份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感恩之心。

这一点是肯定了做茶如做人的俗语,霍山黄芽茶从采摘到成品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首先,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并要求做到“四不采”,即开口芽不采、紫色芽不采、虫伤芽不采、霜冻芽不采。做到芽叶大小、色泽均匀一致,为成品茶达到形似雀舌奠定基础。

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4)

采回的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制黄芽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一、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二、初烘: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

三、摊放: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四: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90oC左右,烘至八、九成干为止。然后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进一步黄变。

五:足烘:温度100-120oC,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5)

元春对霍山黄芽的制作工艺总结为一句话:品质的形成是综合因子影响的结果,优良品种是品质形成的基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品质形成的前提,精湛的采制技术是品质形成的关键。

霍山黄茶的由来(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6)

作为茶艺师的元春给人的感觉总是体态美美的、动作柔柔的,经过她泡出的茶汤也是不同一般。她运用艺术的手法把神、美、质、匀、巧完美的体现出来,也泡出了霍山黄芽茶的内质。

| 元春(东家ID:汉唐清茗小掌柜),茶人

作者:六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